电影幸存日观后感范文
《幸存日》是一部由闫然执导,倪大红 / 陈晓东 / 李菲儿主演的一部剧情 / 悬疑 / 灾难类型的电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电影幸存日观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幸存日观后感1
从事于挖煤作业几十年的“老井王”在退休之日,再次被调回井下完成任务,而这一去成为了最后的离别,答应马上带着发妻去看北京天安门的承诺也化为永远美好的梦想。也许真像矿工头说的那样,老井王会给工人们带来好运。如果说在经历25天井下被困还能幸免于难算是幸运的话,那老井王真的是给幸存者们带去了好运,却没给自己留下哪怕是一口存活的余气。
在黑暗中没有任何食物和光明,只有滴滴细水和可以啃嚼的煤块,剩下的就是相互的激励与生存的信念,而整整存活了25天。这是让人不可承受的经历,甚至于难以想象的过程。如果说存活下来的3人靠的是老井王的时间欺骗,那老井王靠的就是顽强的求生信念和对工友们的责任所在。在超出人类存活极限的情况下,援救的人们凭借一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承诺,还是顽强的挖掘到最后并最终救出遇难人员,也是凭借的另一种责任使然。如果还有人说这是“面子工程”的话,那我们需要这样的工程越多越好。
一场真实的矿难事件,一次人类生存奇迹的突破。汇集于导演编剧制片于一身的闫然再次为人们谱写了一曲人间至情,《幸存日》无论从人物演绎还是剧情编排上都要比《云下的日子》更具可看性和价值感。让观众经历情况危难事态紧急的千米地下真实场面的同时,还一同感受到遇难者臆想出诗情画意的秀美景色。颇具人文关怀的编排可算是国产传统主基调影片的最大进步和发展,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是必须地!
电影幸存日观后感2
中国大陆的矿难很多,反映矿难的电影却极少。电影《人山人海》里最后的矿难是沉默的、一掠而过的。而这部《幸存日》,则比较细致入微地展现了一场矿难,以及和矿难有关的所有人的经历。影片取材于曾经发生在贵州的一次真实的矿难,在这场矿难中获救的矿工打破了世界上被困井下最长的生存时间。其中的曲折反复,构成了《幸存日》这部国产灾难片最大的看点儿。
大凡灾难片,肯定有震撼人心的灾难场面,让人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大呼过瘾。但是,《幸存日》里的灾难场景却让人觉得透不过气来,没有丝毫的快意可言。这或许是为了提醒我们,灾难不应该用来消费,而应该用来反思和避免。
影片在灾难发生后,主要展示了这样几个人群的活动:困在井下的矿工、地面上的家属和政府救援人员。而毫无疑问地是,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在矿工们濒临死亡的时候,他们身上的一切秘密、一切难言的痛楚,都将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矿井事故发生后,私营矿主执意不向政府部门报告并请求支援。当然,他是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矿难的规模不是他这个矿区单独可以处理的,因此事态的演变只能是政府的介入,而等待私营矿主的也只能是被捕。
政府的救援人员,毫无疑问是全力以赴地进行营救活动的,虽然在救援过程中个别人员想要放弃希望不大的救援活动。但他们的救援当然会继续进行下去。影片不这样表现还能怎样表现?
影片的重头戏在于被困井下矿工如何自救、如何相互鼓励、如何碰撞。当然在这里,我们可以批评影片在表现被困矿工之间发生冲突的环节力度十分不够。作为群居动物,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总是喜欢在大难临头的时候通过内讧来缓解或者发泄心中的压力。但是,影片想要表现的重点显然是中国矿工的命运际遇,而非极端情形下丑陋而深刻的人性。
而地面上的家属则更是将凡人世界的爱恨情仇、真假善恶展示地淋漓尽致:有的是翘首以盼,也有的是心怀鬼胎。因为她们嫁给矿工的目的原本也不是好好过日子,而是静等矿工遇难之后获取高额的赔偿金。
正如前面所说:灾难不应该用来消费,而应该用来反思和避免。因缺乏监管而事故频发的私营矿井、矿工们为了生计而不得不从事极度危险的工作……这些都值得我们反思。矿工井下生存打破了世界纪录,这并不值得炫耀。矿难发生后有的矿工幸运地获救了,而还有很多将长眠于地下,永远离开这无奈、悲哀却又难以割舍的万丈红尘……
《幸存日》展示的是中国矿工的命运,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他们。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电影幸存日观后感3
现在的观众太过愤青了吧!只要是主旋律就要给减一分这是什么道理!还有人竟然评价说:“看这个电影会哭?你看过电影吗?”我真是无语加无语。我想说的不是你看过电影吗?而是你会看电影吗?
进入故事当中进入情景当中,看电影要有点啊Q精神好不好,单纯的找毛病那真的只是看电影人的一种悲哀!不如站在某个角色的角度去看。
《幸存日》不能说有多好但至少一两星苛刻了一点。
《独立日》也是主旋律电影。
《洛杉矶之战》也是主旋律电影。
有人会说“那没有可比性”但是电影为什么要“比”呢?
哎!最打动我的情节其实是最后 倪大红老伴吸烟那个情节。
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如果是你的亲人遭遇此等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看电影就是在电影中相信那是真实的,然后去感受你未曾经历过的故事人生!什么叫“狗血”生活比电影“狗血”什么叫把观众当傻子!因为生活中的我们也不见得聪明到哪去。所以当电影直白的告诉我们一些什么我们觉得那很可笑,是因为生活没有直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即使你不喜欢主旋律,你就当当官的为了不丢了乌纱帽去救人不行吗?忽略你不相信的,努力感知你相信的或许你才能说“我会看电影!”
要不然不要轻易的写下你的观点。
非要在故事是里面在现实的黑暗一些才是电影?如果现实社会真实那么不堪的话!您也就别活了,不是至少我们相信有善良的存在吗?又为什么叫这个针呢?
电影不要太愤青,误导别人浅薄了自己。
电影幸存日观后感4
现在的我很难被什么电影感动。坦率地说这部《幸存日》也没有。越是刻意设置场景卖力煽情的电影我越是不为所动,那种不加修饰随性而发的片子却往往能让我泪如雨下。如果《幸存日》用记录片的形式拍,一定比这个版本震撼。至于植入广告和刻意拍贵党马屁的部分我就不说了,这部电影能在广电总局的剪刀下幸存并且公映,这已经很难得了。看得出来这个叫闫然的导演野心很大,ta想把这《幸存日》拍成另一部《唐山大地震》。我知道导演拍得很卖力,只是用力用得有点偏,他没去刻画矿难本身,倒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矿工背后的小故事上了,每个矿工的故事讲一遍整部电影也就完了。那你就不用叫《幸存日》了,就叫《矿工的故事》好了,真的,我发现这些矿工都好有故事啊。。。还有,如果他敢改名叫《拯救矿工郑大世》,这你妈,就更拉风了。。。
只是,看完这部电影我有一种想写东西的冲动,因为刚刚我想起了很多事,与电影无关的事。
我就是在一个四处都是小煤矿的地方长大的,堆积如山的煤矸石,黑得发亮的煤炭,装满了煤在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空气中到处飞舞的煤渣子,井口的绞车,铁轨,小矿车,还有作为升降机信号的那刺耳的铃声。。。我童年的记忆中装的好像都是这些东西。我现在还能回忆起小时候跟小伙伴一起爬矸子山打闹的情景。现在那座矸子山已经不复存在,所有的小煤矿也都关门大吉。只是那座煤矸石发电厂还在,所以空气还是那么烂,到处依旧飞舞着煤渣子。
我从没下过井,所以记得的都是井上的情景。小时候问过井下是什么样子,也没人告诉我,我妈说她下过一次,她说下面可吓人了,有吃人的老猫,让我离井口远点。小时候总是这样,如果不想让我去哪,她就说那有老猫,专吃小孩。老猫是我童年时代第一害怕的东西。
电影里也说:“挖煤的人是在掘阎王爷的房盖子,总有一天要用命来还。”下煤窑,的确是个很玩命的活,但凡 有其他的出路谁愿意去下煤窑呢?家里那边,小煤矿最火的时候一个村就有六七个,几乎年年都死人。本地人说,宁愿去要饭也不去下煤窑。他们宁愿做工资低的在井口推车的活,也不做工资高的在井下挖煤的活。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本地人是不愿意下井挖煤的。只是可怜了那些“蛮子”,一个不走运就要客死他乡,而他们死亡的赔偿也肯定不是电影里那样,那些赔偿少得可怜。小煤矿的矿长手下通常有一帮打手,外地人过来讨公道最后也只有讨打的份。
小煤矿的矿难时有发生,但我没有亲眼见过,都是听说。最后都是赔钱了事,钱多钱少而已。而那些小煤矿关了几天还会继续开,人照死煤照挖。
受苦的人始终都要受苦吗?这次矿难中幸存的人,不是还要继续挖煤吗?矿难中活下来的人,真的是幸运吗?死了不是更好,就像电影说的那样:“到了那边就不用再担惊受怕挖煤了”。
其实,小时候我很崇拜那些矿工,我就觉得那些矿工胆子真大,井下有老猫他们都不怕。
电影幸存日观后感5
看着电影,听着令人揪心的音乐。我很难受,包括对幸存者的担忧,对遇难者的缅怀,更加包涵着对现今社会的担忧和伤心。
想着自己现在大学里糟糕的成绩,马上就要面对的就业。我更是莫名的担忧,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就沦落为这些“挖煤的”的一样的社会最底层,艰难生活,并被社会所白眼。天朝统治的几十年里对这个民族伤害最大的不是经济晚发展了几十年,也不是-,而是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大洗刷、大革命,摧毁了以前的一切价值观,可是当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的时候,以前的不见了,新的似乎令人很不满。从马家爵因为贫困受尽欺凌而最终暴起杀了一宿舍的室友,最后自己也被执行了枪决;到一个清华的高材生白痴般的用硫酸泼动物园的狗熊;再到最近的杭州富二代飙车撞死人引来同学笑着围观死者;再到李刚儿子撞死人毫无悔意,并嚣张的大呼:"我爸是李刚!";再到西安音乐学院的军二代药家鑫对被自己没有撞死的所谓“就是难缠的农村妇女”连捅八刀以致死亡却迟迟受不到应有的法律惩罚;我真的很难受,很无助。
有人可能说看不电影想这么多,白痴啊。其实不然,大家生活在同一社会里,虽然做着不同的事情,遇见不同的人。但是生活的本质却是共同的,连年发生的矿难和被城管暴力执法的市场之间所发生的悲剧其实是同一出悲剧。几年前因贫困而受到欺辱的马家爵和因为不应有的特权保护而迟迟不被判死刑的药家鑫其实让我们看到的是同一出悲剧。
这一切该如何面对,这一切何时能够得到解决?我看不到太阳,我不知道离黎明还有多久。
虽然每天有饭吃,而且还不错;虽然每天有衣服穿,还稍微靠近时尚;虽然我在象牙塔里不受多大的苦难;虽然我的家人都还过得挺幸福的。但我还是很悲哀,这和无病呻吟不同。这更像是对人类悲剧宿命的无助和绝望。
有时候看的多了,想的多了,你可能会深深的同情和理解那些敏感而脆弱的自杀了作家们。生何其多艰,死何其无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