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艺术读后感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范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生活的艺术读后感,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1
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2
读林语堂的书如品茗,每每饭后翻阅,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
"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都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才止"林语堂说猴子和人类都会展现出唯有哲学家才会有的忧虑和沉思的表情,为何统治这个世界的是人不是猴子呢?因为人有着梦想另一个世界的能力和倾向。
《华严经》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个初心我理解的就是最初的梦想,有了梦想就会付诸行动。在行动的路上,有人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中途易辙,或裹足不前或南辕北辙,这都于初心的遗落。所以,强调梦想,强调初心,即强调坚持。
"微妙的常识、哲学的轻逸性,和思想的简朴性,恰巧也正是幽默的特性,而且非由幽默不能产生"他在讲什么呢?什么是幽默?我的理解幽默须具备一个哲学家的思维,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一个简朴的道理。大道至简,简朴是最难实现的东西。
林语堂对陶渊明的评价很高:"所谓理想的哲学家即是一个能领会女人的妩媚而不流于粗鄙,能爱好人生而不过度,能够觉察到尘世间成功和失败的空虚,能够生活于超越人生和脱离人生的境地,而不仇视人生的人。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的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此他的生活也想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有人说陶渊明是个"逃避主义"者,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没有考虑家人的生计。事实上他不是,他要逃避的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的本身。我是欣赏陶渊明的,因为没有他那份超然物外的洒脱,没他那种"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耔"的安然满足。也越发敬佩这样一个无忧无虑,心地坦白的人。
高晓松在清华的演讲中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演讲完了,有学生提问:"我是该选择外企还是国企?"他被气的半死。陶渊明为我展现的画面就是诗和远方。在现实的疲惫生活中,每当想到还有诗,还有远方,就会重现燃气希望,继续上路。
从今天起,活着,有热情的活,带着梦想活!生活随处可乐,得乐且乐!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3
生活的艺术关于生活的艺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际遇,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生活的艺术》探讨生命、心灵的价值,并抒发林语堂个人对日常生活中人、事、物的观感,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论及周遭,乃至整个社会。全书虽被分为十四章,但在重要观点上前后呼应,各章虽有一既定的讨论主题,但往往将内容向外扩展,并无绝对的限制,这正合作者所提倡的悠闲随兴的生活态度。作者在本书《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生活的艺术》也好,《吾国与吾民》也好,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因而,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的读者,自然对林语堂的著作评价极高。例如,有人认为《吾国与吾民》是“迄今为止最真实、最深刻、最完备、最重要的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但是,不喜欢这种风格的读者——准确地说,是不具有林语堂式思想、情趣或者说人生境界还没有达到林语堂那种高度的读者(如某些大学生),肯定会对林语堂的著作不以为然。林语堂在《自序》还说:“我也想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而不仅仅以中国人的立场说话为满足,我不想仅仅替古人做一个虔诚的移译者,而要把我自己所吸收到我现代脑筋里的东西表现出来。”
实际上,林语堂写《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的时候,不仅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说话”,更多的是站在美国人的立场上说话。这从前面的《编创花絮》部分介绍的成书背景就可推测到这一点。林语堂创作的读者意识很强,他在《自序》中说:“我颇想用柏拉图的对话方式写这本书。把偶然想到的话说出来,把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琐事安插进去,这将是多么自由容易的方式。可是不知什么缘故,我并不如此做。或者是因我恐怕这种文体现在不很流行,没有人喜欢读,而一个作家总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人阅读。”我们完全可以说,《吾国与吾民》与《生活的艺术》是写给外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然而,我们很难有充足的理由说,它们也是写给中国人看的、介绍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经典。或许,我们真应该细味一下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重新,好好的,邂逅一下生活。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4
《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老先生旅美专事创作的第一本书,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又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作者站在一个当代人的立场上,将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经验娓娓道来。
生活如同谱写乐章,人会在美感的引导下,将生活经历变成一个主题,而后记录在生命的乐章中。细品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闲适随性的世界之中。林老先生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他的文字舒缓而有灵性,幽默而不乏睿智,平和而充满深情,浅显而深藏着哲思。他怀着一颗仁慈之心引领着我们从迷茫中走出来,以旷达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以淡漠之心去对待名利,以火热般的情感去拥抱生活。
作者主张心地坦白、近情合理的人生哲学,认为只有出世哲学与入世哲学的相互调节和谐融合才能不违背人的本性,产生和谐的人格。在对于人生哲学的认识上人容易走上两个极端,一是禁欲和厌世,像印度佛教那样通过对肉体的折磨达到精神的圆满;另一个是极端世俗化,沉溺于官能享受,如同中国数千年来各个王朝的覆灭时的状态,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也有不少人沉溺于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生活的艺术》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内心,将道家消极的人生观与儒家积极的人生观适度的融合起来,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平和,做一个合乎情理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给人生带来欢乐与情趣。
《生活的艺术》是一本指引我们走向健康人生,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教科书。它传授了我们快乐的秘诀,改变我们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5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
当我第一次翻开《生活的艺术》这本书时,我就深深地被林语堂先生幽默、风趣但又不乏书生雅兴的文笔吸引住了,捧着书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研究了起来。书中幽默的文笔、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
“谁说中国式的悠闲文化只有富到人家才能享受,住在山腰上的隐士天天都能享受到‘鸟鸣涧‘的乐趣……”看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茅庐,听见了水声叮咚、鸟鸣啾;当我看到“大隐隐于市,一个僧人如果回到城市中吃肉、喝酒而不糜烂心灵的话,才是真正的’高僧‘“时,我忍不住想进入书中,与林语堂先生畅谈一番;林语堂先生笔锋一转:”人性本由动物化成,我们人人都有如孙悟空一般“看到这里,我一下子没忍住,”噗哧“一声把口中的水全喷了出来…...
书中有曰:“……松下有石,石欲怪;石旁有路,路欲曲;路尽有桥,桥欲危;桥头有室,室欲幽……“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白墙粉瓦,小桥流水,弯弯曲曲的小路看不见尽头;一户人家的炊烟已经升起,竹林密疏有致却不见人影;一拐弯,跨过一道门儿,只见那户人家的儿女正在嬉戏;叮咚溪水,清澈见底,袅袅炊烟,热情人家,使我流连忘返……
渐渐地,自己仿佛就是这书中所描写的一个人,喜怒哀乐完全和文字融为一体,现实世界的事却如梦一般渺茫不可及。
不记得是谁曾说过了:读书就像隐身地串门儿。的确,我在书中见到了行酒令的热闹、品茶的优雅、鸟鸣涧的悠闲与诗人聊天时的尽兴。但事实上远远不止这些,书中有孔孟对后人的谆谆教诲、宗教与人性的诠释、中国式生活的悠闲自在怡然自得……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一种成长、一种体验,更是一次次奇妙的旅行!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6
细细品读林语堂先生的《生活的艺术》,我的思绪也仿佛随之飘进了他笔下那个高雅世界之中。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老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于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林老说:“我们不去追求完美的理想,不去追寻那势不可得的事物,不去穷究那些不可得知的东西……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去调整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得以和平地工作,旷达的忍耐,幸福的生活。”林老是一个讲究自我、懂得调剂和享受生活的人,这在《生活的艺术》这本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工作之余、责任之外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过上有品位的生活。林老并不是叫我们放弃所有的理想,而是在强调,对理想的追求必须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以快乐为原则的。
在当下,我们总是碌碌忙忙、急功近利。但自从读了《生活的艺术》后,书中提倡的悠闲的情绪和中庸的精神就一直感染着我。惊天动地的生活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平凡恬淡的日子也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快乐;荣华富贵能使人快乐,粗茶淡饭也能使人快乐。快乐与否,关键在于我们的心境。如果多体验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多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一些工作的坦然,而少一些追名逐利的烦忧;尊重生命,顺其自然,还自己一个自然的心灵,我们将生活得充实而快乐:当我们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感到生命的愉悦,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这,或许就是作者追求的“中庸”的和“闲适”的境界吧。如果我们能做到的话,何乐而不为呢?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林老这样说。亲近大自然,珍惜我们身边的人,安静地阅读一本好书,品尝美味佳肴……得到的就是最简单最质朴的快乐。
生活的艺术读后感相关文章:
★ 郭力:最好的教育是陪伴【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