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
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五篇
读后感是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本书的感想和见解。好的读后感应该是和原著作者在思想上的一次火花交锋,在文学修养上的一次升华。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1
高中六册语文书,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是我所喜爱的为数不多的文言文之一。每读到其中“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就能感觉到这种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真的让人很感动,这种来自内心的宁静是多么难得,作者成年之后恐怕再难寻得这样的心灵的宁静。而读到家事变迁,更加让我感觉人事不可把握的无奈。我非常能够理解“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的作者心中的伤痛。八岁丧母的作者,之所以对祖母和母亲有如此深的怀念,或许正是因为那短暂的爱永远无法再重来。
为什么人总是爱回忆过去,因为过去的事太美好。过去我很幸福,过去我有完整的家庭,有父亲的疼爱,有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过去我有陪伴在身边的老公,有自认为很好的一大群朋友。在时光的流逝中,有很多东西都变味了。家,没有了,亲情变得像可有可无的白开水。一些朋友也没有了,原本的默契消失了,剩下的是彼此的小心翼翼和成长后的隔阂,我想与其这样,不如不再联系,还能保有我心中那一点最美好的回忆。看着一些旧物,我常在想,朋友之间为什么不能像最初那样单纯澄澈,为什么时间长了,我们之间的戒备隔阂也多了呢。所以,永远不再相见。相见不如怀念,也许,在回忆中,所有的才是最美好的。
有时想想,自己真的是像有些人所说,心好硬的。
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2
初一时,读了一本叫《项脊轩志》的书,初次读时,觉得它平淡无奇,第二次读时,觉得它耐人寻味,第三次读时,激动不已,不禁为它的内容拍案叫绝。
文章的作者先写出项脊轩的破,漏以及修辑的过程,然后以一句“然余居以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点出主旨,承上启下,开始对往事的追忆,表达了作者对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和对亲人的怀恋之情。其中所记载的无外乎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事,然而却有一股震撼人心的力量孕于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婴儿时的作者在乳母怀中呱呱啼哭时,居于另室的母亲“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逼真,让我们眼前出现了一位慈母的形象。
为什么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可以产生电影的功效呢?我闭眼沉思后,顿觉有所感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价值并不取决于它的大小,琐事虽琐,小事虽小,但往往蕴含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琐事之称,只不过是与大事相对而言。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并没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譬如说,买菜做饭事家庭琐事,然而正是锅盆碗灶组成生活的交响曲。对zf而言,家庭琐事便成了宏大的“菜篮子工程”。这是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又有哪位领导敢因为它是“琐”事而轻视它呢?联合国有位大员来访问,经过一番考察后,不无感慨地说:“了不起,能解决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真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这不正是对琐事价值的肯定吗?可见,小中有大,琐事可以变成大事,琐事的价值不正在此吗?
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件 小事可以体现人的伟大的人格高尚的品质。当我们想起周总理送 工人一件衬衫的故事,当我们回忆起毛主席为和全国人民共度难关,拒绝吃红烧肉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不为之感动呢?这不都是琐事的价值吗?这样的琐事举不胜举。《项脊轩志》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以小见大,在普普通通的家庭琐事中寄予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列如,在文章最后,作者想说明痛悼亡妻的意思,却没有写一个“悲>
”字。只紧扣项脊轩与亡妻有关的琐事稍动笔墨,看似流水记叙,其实字里行间溢散着触物伤情的悲痛。尤其称道的是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它意味着隽永,更加表现出那份淡淡的悲伤,引起读者的兴趣。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可见,“一屋”乃是“天下”的有机组成部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辉煌的人生正是由这些小事琐事所构成的。高楼大厦是由一砖一瓦所建造而成的。雷锋这个不朽的名字之所以在华夏大地广为传颂,正是这些琐事体现了雷锋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不也是琐事的价值所在吗?
“小”可以见大,“琐”正是大的组成部分。这就是《项脊轩志》给我的深刻体会。作者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传世之作,除了寓请语言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注重了琐事的价值。
现在,我们高考,时间紧迫,但是我们并不能为此忽视琐事的价值,拒绝智育之外的一切“琐”事。让我们为了明天,为了希望,踏踏实实地从身边的琐事做起,走向人生的第一个制高点吧!
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3
这个星期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当我读完这本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好书,我深有所感:
这本书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写的,《爱的教育》这本书是通过一个小学生的日记的形式反映了社会各阶层的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生活状况已以及他们对各种事物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情感与不同的处置方法,它是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帮助,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里面有许多作者的小伙伴,他们是可爱讲道理的孩子虽然有的贫穷,有的富有,有的残疾,有的学习落后,但作者他从不计较,与他们玩得开心,学得快乐,并从开心和快乐中得到了教育,《爱的教育》这本书塑造出一个个貌似渺小却并不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小铁匠,卖炭人的儿子,少年鼓手等等,这些平凡的人物在许多感人事件,在我的心中激起了一阵阵强烈的感情.
我,一个泛泛之辈,有许多朋友,但真正的好朋友屈指可数,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但读完《爱的教育》后我懂得了我的好朋友为什么很少的原因了,要做一对好朋友不应该分贫穷贵贱,更不能因为自己朋友的学习差了而认为他不是你的朋友,而作为真正的好朋友应该在朋友困难是帮助自己的好朋友,这样才算是好朋友.正如我们班的王思睿他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同学,因此他有那么多的好朋友,我真感到羡慕.我要向他学习.
这本书还教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毫不后悔用我寒假里的五天时间来读完这本书,因为这本书令我收益匪浅,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4
“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了一起。’’
这是《爱的教育》的卷首语。看完了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全书共有花了近十年完成的。小说通过一个四年级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讲述了一个个普普通通的故事,但“爱”却无处不在,感人肺腑。
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过一篇课文《争吵》,就是从这本书里节选出来的。不过,最令我感动的是其中的一篇小故事-《意外的事件》,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感到十分震惊。一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罗贝蒂,看见一个低年级的小朋友不幸被马车撞倒,她竟奋不顾身地冲向奔驰而过的马车,救出了那个孩子,而她自己却被马车压碎了脚骨。她这个出人意料的举动不仅仅让在场的人惊呆了,也让我感到震撼。谁都不会想到,面对危险,那么小的孩子竟能如此从容不迫。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被罗贝蒂的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所感动了,对她高尚的品质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她这一勇敢的举动,不正是爱的体现吗?
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在生活中,爱的力量无处不在!
只要大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世界将因为爱而美好!
对名著深度解读的读后感5
《羊脂球》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说反衬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揭露了法国上流贵族贪婪、自私、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同时也赞颂了羊脂球的爱国主义和无私的牺牲精神。
小说主要描写了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一辆法国马车在经过敌占区时被一个普鲁士军官扣下。马车上坐的都是法国上流社会的贵族,除了两个修女和一个名为“羊脂球”妓女。普鲁军官一定要车上的羊脂球陪她过夜,否则就不让他们通过。羊脂球出于爱国断然拒绝,但经不住车上的人的苦苦哀求,只好用以。第二天要出发时,那些昨天还苦苦哀求的乘客们却突然换了副嘴脸,个个疏远她,不屑再与她讲话。当初,他们牺牲她,像利用工具一眼利用她,之后又把她当作一件肮脏的废物。羊脂球又愤恨又无奈,她只能一直哭泣……
同样是人,法国各阶级的人在占领者面前的截然不同的态度,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无耻,却从另一面突出了小人物的高贵品质。法国上流贵族自认为自己是高贵的,所以不屑于与羊脂球这样的小人物为伍,殊不知他们他们只是有个看似高贵的躯壳而已,他们的灵魂肮脏不堪,低贱无耻。相反,羊脂球的身份是低贱,但她却有着高贵而纯洁的灵魂。这不禁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里,有太多这样典型的例子了。有权力、有地位的官员们徇私枉法,贪污受贿,但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就推三阻四,要么就示意性的掏一下腰包。但无数的不知名的小市民们却慷慨解囊,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小小力量。当今的社会就是如此,不论过多久,都难以改变,因为人性是无法改变的。外表高贵的上流社会实则肮脏、低贱。看似低贱的贫民窟也会有着高贵的心灵。
所以,高贵与低贱并不取决于外表,而在于灵魂和人性,所以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啊!
高贵与低贱,人性的善与恶,正与邪在当今社会就是如此。——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