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

| 日鹏

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

影片结尾,弟兄们一起步出看守所的时候,可以看出当年他们的情景。电影通篇没有描述过他们的过往,但其中穿插的各种细节表现出当年的他们活的精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1

提笼遛鸟的老混混,当年也算是三环十三少。六爷遛完了大半生,人生正在褪去色彩,摁倒许晴白花花一堆肉,也突然硬不起来了。半瓶伏特加直接放倒红星二锅头,自行车再环保也追不上奔跑的鸵鸟。这不是他的时代了,胡同里老少爷们都还卖给六爷一点面子。六爷讲究,六爷最大的不同是,碰到事不会躲,两个字:仗义。如果我的审美没有什么大问题,今年华语片最牛的电影就是这双峰并峙的两部:《大圣归来》+《老炮儿》。

冯小刚可能不是中国最好的导演,但冯小刚绝对是中国导演里最好的演员。那得是多少年前,冯小刚拎着一块蜂窝煤要去给人出头,临到跟前窝囊地往那一蹲,《我是你爸爸》一部戏下来冯小刚在戏中不断降低着生存的尊严底线,除了跟儿子面前脾气大基本也就对生活没什么脾气了。头十几年,都说贾平凹水平高,抓住了这个社会最核心的冲突写了本书叫《浮躁》,这么些年都说中国人最缺的是信仰,这话一说就显得那么大那么空,硬是把《狼图腾》都当作图腾了,到现在,见着事还是躲,见着权还是跪。  以前冯小刚拍《一声叹息》,最不可信的不是那些关系的走向,而是徐帆和刘蓓怎么能看上张国立,如今换成比张国立长得还尴尬一点的冯小刚,你说许晴这样的怎么就死心塌地得那么可信。六爷人讲究,没邋遢过,走哪儿有股子范儿和劲,说话声不大,力道都在出口的规矩里,框得方方正正,人活着得有规矩,人活着得有原则。半部电影过去,就像冯小刚和许晴没能震颤起来一样,故事都是绷着劲来的,六爷就是那么淡定,带你遛鸟、遛弯、后海溜冰,活的是个腔调。

六爷用实际行动告诉你:中国人喝了这么多年蓝瓶的,还是缺钙!六爷同样用实际行动告诉你,温柔不在每天睁眼起来的对白里,中国人嘴上说什么就没什么,没什么就爱讲什么。震颤的生活里根本就没什么道义,礼崩乐坏。嘴巴再干净,生活还是脏。你别一口一个孙子,六爷脸上就三个字:不认怂。电影院里有两种血性:青春少年样样红,他们帮你使劲;老夫聊发少年狂,你暗地帮他攥拳。热血青春荷尔蒙,凭的是冲动,真要在脸上活出个坚毅,凭的是血性。老炮儿是经过洗礼的古惑仔,刀剑入梦,铁骨柔肠。顶不住的也就一颗褪色的心脏,FadingWave不是永不消逝的电波,而是人活的那个心劲,不能丢了。

管虎好手段,眼神毒看人准,尤其是老炮儿身上那股子劲绷到了最后,然而最后理想主义的花朵还是开得有点荼蘼。《让子弹飞》里有个细节,对面正开膛破肚呢,姜武一跪:六爷,碗!《老炮儿》的六爷一点都没这豪气,淡淡一句兵来将挡水来土囤,别掰扯:一码归一码。于无声处听惊雷。喜欢李易峰,那叫冲动消费。喜欢老炮儿,那叫人格魅力。何况,冯小刚演的是李易峰他爸。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2

首先我要说,我真的爱死北京了。这种爱,来自于熟悉又陌生,我是一个东北人,每天听相声。对于北京话的土语大多数能了解其义,但是毕竟很小我就离开了东北,并且东北的生态文化与北京的差距一点也不小,我所喜爱的北京更多的来自于臆想。来自于老舍的《骆驼祥子》和《茶馆》,来自于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来自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来自于刘心武的《钟鼓楼》。在中国,没有任何另外一座城市能有这么的作品对它细细的描述,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处肌理,每一条血管,都骄傲的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正如伦敦或者巴黎。我喜欢这座城市,来自于想象,来自于描述,而一旦踏入到这座城市,则是一片阴郁灰暗的钢筋森林,历史的遗留更多的是一种不礼貌的迎合,改变远比坚守轻而易举。这座城市实在是承载了太多的符号,以至于任何的一种符号都似乎又无足轻重。08年奥运会并没有过太久,遗址就和圆明园一样归于沧桑。而这座城市又在兴致勃勃的准备不久远后的冬奥会了。

六爷与我一样有着这样的惆怅,但不同的是,他确实存在在这座城市,跟随着时间在这座城市经历风雨。曾经叱咤风云,建立过属于自己的辉煌,却仅仅因为城市的变化被这座城市抛离。96年到16年,不过二十年而已,整座城市却已经蜕变了无数次,变得没人可以完整的看清这座城市了,更不论一个胡同里的小市民了。美人迟暮,英雄暮年。尽管他不愿意听到电视里说的“年过半百的老人”,却不得不承认,他不认识这座城市了,不再认识如今的规矩。他的信念和原则,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正如胡同慢慢都消失了,留下来的,不过是供人把玩的玩物罢了。

北京人天生有一种优越感,这是因为这是皇城根,并且经历了短暂的非首都的时光后又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中心。《钟鼓楼》里有一段故事,两个一起逃难到北平的兄弟,一个留在了北平,见证了北平变成了北京,一个响应了国家号召了农村。当时要分别的时候定下了要结成娃娃亲。当儿女都长大后,了农村那位的女儿来北京探亲,辗转反侧来到北京大爷的家,尽管北京这位也只是住在大杂院,修着自行车。但是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冲击足以巨大。她不明白为什么城里的人男的女的对着电视看足球有什么意思,蛋糕是填的却要配上苦涩难咽的咖啡,电脑究竟是什么东西。娃娃亲更是一个笑话罢了。

这是刘心武先生写的1982年的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种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变得更大。当两个兄弟的第三代的时候,恐怕更是难以跨越的鸿沟。时代在很鲜明的在这座城市留下烙印,所幸的是,我们不仅仅目睹,亲身经历,并且将之记录保存,成为一个博物馆里的标本。试想一下,我们今天很难在想象汉朝时候长安城一座坊里面发生过的什么事,或是北宋年间东京汴梁一座瓦子里有什么样的故事。并非在那个时代的国家首都里的市民没有“胡同文化”,仅仅是因为时间让曾经泯灭。规矩,说到底是要让人遵守,当人都逝,规矩同样不复存在。

但是六爷并不甘心,他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不是他们的时代了,却还想努努力证明自己还成,还搂得住。没有人会心甘情愿的退出历史舞台,虽然连宣武区都不复存在了。这其实不过是历史的循环:在六爷年轻的时候,规矩同样是被他们打破的,特别是在那样的特殊历史时期,他们打破的力度远超任何一个时代(虽然严格来说,六爷并不算真正的“老炮儿”这一族群,但是六爷可以算作是一种延续)。而当他们老的时候,小飞波儿这一代又在打破他们的规矩。

回归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重要的主题。规矩的回归,亲情的回归,友情的回归。但终究回归变不成回。那个时代最后的背影,是六爷独自一人奋力的向前奔。故事在此戛然而止是非常高明的技巧。让回归归于伟大,然后束之高阁吧,毕竟这个社会,还是“洋火”这样的人才回吃香。

回归的主题同样决定着观影者的态度。电影里对于历史和现实有着太多的隐喻,而这种隐喻,亲身未经历过的人是很难意识到的。而不同年龄段对于这些隐喻的理解同样会大相径庭。前几天和媳妇聊天还在说,现在和她玩得那帮都是95,96年的,他们知道香港回归是怎么样的吗?而他们的世界我们又能理解多少?可悲或者可叹的是,我们这代人才刚刚开始工作,已经要尽力的摆脱后来人的追赶了。正如当我真的到了钟鼓楼,什刹海,银锭桥,试图随着书里的描写寻找曾经的.故迹时候,那一片早已经成为外来旅客的重要景区和酒吧街了。

锵锵三人行里窦文涛一直在说,他是哭着看完这部电影的,一边哭一边说这电影有问题。整部电影有着太多扭巴的地方,但似乎每一个觉得不对劲的地方逻辑上却又说的通。个人的猜想,一方面来源于自身经历或者固有模式的投射,以及顾及到电影审查原因和删减情节的原因;另一方面更多的可能是导演的有意为之,毕竟这是导演管虎自己构建的“规矩”,作为一个风格分明的导演,管虎的另外两部作品《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同样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扭巴,结局你可以猜到,但是怎样达到结局你却总是觉得唐突。他的作品不太能用一个类型片进行概括,《斗牛》和《厨子戏子痞子》都可以算得上抗日神剧,但是和电视屏幕上的那些抗日神剧相比,又是完全不同的物种。就像臭豆腐和公共厕所,前者臭只是风味,后者是真臭。

冯小刚演技是真好,一直是收着演,却总让人能感受到内心的那种力量。如果他不是做一个导演,而是一个演员,同样会是国内的顶级演员。电影里面的老戏骨们的表演,足以让这部电影当作教科书。当梁天在这部电影里一扫而过的时候,你能很明确的知道这部电影讲的是北京,而不是别的城市,这就是一座城市给一个人留下的烙印。窦鹏的编曲恰到好处,你不得不惊叹他们这一家子为什么都这么才华横溢。电影足够脱离现实,又足以回归到现实,把故事说的没毛病,至少逻辑上没毛病。不管争议如何,这部电影足以是2015年最优秀的华语电影,特别是对比了太多的粗制滥造的电影以后。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3

一月三日本来计划去滑雪,早晨起来一看,吓死宝宝了,天地间混沌一片,白茫茫,灰蒙蒙,仿佛穿越到了腾云驾雾的某个地界。

美好假期不能虚度,上午约归国友人喝了个咖啡,下午去看广受评议的《老炮儿》。

大商影院真是问题不小,木有储存箱,木有等候的座椅,木有搁物架,满脸谄笑地跟服务员交涉,最后还是拎着大包小卷进了放映厅。座椅之间的距离极窄,每一个人从你前面经过,要么起立肃立一旁,要么高高蜷起双腿,尽力扭向一边。这种种的不如意都被《老炮儿》轰得烟消云散了。

老炮儿的坚守让我唏嘘不止,老炮儿在冰上满脸痛楚奔跑地身影在我的心中逐渐升腾,升腾??咱虽然是个小老百姓,但是咱守规矩,无论是做人的规矩,还是道上的规矩,抑或在这鱼龙混杂,真理渐失的年代里,有良知的小老百姓的规矩。

做人的规矩

“你爹没教你怎么叫人呀?”“什么时候都不能打女人”这两句话一句是老炮儿在一个遛鸟的清晨教育问路的年轻小情侣的,一句是在剑拔弩张的双方对峙的汽车修配厂里教育推搡女孩儿的年轻小弟的。老炮没有装逼,老怕表里如一,虽然遭到年青一代“小炮儿”们哄笑,他也依然方寸不乱,一条一条地和叫嚣的富二代们讲理,这让我想到了“好汉不吃眼前亏”、“随方就圆”的中庸之道。老炮儿不中庸,他一条道跑到黑,即使知道非法限制人身自由至少得判三个月,他也要信守自己的诺言,不报警,凑钱,赎回犯了错误的儿子,“自个儿犯的事自个儿兜着,兜不住他爹给他兜着”。

老炮儿的坚守赢得了小巷里人们的敬重,大家见了都叫一声“六爷”,老炮儿的坚守赢得了天各一方老兄弟们的追随,老炮儿的坚守赢得了“小炮儿”小飞的尊敬与信任。在南方的某位官员要绑人之际,小飞设法约见了老炮,这是人格的魅力,在小飞的眼里,老炮儿不再是“猴子派来逗比”的了。

道上的规矩

“茬架懂吗”,“你嗅了人家女朋友的蜜,你就要道歉;你划了人家的车,你就得赔钱”,这是老炮儿的规矩,哪怕那钱对他一个靠小卖店过生活的老炮儿是个天文数字,也要严守道上的规矩。

开篇“灯罩儿”无证经营,还砸了城管面包车的后车灯,与年轻而嚣张的城管大队张队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张队长一巴掌没有打怒“不就是一巴掌嘛,没打那边就不错了”的隐忍的“灯罩儿”,打怒了一旁和八哥对话的老炮儿。他不仅让城管把三轮车拉走,还凑齐三百块钱赔了后车灯,在张队长心满意足要扬长而去之际,及时叫停,咱俩了了这一耳帖子的事。大哥不仅伸张了正义,也替自己的小弟讨回了公道,在大哥有事之时,怯懦木讷的“灯罩儿”天天练习俯卧撑,关键是个拔刀子不含糊。

南方的某高官怕自己的行为暴露,先打了人,然后要绑人,小飞说:“大爷,我告诉他们只要按你的规矩办,就一定不会报警,只要按你说的做,就不会有事。”老炮儿坚守道上的规矩,让冷漠嚣张的小飞折服。在老炮儿肚子一个人手挥军刺,忍着心脏的剧痛,在颐和园的冰面上奔跑时,小飞含着对对手敬重的泪水,挥下了启动群殴的手势。此时我耳边响起一句经典的话“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

小老百姓的规矩

“我什么人呐,我就一个小老百姓”,“大爷!我三环十三少??”“你记着,咱虽然是小老百姓,但有些事,咱还得办”。老炮儿不知道为什么把一个外国的鸵鸟养在四合院里,老炮儿不知道780万欧元是什么概念,“灯罩儿”不知道不能用刮大白的方式给法拉利恩佐刷漆,“这个世界,不是你们这些小老百姓所能理解的,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的确是白天不懂夜的黑,但是,小老百姓明白一个简单的理儿,就是接受巨额贿赂的肯定是坏人,坏人小老百姓就不能容忍,哪怕自己亲生的儿子被他们打得在医院昏迷着,哪怕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抛尸荒野,小老百姓也要把这事给办了,老炮儿把那个780万欧的对账单寄给了中纪委。

这就是小老百姓的规矩,不能让这些坏人坏了国家的规矩。

逗比的老炮儿,你的执拗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4

北京人的故事,北京话都说不利索。这是最大的缺憾。

故事有两条主线,两对矛盾。一条是新老价值观冲突的剧情主线,另一条是家庭悲欢的情感线索。

用一句话概括剧情就是“一群跟不上时代的老流氓最后的挣扎”。

老张是那种典型的相声里经常会提到的大流氓。这种大流氓最讲规矩,最重视义气,黑白通吃,小事不管,大事管不了,专门管不大不小的事儿。游走在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灰色地带。道德占着,拳头亮着,法理让着。

然而机缘巧合,却让他们遇上了一帮当代小流氓。

小张和小飞是那种典型的小流氓,散漫,钱能摆平一切。玩儿,成天玩儿。到处找人生价值,但怎么都找不着。

老张坚守着老一辈流氓的价值观,但是处处碰壁。在胡同口这一亩三分地儿,还多少有人给几分面子,出了这条胡同,可真就没人搭理了。

一开始小张被绑了,老张执意要凑钱赎人,因为理亏,不能坏了规矩,毕竟规矩是他这种人赖以生存的根基。去找洋火儿的时候,就是不说有困难,必须先叙旧情,必须先讲究义气,洋火儿虽然是上一辈流氓出身,虽然骨子里是重义气的,但是已经习惯了现在人先谈钱后谈感情的套路,因此老张很不适应。

老张还想开个酒馆,起名“聚义厅”,这种赤裸裸“怀念旧时荣光”的行为,一说明了他的坚持,二说明了这真的过时了。

小张说老张“不就是会打架”,但老张不仅仅是打架,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人情的运作,复杂得很。然而小张是看不见的。

这两种流氓的价值观的冲突,也说明了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条件的变化。

本来顺带歌颂一下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就很好了。影片又加入了一条很蛋疼的情感线。

首先,老张这种不顾家的人,这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居然也会说出“我就想你找一媳妇儿生一小子”这种话。

你信吗?我不信。

小张与老张之间,除去新老流氓的冲突以外,还有这种父子的冲突,就令人蛋碎。老子从未尽过义务,到头来给你加上一堆义务,就因为你是儿子。你爽吗?你不爽。

这叫什么,年轻的时候在外面潇洒,不顾家,老了回家就希望有人照顾。有这样的好事?

先不管有没有这样的好事。你作为晚辈,你会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呢?

如果父母的心愿,不会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提出来,你能注意到吗?也就是说,你能接受作为子女的种种义务和责任吗?

如果你的父母跟影片中一样,在没有任何亲情可言就像陌生人一样,你能原谅他然后去建立一种只讲究付出的关系吗?父母为什么成为父母,仅仅是因为给了子女生命吗?

这每一个问题回答起来都令人蛋碎。

还有几个小角色。“是我对不起你”的小姑娘,一直在默默付出的霞姨,当了二十多年修理工的灯罩儿,一把年纪还那么中二的小年轻,简直脑残的“高官”。每一个审起来都令人蛋碎。

让人不禁想问,难道这就是生活,是不是蛋疼了点?

从感情倾向上来看导演还是偏向这种老一辈的流氓的。美化了不少,也给了好报。实际上这种人一点都不善良,跟善良一点都不沾边。真实感欠缺,戏剧化不够。

关于老炮儿电影观后感心得体会5

《老炮儿》,在电影院里足足观赏了三遍,回到家,大纲列了四五个,依然难以下笔,导演给我呈现的六爷和六爷所代表的中国社会里日益小时的江湖,给了我深深的震撼。

在开始描述之前,我想先表明一个标准,即一部优秀的作品,多数情况下,人物是最关键的一环,人物推着剧情走,即故事的发展走向是由人物性格及大环境共同推动的,导演或者原作者只是代笔而已,他们必须遵从剧中人物的决定来进行故事的描绘,人物决定剧情,而不是导演决定剧情。

有关这部电影我要描绘的关键有二,一是六爷人物本身,二是六爷这一代人及其所在的江湖在当代社会洪流中消失的身影。

我会觉得,电影老炮儿里的六爷,所代表的的一批人,可能是目前以男性意识盛行社会下的,最后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男性。这部电影牛逼的地方在于,你几乎无法用几个关键字或者一段文字就完整的描述六爷。剧里六爷的台词我几乎都从父辈的口中听过(别问我为什么……)这一代男性的潜意识里是“我是强者,所以我要以我的强带来维护身边的人和秩序。”(这种“我很强”的思想可能来源于两点,一是我是男人,二是我是长者。)而这种强者意识,导致了六爷故事的全部发展,决定了六爷面对事情的一切行为,譬如:因为我是强者,所以我得罩着我身边的兄弟,所以我要提灯罩出头,哪怕是扇城管的耳光,更不要说闷三儿被关了看守所,借钱我也得赎他出来;因为我是长者,所以儿子犯错担不起了我来兜着,所以小辈对我不客气哪怕对方大人物我也得教训对方,所以我说话儿子必须得听。至于大男子主义就更不必多提,他们大多时候绝对不会听从女性的合理建议和劝阻,就算是告诫年轻人不能动手打女人,其实也是一种“男人是强者不能欺负弱者”的内心表现。其实老炮儿们所具有的特点和行为,有许多,在我来看,是为了维护他们自我心中“强者”的形象,仗义疏财如是,打抱不平如是,冰湖茬架更如是。不过令我稍微遗憾一点的是,可能是为了人物的正面形象突出,老炮儿们身上的缺陷没有在片子里过多的提及,比如不够尊重女性及晚辈,比如固执己见,比如不相信科学。这些其实在影片里都有提及,不过相对那些正面的描述,可能许多观众不会有意识的去体会到这些东西。但这些组成起来,可能才是更完整的老炮儿。

相对于当代社会的思想体系,老炮儿们的形成可能来源于那个特殊时期,人们喜欢说乱世出英雄,人们也常说,乱世须强权。老炮儿们所坚守的规矩和道理,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秩序,没有老炮儿的规矩和坚持,也就没有了社会的秩序。

片子里最震撼人心的一幕,六爷拔刀,在冰湖上冲向对手,却倒在了中途。那个充满裂纹的冰湖一下让我脑海里出现了三个场景。(至于说老炮儿冲锋倒下,寓意很明显了,六爷所代表的一代人的意识形态在冲往新的时代的时候,必将被新的时代所碾压淘汰)这三个场景分别是:其一,三国演义常山赵子龙,年轻时当阳长坂七进七出,年近七旬北伐单挑韩家五虎,可结果不是战死沙场,战场上没有他的对手,所以最终落得老死家中;其二,中国人有守墓人一词,其实六爷何尝不是一个守墓人,守着墓中的历史瑰宝,也守着那些活人陪葬的历史糟粕;至于最后一个场景,则是想起二战时候,波兰最优秀的骑兵团高举着马刀冲向了德国人的坦克。

好的影片总有些地方是想通的,因为他们都着眼在人的身上,徐浩峰在《师父》里说,“高手的生死,一技的兴衰”。放到《老炮儿》里,那就是“六爷的生死,一代人的一口气”。

去电影院里大银幕前感受一下老炮儿们那含着血和眼的一口气,去感受一下这口气的摧毁与传承。可能你也会想和我一样,给六爷点上一支烟。

上面写得都是正经的东西,下面说点不正经的。一是吴亦凡确实帅出了高度,他再这么演下去,都不用说台词,站那,观众就得报警了。二是张涵予这骂街骂真是太高逼格了,忍不住想多挨丫骂两句。顺便说个梗:之前张涵予上康熙来了,小S要她说句骂人的话,于是张涵予说了国骂:X你妈。小S很激动,说这事你不用找我妈,找我就可以,我很乐意……

58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