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
除了影片的主角萨利机长,副机长杰夫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飞行的途中,即使他对于萨利机长迫降河面的决定深感惊讶,但他也没有提出疑意,只是服从机长的安排,尽量不给团队拖后腿。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萨利机长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1
一部丝丝入扣的主旋律电影。通篇用7秒以上的长镜头把节奏拉长,记录着事件过后的蝴蝶效应。普通电影通常会选择时间正在进行的状态,而本片以事件过后的角度,把事件当时的状态自然的进行糅合。整个电影的温度正如电影里记者播报的那样"室外零下五度,水温30度"。或许背后的引申义,外冷内热。局外人(媒体)用或好或坏的的态度揣测当事人,或褒奖,巨大反差是根本无法用试探和揣测就能企及的。
全片想表达的主旨,并不是歌颂个人英雄主义。萨利机长还有个别名,叫uncle sam。电影想表达,真正的英雄不是他一个人,是千万深藏功与名的市民,是群体英雄主义。同期同时看了东木大师另一部剑拔弩张的作品,血战吧啦吧啦,或许我没有宗教信仰,无法对于信仰有这么坚不可摧的依赖感,但萨利机长因为之前一段时间隔两三天一飞的经历,对此感同身受。无巧不成书,我们国家也有一位类似经历的机长。不过状态不是那么糟糕,我们是单发失效,电影是双发失效。当事人是南航的一位机长,故事没那么离奇,也没那么高调,最多是凤凰卫视拍摄了一档栏目来介绍这位无名英雄。
希望有天也可以看到我们的萨利机长投射在大银幕上。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2
本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2009年1月15日下午3时26分,萨利机长执飞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这架空中客车A320-214在爬升过程中,在起飞之后仅一分钟就遭受加拿大黑雁群的撞击,导致两具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
萨利机长向机场塔台报告,要求立即折返机场。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此刻萨利发现飞机的性能已经无法完成掉头的操作,于是塔台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可此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已经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于是,萨利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拉瓜迪亚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降落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与班机联系。飞机飞进哈德逊河河道上空,并以滑翔方式缓缓下降。飞机机尾首先触水,其后以机腹接触水面滑行,飞机左侧的一号引擎于水面滑行期间脱落沉入河底。最后,飞机于曼克顿附近停止滑行,机身大致保持完整。
我最初的理解,水面相比陆地迫降要安全点,在网上查了才知道,飞机水面迫降将更加危险。
原因在于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静的,水面的起伏与水流完全不可预测,如果一旦飞机的机头或者机翼先碰到水面的话,飞机很容易翻过去。只有保证以绝对完美的角度滑进水中才能争取到短暂的漂浮时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哈德逊河迫降才会被称为奇迹。满载着155人的飞机在空中失去了动力,瞬间就要做出决定,随之是水面迫降,萨利机长面临多大的挑战啊。
208=155。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呢?从飞机撞上黑雁到迫降成功,时间只有208秒,萨利机长用他的沉着与冷静,凭着过硬的心理素质与长期以来练就的高超技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拯救了乘客和机组人员共计155条生命,完成了一个奇迹。
触点一:高超的技术。飞行员的工作是一项重复性劳动工作,周而复始的按照规章要求进行操作,形成重复性疲劳,最易出现的是对规章要求的淡化,简化流程,往往简化的流程中暗藏着风险和隐患。风险和隐患的暗藏就如同常人生活中会形成的一些习惯,一般不会觉得有害处,也不会下功夫去改;久而久之,麻痹性的认知会形成“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情形,形成自己的漏。影片里,萨利机长工作中,严守规章流程操作,通过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事,在一点一点的积累中提升业务技能。
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个节目叫《挑战不可能》,每期选择多个选手,涵盖技能、体能、脑力等多个项目的极致挑战,高超的技术得到最大化的展示。仅是高超的技术,萨利机长最多如《挑战不可能》般,通过多次的练习,展示一个技艺的极致,而他做到的是对生命的拯救,只有一次机会,不是练习,怎么实现的呢?
触点二:素位而行。正如空管人员对萨利机长的第一印象,他说对方的声音太冷静了,让他不能相信,对方嘴里说出的是,1549号航班刚刚失去了双引擎动力。实际上,萨利不仅在飞行时足够冷静,即便是在迫降之后,依然没有乱了方寸。在疏散乘客时,他还两度检查机舱,确保没有乘客被困后,拿上工作日志,最后一人离开机舱。在上岸之后,他还第一时间要求清点人数,以确保每一位乘客都获得救助。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3
《萨利机长》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由拉瓜迪亚机场飞往夏洛特的1549航班在起飞仅两分钟后就意外遭到飞鸟撞击,在两部发动机都已停止工作的情况下,萨利机长凭借40多年的驾驶经验成功将飞机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上,未造成一人伤亡。其实这种“零伤亡”事故,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都是皆大欢喜的。影片情节的发展着实出乎我最初的理解可接受程度之外,值得一看。 其实影片开始,内心对萨利机长这一形象就有了正面英雄的主观设定,直觉上从未怀疑过。贯穿整部影片,我不明白为何像这样的“零伤亡”航空事故,还要经历审查委员会这般严苛的质问,且似乎他们费尽心思的计算机模拟都在把萨利推向一个“图谋不轨”的边缘,真的担心故事最后以揭秘一场阴谋结局。令人欣慰的是,萨利并没有因为质疑而失去理智与风度,并用人性的道理赢来了35秒的时间,也最终得到了审查委员会的认可。我们永远不可能活在一个真空的现世环境中,人性分明如此复杂,却被要求像机器一样精确无误地运行,不知是制度的缺块还是整个科技信息时代的悲哀。
哈德逊河上的救援,这是第一次完整见到飞机水上迫降后的救援过程。除了对机组人员沉着稳重的指挥疏散和各方救援的完美配合的赞美之外,我想说的是,平时我们个人从没特别在意过的救援设施设备和所谓常识,或许只有灾难真正发生在我们头上时,才能意识到它对于生命的意义。
影片最后的听证会上,审查委员会最终承认:无论是计算机模拟,还是各方面的分析表示,绝无生还的可能,除了你。萨利为自己争取了35秒人类反应,这35秒,是人类的`弱点,也正是人类的伟大,理解了这35秒,才能理解人类生之不易,才能理解英雄的艰难与勇气。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4
看到高潮时两次落泪,第一次是在大家站在快要沉没的飞机机翼上以及救生筏中等待救援,终于看到一艘艘船开过来救他们时;还有一次就是预告片里就见过的,机长用颤抖的声音说,155个?的时候。
155,只是一个数字。可是对于这其中的每一个“1”,都是生的希望,都是世上最最珍贵的东西。看完电影后想到一句话,怪不得古人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影片的很大篇幅都在说调查局,甚至机长本人对自己的怀疑。但有些简单粗暴地想,那么多人都活下来了,这结果就证明是对的。
什么是奇迹,不是靠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每一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从机长,副机长,乘务员,救援者,到每一个乘客。尤其是乘客,不禁联想到泰坦尼克号里,男人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妇女儿童,无论身份是否权贵;撤离的人也是一批批井然有序;知道自己在劫难逃的,安然等待死亡。虽然有例外,虽然这一切可能有戏剧成分,但是就我个人在美帝的一些有限的体验里,却觉得这样的场景还是有可信度。而国内,也看到很多让人欣慰的新闻,只能说希望这样的欣慰感会越来越多。
Yes captain, you should be damn proud.!!
有关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5
最近被计量经济搞得头昏脑涨,本想放松看场电影,没想到最后还是绕到了这个怪圈里来。显著性这三个字对于学经济和统计的学霸们(不是我)一定不陌生,加上影片的内容,大体的意思就是,我们为了证明萨里迫降在哈德逊河是唯一一个正确的选择,因此我们先假设这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H0),再建立一个公式(模型),把所有的相关因素和证据都放在里面,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和回归,最终发现这个等式并没有等于我们假设的H0,相关的回归系数都落到了另一个区域,即萨里作出了正确决定的区域,因此而推翻了我们的原假设,这个公式是显著的,我们证明了萨里的选择是正确的,他救了所有人,他是一个英雄。
肯定很迷惑吧,简而言之就是证明他是否是真的拯救了所有人,还是他只是一个幸运者。要弄懂影片,首先要说明一下,为什么这场有惊无险的事故堪称哈德逊河的奇迹。顺别解释一个误区,一个学过高中物理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水的张力是地面的几百倍,飞机落入水中相当于直接与岩石撞击,其危险度远远高于在地面上降落,下面是来自百度知道的截图,是我看到的最正确的解释了。
萨利机长观后感范文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