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阅读摘录 > 读书笔记 > 荀子的读书笔记5篇

荀子的读书笔记5篇

| 燕玲

荀子的读书笔记【5篇】

荀子,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荀子的读书笔记,以供大家参考!

荀子的读书笔记5篇

荀子的读书笔记(精选篇1)

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渊”。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到实际生活中去实践更是必不可少。《劝学》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著述,但是今天读起来仍然觉得很有道理。虽然时代变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都大大地变了,但我仍要说,在学习上,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必不可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学习,既要走进书本汲取知识,也要走进生活,做行动的巨人。

古人有言:“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只有理论而不付诸实践的智慧,犹如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迷障人眼的海市蜃楼,看着美丽,却毫无用处。战国时期的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与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都不能驳倒他。后来有一次,秦国用计使得赵国换下廉颇让赵括带兵。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因此亡国。

也许,久经沙场的廉颇关于作战的理论知识要逊于赵括,但在实战中,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却败得一塌涂地。由此可见,学习不光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结合一体,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有用的。缺乏实践的知识即使掌握得多,遇到实际问题,往往就如赵括一样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正如阳光下的肥皂泡,熠熠发光却易于破碎。

纵观古今中外,能够取得一番成就的人,往往是行动的先驱者。通过斜塔实验,伽利略明白了从高空抛物,大小物体的东西是同时落地的;通过艰苦的航行,麦哲伦明白了地球是圆的,证实了地圆说;通过风筝实验,富兰克林从上帝手中夺得“天火”,发明了避雷针;通过上千次的实验,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无数的客观事实证明,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

因此,面对众多的莘莘学子,我想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做死读书读死书的书呆子,我们更应该走进社会,努力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荀子的读书笔记(精选篇2)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荀子的读书笔记(精选篇3)

《劝学》荀子的作品,偶然间得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了一下,收获颇多,现在就我所得略谈下我的一些感想。那就是关于教学的主体性问题。

《劝学》中有云“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灾害乃作”,这句话意思不必多解释,网上随便百度一下就知道,主要意思是强调主体的的主动性。哲学上也曾说过“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内因是根源,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教学强调主体的主动性,主要是针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提出来的,传统教育强调“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教育思想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一活动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那么新教育思想为什么教学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呢,在这里有必要向大家解释下。首先,从接受的知识看,作为多年的学生你有没有发现课堂上的知识有些很枯燥,但你必须得学,必须接受教师的“灌输”,可是学完了之后真正记住的又有多少?在大学中60分万岁的情形很显然在告诉我们:这些我们不感兴趣,及格就行,管它将来怎么样。是的,大家只是在学习那些自己不感兴趣,但又不得不去学的`“应试”知识。所以说,教学内容没吸引力,学生大多是没兴趣,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被迫违心地学习,最终导致的结果是“60分万岁”。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不会是国之栋梁。其次,从教学方式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死记硬背,采用灌输的做法,最终导致老师在讲台上唾沫四溅,学生在课堂上一言不发,或是呼呼大睡,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是不成功的,谈到教学的主动性,早在法国启蒙运动时,卢梭就测光提出过“自然教育”,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发挥儿童的的主动性,否则儿童没有兴趣,一味地被灌输,学到的知识过几天就忘记,不能真正做到学为所用。后来美国只用注意加杜威的“儿童中心论”都强调要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的职责是引导而非独裁,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即我们所说的自我教育。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教育改革,但鲜有成效,不是教育改革者的错,而是我们实践者的错,教改者已经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措施,但我们由于某些条件的阻碍,往往没能将其落实好。例如我们很多年前,提倡的“减负”,表面上看,课本的内容减少了,实际上我们却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将空缺补上,这既消耗了教师的精力,又使得学生总感觉学到的东西不系统,不连贯。拿笔者为例,我们小时候的数学课本上有好多原则或是法则,每条都很清晰。但现在看看我们的数学课本,很少有这样条理清晰的法则。我们的想法是好的,但为什么当想法落实时,却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我们要授学生以“渔”,而不是单纯的鱼,由于中国的国情,我们又很难改变传统教育在我国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就此而退缩,我们应继续努力,朝着更好的教育制度前进。在改革的路上,坚定住目标,始终如一地走下去。以学生为主体的口号我们不仅要打着,关键是要落实好,贯彻好。

荀子的读书笔记(精选篇4)

《劝学》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开篇。是战国时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它告诫世人要将学习作为人生的罗盘、灯塔。

做一个刻苦学习的人,善于学习的人,要像思想家那样去行动,像实干家那样去思考。在读书的过程中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带着目的、带着思想、带着问题去学习,自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读书还贵在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努力学习和独立思考相结合,学习前人的智慧,思考自己进步的方法,记录自己的心得,用行动来实践。

荀子所云“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学习的态度需要达到坚持不懈的精神,可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意识到这一点,即使心知肚明,也未必能落到实处。有的人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惜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到的是芝麻,岂不惜哉!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生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人为知识而活,为读书而生,生命有限而学海无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就是说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每时每刻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积少成多、积土成焉,天长日久,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告诉我们要想达到胜利的彼岸,重在持之以恒。“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楔而不舍,金石可镂。”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心无旁骛,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一惑,抗得住干扰,静下心来学,循序渐进学,联系实际学,锲而不舍学,方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

《劝学》让我读懂了“粗实的铁棒能磨成纤小的绣花针,凭的是一股坚韧不拔的气概,涓一涓细流能穿透刚硬的石块,凭的是一种不折不挠的精神”。正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荀子的读书笔记(精选篇5)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从古至今,有学问有修养的圣贤之人都说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人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自己,不断的升华自己才可以攀升到顶峰而不坠落。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每个人都在喊,但是真正可以做到终生学习的却寥寥无几,因为坚持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情,毕竟学海无涯,没有艰苦和决心,我们是无法在茫茫的大雾中抵达成功的彼岸的。

学习可以使人明智,可以使人明达,也可以使人通理,我们一旦有了学习的思维和方法之后,那就可以灵活的将之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啊,学习就是一个慢慢打地基的过程,只要有了一个牢固结实的的底座之后,那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亭台楼阁都可以华丽无比,因此不断学习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

当然,学习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如果只会傻乎乎的死学死记,那知识就仅仅只是一个肤浅片面的东西了。相反,只有学会举一反三的巧妙学习,那我们才可以更好的融会贯通,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正所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只有善于运用外物才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当我们对一些事情困惑不解时,我们可以请教同行师者,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史料等来寻找答案,切不可一味钻牛角尖,也不可以一直不懂装懂,因为那样自欺欺人的做法只会害了自己,也毁了自己。

不断的积累知识和不停地储存经验会让一个人脱胎换骨,当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人的思想和境界也会达到一个不可估量的高度,因此这就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荀子曾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学习就和酿酒一样,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的成效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发酵之后才会显现。因此,好的学习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只有拥有了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精神之后,学习才会日见功效。

学习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修行,除了要端正态度之外,我们也必须注重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只有做到内外兼修之后我们才可以真正成为一个智者,所以余生请好好努力学习吧!

4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