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10篇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欣赏完这本书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1】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故事讲述的一个青年想逃离社会,经过了三天的流浪生活,在这三天里,他同是几个同龄的青年一起生活,感受和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自己也深受启发,然后突然觉悟,回到家中,决定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读了这本书,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青少年的心理因为不成熟,往往会生出一些奇怪的想法和叛逆的行为,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切他们的成长和心理感受,让他们更加健康的成长,当然了,读书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让他们自我领悟生命的意义。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2】
一直想读读《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可是在图书馆这本书太抢手了,一直借不到,不过幸运的是终于在前段时间读了这本心仪已久的书。
读之前,完全无法想象书的内容,开读之后,看到是自己喜欢的叙事性文章,很开心,也很有兴致去探讨其中的丰富内涵。
但是,实际上,读完这本书了我也没有很好地领略其中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到底是要体现霍尔顿思想的转变还是要透过霍尔顿的感受展现那个时代的美国呢?或许我要多读几次来进一步了解吧!
在书中,霍尔顿描述的社会异常黑暗,似乎在他眼里除了他哥哥和弟弟、妹妹外,其他人都是披着羊皮的狼,都是虚伪的!我看到的是霍尔顿对生活、对世界的悲观态度,或许这这本书就是要体现霍尔顿在麦田这金灿灿的世界里向美好世界的守望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3】
暑假,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正如其名,有一个17岁的男孩,厌恶世俗的纷纷扰扰,梦想有一个孩童的世界,没有城市的纷扰和成人的虚伪。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本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是他在纯真的妹妹身前发自内心的几句话,道出了他心里所想、心里所念。
在如今社会中,现实与残酷将人们狠狠包围。许多满怀梦想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在城市的喧嚣中,逐渐的迷失自我、失去方向,曾经的梦想烟消云散,人性也被逐渐磨灭。
还是一片麦田,只不过位置已经跨越了一片太平洋。这里,谁又在守望?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4】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5】
挤了点时间读完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虽然是50年代的作品,但是读起来居然和我们的现实是如此贴近。虽然我不认可这是一本好书,它不适合那些涉世不深的孩子们读,其间充斥着污言秽语、自甘堕落、偏执任性,只会是孩子们不良行为的推进剂;但是对于成年人,尤其是老师们确是很好地了解那些叛逆孩子的极好素材。它生动地再现了生活在迷茫和彷徨中的孩子们的细腻心理,对我们这些动不动就对孩子们吹胡子瞪眼睛的老师们是个大的触动。
波浪起伏的麦田正孕育着多少危机?青春的孩子们正经历着如引领他们顺利地走向成人社会?谁的迷茫?谁又是他们的守望者?谁能拯救他们的灵魂?
霍尔顿希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他正是那个需要守望的人。而他的年幼的妹妹却真正成为他的守望者,虽然不一定唤醒其心灵,但至少让他不再流浪和恣睢。她靠的是什么?应该是爱的呼唤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6】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
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我们确实活得艰难,一要承受种种外部的压力,更要面对自己内心的困惑。在苦苦挣扎中,如果有人向你投以理解的目光,你会感到一种生命的暖意,或许仅有短暂的一瞥,就足以使我感奋不已。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一个不成熟的理想主义者会为理想悲壮的死去,而一个成熟的理想主义者则愿意为理想苟且的活着
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7】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由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所著,原名为《The Catcher in the Rye》。这是作家塞林格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青少年的角度深刻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腐朽的社会状态。
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叛逆,对身边人和事都极其不满的16岁男孩。他对于身边发生的是感到迷惑,他心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真实存在感。对于他来说,在他的世界里,善与恶,好与坏,好像总是找不到一个固定的支点,使其平衡。因此,他内心极其痛苦,精神以及心灵都饱受摧残。在这种痛苦达到一种饱和状态时,他对自己最信赖的人,他妹妹说出了内心最真实想法:我要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对于主人公霍尔顿来说,就是在一片金灿灿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那里有着成千上万的孩子在奔跑,而麦田的另一头是悬崖,孩子们不停地奔跑,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危险……于是,主人公霍尔顿想当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样就可以在孩子们遇到危险时及时守住孩子,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不论在什么时代,怎样的背景下,我们青少年都会经历一段精神上的困惑时期。而这部小说就是描述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提出了一个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美好的畅想!就让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永存一个这样的“守望者”并且努力成为一个“守望者”,成为能真正能净化他人心灵的人吧!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8】
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心中有着一股莫名的情绪。还记得小说作家塞林格说的一句话:“我虽生活在这个世界,却不属于这个世界。”这句话似乎写出了他内心的孤寂。
小说的主人翁霍尔顿是个善良、敏感的少年,虽然有时候他的行为的确有点放纵,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他是那么的粗鲁,满口的污言秽语给我的触动很大,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我心中的形象。霍尔顿的行为在常人看来都是下流与不文明的表现,但是在我看来,他这种没有教养的表现的另一面却是不为人所知的。
他为妹妹买她最喜欢的唱片,呵护妹妹的成长,这足以说明在他心中的仍有着关爱、善良的存在。也许他被潘西学校开除是正确的,因为在这个学校里充斥的都是虚情假意,人们的表面是一套内心又是一套,他忍无可忍,已经完全腻烦了学校生活,他爱打架,爱说脏话,但是他的内心深处却仍是善良的。
霍尔顿的叛逆是青春期少年共特征,他自己也说过:“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但他的理想却在现实生活中被无情地击破,这个孤立无援,内心孤独的霍尔顿,就像是一个被世界抛弃的人,但是他心中的`良知却告诉他,如何正确地做事。
霍尔顿的理想指引他不堕落,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更要有像他这样的理想,有理想就是有希望,希望就是美好的明天,我们应把握理想的方向,像霍尔顿一样,去寻找真正的闪光的美好的东西。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9】
“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象话。”这是我读书时感触最深的一段文字,因为作者以一个16岁的中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当个“守望者”,是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的期盼。
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不是仅一次。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很有自己想法的独特的学生。甚至有人认为他精神有问题。但其实学生时期内心丰富且敏感是正常现象。他正处在通过周围环境建立人生观、世界观、情感观的关键时期。他会对周围的人作出自己的判断,讨厌势利眼的老师,尊重很啰嗦但对他好的老师。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疲于奔命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曾经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年轻的时候谁不想逃离这个庸俗的世界?
从教已满六年,回想起从最初教中学的三年,每每看到那些“玩世不恭”的孩子,总有点不能理解他们,也不能好好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只是觉得他们不懂这个社会的残酷。而在近三年乡镇小学的教学经历中,不由得还是会“恨铁不成钢”的想要孩子们“一心只读圣贤书”,尽管也会与他们交流沟通,可还是不能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只是把他们当做不懂事的小孩教育。
读完《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再回想与之前“调皮捣蛋”的学生聊天,霍尔顿的那个只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梦想,那个为了不让小孩子掉下悬崖而站在悬崖边救孩子的形象,那个纯洁无私的想法,天真幼稚却又些许成熟的心事,渐渐放大。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碰到调皮捣蛋的孩子时,我会把它当成理解他们的钥匙,温柔理性的对待每一个调皮的孩子,心平气和地同他们交谈,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守护他们内心的纯洁,守望心间的麦田。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书笔记300字【篇10】
《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是没有孩子之前或如果没当老师之前读这本书,我可能会有痛快倾吐之感,因为里面有关家长、学校的吐槽描述,让我想起了开家庭会议老父对我苛刻指责时,我表面“认罪”顺从但却不吭一声且思绪飘飞的低调抗拒;想起了学校里那些课讲得毫无吸引力却脾气忒大的老师,稍不顺心就朝正在讲话或没有讲话的同学扔粉笔(估计是没扔准),进而大发雷霆把物理课上成思想道德课;想起我读高三时有位老师拿起教室门口的垃圾桶扔向了一位身着艳丽茄克的男同学,其结果是男同学的茄克依然艳丽,而坐在他前面的男女同学那天课后都带着布满灰尘的面容和校服离开了学校,那位女同学据说还被吓着了,第二天请假休息了好几天。后来听说校长找了那位老师谈话,虽说老师脾气没啥改观,但我们换老师时,全班当时少有的雀跃差点掀翻了所有的课桌,我这个始终的“乖学生”,也在心里乐开了花。
但是,毕竟我在二十多年前已经身为人母了,现在的我读着这本书,字里行间反馈给我的心灵世界信息是——心疼。是的,心疼还是孩子的霍尔顿对满世界充满仇恨与厌恶想要逃离,却又极其孤独彷徨渴望抚慰救助的内心;心疼他用表面的玩世不恭、放荡不羁掩盖着的极度脆弱,用满嘴的污语显摆着自我的怯懦青春,用耀眼、反戴着的帽子展示着的不肯屈服的抗争;心疼他把理想与纯真寄托于充满生命力,在他心目中还未被玷污的儿童世界“麦田”的守望;心疼他在理想破灭,毫无出路,不得不融入社会的精神崩塌……他是如此的年轻,但似乎已不懂得什么是爱,不懂得什么是关怀,他宁愿在那个自己创造的冰冷世界里,去寻找早已不知道的温情与温暖。事实上,内心崩塌后的霍尔顿还得去上学,还得去面对“假模假式”的周围,社会没有改变,环境没有改变,生存没有改变,可怜的霍尔顿,也无法、无力去改变,他只有改变自己,再次回归病态的社会,再次握手想要逃离的曾经。
应该看到,帅气的霍尔顿是敏感的,也是睿智的。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清醒地看到了经过战争后的国家的堕落,物质的日趋充盈并没能填充人们精神世界的荒芜,整个社会述惘与压抑充斥,畸形与变态横行,孤独与隔阂蔓延,贫乏与空虚迷漫,装腔作势背后的虚伪、冠冕堂皇掩盖的恶俗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正是因为我们的主人公异常聪慧,有着非凡的洞察力,他才对这个他还没正式踏入的成人世界有了比成人更精准的概括——“假模假式”,这种状态让他厌恶、也让他担忧,他敏感的神经总被深深地刺痛,刺痛得沮丧而无所适从,想要逃离却又不知道去向何方。这难道不是一个智者在混沌世界里的真实状态吗?
虽对成人世界嗤之以鼻,且尽量表现得粗俗,但霍尔顿依然难掩骨子里的纯真,甚至可以说是超凡脱俗。譬如他对年迈的历史老师斯宾塞心里的厌烦和表面的顺从,以及担心他自责没给自己及格在卷子上写下的宽慰信;虽已被退学,还对同学不求回报尽力相助(写作文),虽以不快告终,但也表现出了他的热心;尽管对性知识有极大的兴趣,总是不停探求、问个究竟,还大胆叫过妓女,但却始终未失自己的童贞……还有对女孩子毫无掩饰的喜欢与绝对循规蹈矩的尊重,对父母因他被退学的惶恐与无奈的担心,对弟弟艾里、妹妹菲比打心底的赞美和喜爱等等,都让我们看到了霍尔顿掩藏着的与那个荒诞世界格格不入的纯情与善良……
然而,睿智与善良救不了霍尔顿,正如他拯救不了世界一样。渴望逃离现实的霍尔顿尝试过抗争,那顶红色、有着长长鸭舌的帽子就曾是他的精神追寻与寄托。耀眼的红色喻示着他的热情与顽强的生命力,有些粗俗地反戴打造着他无声的挑衅,把他的反叛演示得淋漓尽致。但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他,本身世界的荒芜注定了这种反叛的无力。他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当意识到他的境况与纽约中央公园冰冻小湖的鸭子相似时,他开始了对自我的认真探寻,他不停地询问那些鸭子的去处,好像找到鸭子就是找到了自己。但没有人理会他所关心的鸭子,更不会有人告诉他它们究竟会去向何方。人们把他的追寻当成了异类的病症,他所渴望的自由、友爱、帮助和理解根本就不存在。当然,在探寻时他本来有了自己的目标的,他决心要去悬崖边上守望孩子们未被玷污的乐园——麦田,那里没有苦闷、彷徨,那里蕴藏着希望和美好,他要坚定地守住这个纯净的世界,不让孩子们从悬崖边掉下来,被恶俗的成人世界包裹。然而霍尔顿实在是太渺小了,他逃避没有退路、反抗没有力量、追求也没有希望,在他决心尽力地做一名守望者时,现实的残酷还是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无力无助,他越来越忧郁不安,越来越难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他对死亡也开始了不由自主的臆想,常标榜自己胆子的他还是懦弱地倒下了,倒在了他所厌恶的世界里……
作为一个20多岁女孩的母亲,看着小说里痛苦挣扎的霍尔顿,不由得总会想起自己的孩提时代,自己的孩子及还是孩子的学生。我们应该庆幸生活在了一个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时代,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社会、家庭对孩子的过度关注,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负担。霍尔顿以他的方式表现出他的叛逆,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呢?《为何家会伤人》中那些触目惊心的事例,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家长、学校的过多嵌入,会使得孩子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自我,他们或许是家长的翻版,也可能是家长的对立,总而言之,他们难以在自己的懵懂中识别人生的方向和真正属于自己的目标。书中霍尔顿想着自己今后的家时有这样一段:“我要定出这么个规则,凡是来看我的人,都不准在我家里做任何假模式的事。谁要是想在我家里作假,就马上请他上路。”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会有一片满是美好与希望的麦田,那里住着他们的欢声与笑语,也可能有泪滴与彷徨,但他们并不需要我们的踏入,他们渴望的是——在他们的欢声笑语里、泪滴彷徨中都写上他们的名字、刻下他们的印章。至于我们,或许默默关注、静静守护就好,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担当。
守护麦田,守护你。孩子,请不要再平添寂寞与忧伤,这里的怀抱有温暖,也有久违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