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

| 小龙

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窦娥冤》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篇1)

《窦娥冤》是元代杂居家关汉卿的杂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民众基础的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窦娥是这部剧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不幸的生活让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导的“三从四德”和婆婆孤苦过活。屋漏偏逢连日雨,赛芦医为了免债欲谋害蔡婆婆,被当地恶棍张驴儿所救的蔡婆婆从此又走上了不幸之路。逼婚不成的张驴儿误杀了自己的父亲,愤怒之下将罪名栽到窦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窦娥对官府还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时局__,贪官横行,被张驴儿买通了的知府为了逼迫窦娥认罪,竟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心看婆婆受罪,只好屈打成招,被定了死罪。刑场上的窦娥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悲愤的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一句话道出心中的激愤、委屈、埋怨、指责……更道出官场的黑暗,穷人地位低下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抗决心,在临行时她提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通过这种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无心正法。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表达了窦娥希望通过三桩誓愿直接惩戒残暴昏庸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沉冤昭雪。三桩誓愿也是窦娥反抗精神的上升,而三桩誓愿的实现更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

窦娥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可以说狭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们结婚生子操劳一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当成繁殖劳动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究根结底是落后的封建道德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男人们觉得男尊女卑是自然规律,应该享有对女人的控制权;而很多妇女们欠缺自省意识,看不到自身的处境。窦娥虽具有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在时代大背景下,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窦娥的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被__的妇女的缩影,在那个时代不知有多少女性步了窦娥的后尘。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也说明自身反抗的无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虚无缥缈的天地。

生长在新时代的女性们在地位上比封建社会虽有所提高,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性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在很多工作岗位和地区对女性还是存在差别对待的,所以希望新时代的女性们时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可能的话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利益。

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篇2)

窦娥死了,她临死立下三桩誓愿: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窦娥是悲剧的主角,可这出剧里的主要人物谁不是悲剧的承受着呢?

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就更好些?她的前生我们殊不知道,姑且看看他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见得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岂不也是悲剧加悲剧?

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

蔡婆婆的人生是一场悲剧。那么其他的人物呢?

赛卢医,想勒死蔡婆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

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地也难解心头之狠。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所以《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想到卢梭的那一句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中!”悲剧想的人生有什么不好,悲剧从来就不应该是也不是不行的代名词,我们活着是因为“那里”有悲剧。

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篇3)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被称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范性作品,由窦娥悲苦的命运揭开了黑暗社会的面貌。窦娥的悲剧绝不仅仅只是她一人的悲苦命运造成的,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加诸在她身上的。年仅七岁便被穷苦潦倒的书生父亲卖给蔡婆婆,年纪轻轻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窦娥恪守妇道,谨遵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三从四德,是典型的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女性形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女性,受到最多迫害,成为代社会底层善良、孝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充分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人的毒害以及作家对现实的反思,这样一部作品,兼有极强的抒情性和深刻的涵义,值得我们去品味欣赏。

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篇4)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广泛的群众基础。该剧描写了一个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的弱小无助的寡妇窦娥在无赖流氓张驴儿的坑害下,被诬为“毒死公公”的罪魁祸首而斩首示众,最终借助托梦而冤情大白的故事。本故事历来被理解为我国古典悲剧的典型作品,窦娥的冤案被认为是由于社会的黑暗和官吏的贪污腐朽无能造成的,而窦娥也被认为是反抗封建统治、反抗贪官污吏压迫的典型。

可是通过本次品读本故事我对一些地方产生了疑问,窦娥的冤案真的是由于官吏的贪污无能而导致的吗?窦娥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是否是因为对贪官污吏的愤怒、对社会阴暗的怨恨呢?如果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而判成死罪,那么窦娥又为什么不怒骂官吏,而要对天地日月,妖魔鬼神进行猛烈的谴责呢?

首先,如果仔细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 窦娥之冤与“无心正法”的“滥官污吏”其实关系不大。窦娥冤案的背后隐情本来就纷繁复杂,而楚州太守桃杌在剧中判案时仅能通过犯人的一面之词、头脑中的判断及对犯人施加刑法来断定双方的对错,而且在剧中张驴儿的供词确实更加符合大家头脑中的常理。于是在古代审案科技不发达而犯人窦娥又在将要向窦婆婆施加刑法时承认自己下毒药害死了自己之前矢口否认的“公公”时,太守桃杌自然而然就判断“大逆不道”窦娥是有罪的。其次,主人公窦娥的思想也是前后矛盾的,按封建社会的观念,天地鬼神是明察世间是非,主持人间公道的,封建官吏为了愚弄人民也常常以青天自喻。于是生长在封建思想下的窦娥一直以为天地鬼神能为她主持公道,官府能给她还一个清白。于是当张驴儿以命案相要挟时,她毫不扰豫地选择了“官了”。她本以为官府会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她在公堂上慷慨陈词、义正辞严地为自己辩白,显然也是将官府看成了是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地方。可是到被问成死罪之时,她却发出了“衙门自古朝南开,狱中无个不冤哉”及“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呼喊。而且在剧中,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浊清不分,是非混淆,致使善良横遭杀戮,恶人得以横行。由此可以看出窦娥此时确实是对封建官府、对现实社会的黑暗统治的有强烈的愤恨。可是在戏剧的第四节中,窦娥在向父亲申冤时, 窦娥公开声称“不告官司只告天, 心中怨气口难言”, 又说:“本一点孝顺的心怀, 倒做了惹祸的胚胎”。窦娥这时却又像是在否认自己先前对官府黑暗的判断了。但是当她说“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 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又像是在影射桃杌等这些官吏。我认为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主人公窦娥本身并不认为她的冤案是由于官吏是贪官污吏造成的,由于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她选择让可以代表明察秋毫的天地的父母官来判自己的清白,然而太守桃杌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还了她一个公道。于是她认为天地被蒙蔽了双眼,闭塞了视听,于是她痛骂天地,而作为天地的代表的官员她的恨意是不深的。最后窦娥冤案的解决也很具有传奇色彩,案情的解决完全是靠窦娥冤魂的托梦哭告与在审案是冤魂出堂作证,才帮助窦天章了解了案情,缉拿了罪犯。

窦娥的故事发生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可是对我们现代的司法执行依然是有启发的。首先窦娥冤案的造成在当时有很大原因是由于证据的不充分,因此我们在给一个案件下结论前一定要做出充分的考察调研,这样做才能尽可能的还原案件的真相。其次从剧中窦天章复查案件导致窦娥冤魂过来伸冤的情节我们也可以得到启示:案件的监督也十分重要,监督是对执行过程和结果的检验,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从而充分利用它。

读窦娥冤读后感600字(篇5)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窦娥是一个孝妇。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最后平反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平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因此,我下定决心,学习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344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