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

| 小龙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篇1)

黄仁宇先生以大历史观集中考察明朝历史,通过前期大量阅读史实资料及学术研究资料,综合个人历史研究成果,一举将明朝兴衰的前因后果摆在一起斟酌,最终将明朝的历史节点聚焦于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暗藏玄机的万历十五年。

文中一直提到这一年是无关紧要的,却在黄仁宇先生从不同角度对关键历史人物的融会贯通地剖析之下,显示着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个关键历史人物最终不幸的归宿,暗示着明朝最终历史走向——文官集团以孔孟道德作为立国之本,越来越僵化的政治体系与落后的法制体系,社会发展寻求不到创新的途径,即使有,也总是被大环境所扼杀:

万历皇帝因个人之力无法抵抗固化文官体制而不再热衷于国事的退变、张居正鸿鹄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与策略的落空与死后被反、申时行勉力维持文官之间平衡的无奈、海瑞作为最廉洁最死板清官独自硬抗没有法律支撑的土地纠纷、戚继光有志规整强化军队建设却屡遭文官压制的无力、李贽欲寻求个人自由却始终受限于传统道德的压抑,每个历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证明代的社会思想之僵化,终将终结为努尔哈齐及其儿子所取代。

还有点奇怪当时的传统观念会认为文化与政治与生活不能同时繁荣?有一个很独特的历史观点,“文”与“质”的关系。哲学家李贽发现文极必乱,乱而后治,由重文转重质(“质”保障人民生活质量)。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篇2)

读史使人明智,初读《万历十五年》,心中总是愤慨万千,直至读完才明白一些其中内容,说懂只能是贻笑大方,如下只能称为一些个人心得。

“公元1587年,在中国为明万历十五年,论干支则为丁亥,属猪。当日四海升平,全年并无大事可叙,纵是气候有点反常,夏季北京缺雨,五六月间时疫流行,旱情延及山东,南直隶却又因降雨过多而患水,入秋之后山西又有地震,但这种小灾小患,以我国幅员之大,似乎年年在所不免。只要小事未曾酿成大灾,也就无关宏旨。总之,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从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再到万历皇帝、戚继光、海瑞到最后的李贽,这一段几乎在每章都有写到。本书以六个历史人物的失败来起笔,然后以万历十五年为切入点,来映照整个明朝的命运。帝国的灭亡在这一些已经注定好了结局,失去了最后扭转乾坤的最后机会。

此时,帝国经历了200多年的统治,文官集团已经达到了统治的巅峰,制度已经僵化,朝廷的管理已经失去了控制,而作为帝国的主宰万历皇帝也成为朝廷所需的一个吉祥物,以致帝国在缺少早朝的25年都能顺利运转下去。这一年万历皇帝即位已经15年,从9岁孩童,到如今正值盛年,终于有了清晰地感受,无能为力。这一年,张居正逝世已有5年,在这一个不需要丞相的时代,其人也是无可奈何。这一年申时行任首甫已有五年,依然用自己的“阴阳”之法来维持整个朝政的平衡。这一年万历皇帝才值24岁就已经成为了活着的祖宗。这一年一代清官海瑞溘然离世,坚守一生,却始终游离世界之外。这一年,一代名将戚继光也走了,文武双全,却也逃不过这时代的轨迹。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篇3)

何为历史?何为大历史观?为何要读历史?为何要懂历史?

《万历十五年》读来,像一个个人物传记,又像一个个故事片段,而他们集合在一起,映射出的是整个明朝,是否也代表了封建制度呢?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老师们常说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就好像整个人生中最关键的几年或者几次转折,区别在于人生中会有人在旁不断提醒要注意把握住关键的重点。而在浩瀚的历史里,身处其中的人没有人知道或者察觉,即便察觉了或者也无力改变,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他们或者奋进或者挣扎或者妥协,看似平淡的年份或许就决定了往后的漫长岁月,而平静中也蕴含着改革与流血。

历史到底为什么成为了历史,路线为什么没有发生转变,是人的作用还是人没有发生作用?即便是贵为皇帝的万历也似乎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庞大机器下的门面。而门面也累了,也消极怠工了,可是也改变不了他想立三子的愿望,也不能和心爱的郑妃死后同穴;更别说那个善于打太极、时刻调和着阴阳的申时行了;海瑞这个不合时宜的文官也没有办法从根本上改变财税制度;戚继光要不是有张居正的居中调和,连练兵打倭寇的器械和粮饷都成问题,又谈何英雄;张居正风光几何,最后不也是死后清算、妻儿离散;那个落发为僧的李贽,避开了氏族和案牍,却也只得牢骚满腹,在矛盾中找不到出路,虽解决了生活清贫的苦恼,却也只能含恨而去。这一切都让我想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兢兢业业和他朴素简洁的农业社会理想,种种措施、种种预判,到最后或是促成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江山破碎……

一直以来,历史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他们的借鉴意义,对比古今,剖析中外,人们是否就能够预测历史,建筑出完美的发展历程呢?朱太祖没有做到,只是简单的因为所处的阶级和时代吗?站在巨人肩上的我们,就能够完美避开雷区吗?能够聪明一点,明理一些也总是好的吧!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篇4)

黄仁宇用其独特的视角,将明朝晚年,即万历十五年,作为切入口,对这段历史进行了别样的解读,1587年,一个看似平平淡淡的一年,在其中发生了许多为人们易于忽视的事件。而在黄仁宇眼中,这些事件虽然表面看来无关紧要,但实质上却为明王朝最终走向没落,埋下了祸端。其新颖的视角给后人带来了新的启示。

纵观全书,每位人物都力图转变,却最终都被文官体制所束缚,以致明朝发展在万历十五年几近停滞。书中以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戚继光、海瑞和李贽等历史关键人物为代表,着重挑选具备后世参考价值和社会历史性的事件进行阐述。

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且吸取秦朝重法而短亡的教训,自西汉以来儒家在各代王朝的地位就直线上升,但治国不能一味只用道德,还需法的约束,所以到明朝就逐渐形成了表儒暗法的治国之道,但道德还是高于法的,从明朝官员遇到不能用法决断的问题时,则用道德来衡量这一点就能看出。

但当道德在社会中占比分量太大时,就会产生表面上人人追求道德,而私底下人们都为自己谋取私利。海瑞就是典型的范例,官员一边把他标榜为人民楷模,要人人都学习其精神,一边却想把他架空,认为其是个麻烦,从书中“海瑞的死讯传出,无疑使北京负责人事的官员大大地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再也用不着去为这位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到处惹是生非的人物去操心作安排了”就可以看出。

我想《万历十五年》之所以能够在如今,还能受到许多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还具有现实意义,人们不仅可以了解这段历史,还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对当今生活进行反思和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小说名著《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篇5)

我先读了明朝那些事,因为笔法幽默轻松,所以是一气读完。读的过程中查了很多资料,也偶尔百度,整个明史出场人物众多,也读出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也有很多在历史框架内左右挣扎,企图挣脱时代的镣铐,推进历史政治军事经济的全面发展,却始终领悟不出桎梏不前的原因。

历史的发展受各方面影响的因数太多,黄仁宇个人经历丰富,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有独特的思考。万历十五年另辟蹊径,企图从大历史的角度,节选几个代表型人物,进行阐述。

以张居正为文官集体中的异端代表,企图调整腐朽落后的政治体制,推进法制改革。以海瑞为道德文化坚守者代表,解读了坚守陈例,缺乏法制规章的弊端。以申时行为例图维持现状左右疏通代表,却功亏一篑,阴阳即导致了国家机构运行的低效,也割裂了文官集体。

武将戚继光的改革之所以能成行,一是没有从根本上动现有体制的手术,二是得到了张居正的鼎立支持,在保守中推行,但最后还是在张居正落势后,随着张居正改革的废除,一同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面对混乱的现状希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努力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因为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所以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小心谨慎地保持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间而已。

343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