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简介材料5篇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怀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精选篇1
作为一个父母官,他没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而是怀着一颗爱民仁后情怀,深入百姓体察民情,不顾自己已经羸弱的身躯,顶风冒雨,深夜看望受伤的老人,在一家老小尚未温饱的情况下,他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资助更需要帮助的贫苦百姓。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为了锁住兰考肆虐的风沙,他带着通讯员,推着自行车,亲自调查风沙的起因,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剧烈的病痛也没有退宿,为解决夏季的水患,又是他带领干部群众顶风冒雨,查看水清,在大家垂头丧气时,又是他振聋发聩,激起大家战天斗地的豪情。
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国为民,问计群众,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把生命交给了热土,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留下什么警示明言,甚至没有像样的政绩工程,但他有一颗火热质朴的心,他心里想的是人民,他是人民的好儿子!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焦裕禄事迹简介
焦裕禄(1922-1964) 出生于山东博山崮山镇北崮山村一个贫农家庭里,因家庭贫寒,幼年只读了几年书。日伪统治时期,被抓劳工押送到抚顺煤矿当苦工。1943年秋,他给地主当长工。
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参军到了河南,历任尉氏县副区长、区长,区委副书记,青年团县委副书记及团地委宣传部长、副书记等职。1953年6月,任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月,任尉氏县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12月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
焦裕禄到兰考时,兰考县正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为改变兰考面貌,他抽调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展开了大规模的追洪水,查风口,探流沙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带领大家跋涉五千里,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
1963年9月,他调查总结群众的抗灾救灾经验,在全县推广"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村的道路"。 1963年秋,兰考连续下了13天雨,全县11万亩秋粮歉收,22亩受灾。他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抢灾救灾。带领干部,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济粮款给受灾群众送上门。 焦裕禄诚恳待人,善于团结同志反对干部特殊化。一次他发现孩子看戏没买票,就对全家进行了一次不能搞特殊化的教育,并把戏票钱给戏院送去。接着建议县委起草通知,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不准任何干部和他们的子弟看"白戏"。
1964年春天,焦裕禄同志病情恶化,地委负责同志劝他住院治疗,他强调工作忙离不开不去住院。医生开了药方,他嫌药贵不肯买,他继续坚持下乡工作,肝痛发作自行车不能骑,他就推着走。当他躺在病床上时,仍在思考如何撰写改变兰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仍然惦记着张庄的沙丘封住了没有,赵家楼的庄稼淹了没有,秦寨的盐碱地上麦子长得怎么样,老韩陵地里的泡桐树栽了多少……。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肝癌急性复发逝世,终年42岁。1966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他革命烈士称号。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学习》的社论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长篇报道文章。
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焦裕禄同志艰苦创业、克己奉公、清正廉洁、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坚忍不拔、无私奉献、一心为民、鞠躬尽瘁 以民为本,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精神。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精选篇2
焦裕禄,山东博山人,1945年在沂蒙革命根据地加入民兵团,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2年的中国,军阀混战,兵灾匪患不断。这一年的8月16日,焦裕禄诞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北崮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1933年,年仅10岁的焦裕禄上了4年学后,因家庭窘迫,财主逼债被迫辍学。辍学后的焦裕禄先后做过渔民、纤夫,非常艰辛依然吃不饱穿不暖。1939年焦裕禄在沂蒙根据地北崮山附近的煤矿出苦力。在一次运煤途中偶遇八路军游击队员,由此加入了当地民兵儿童团,做一些送情报,站岗等工作。
1942年6月,焦裕禄被汉奸出卖,在监狱里被关了半年后,被押送到辽宁抚顺给日军做苦力。在艰苦的环境里,多次目睹矿友被日军杀害。见证了一些地下党员宁死不屈的精神。在一次偶然机会,焦裕禄和几名矿友逃离了日军封锁的矿区,回到老家博山。这时的家乡遭遇荒灾,家里能卖的都卖了也换不到多少粮食。没有良民证不敢出门,一家老小忍饥挨饿。无奈之下,焦裕禄带着家人逃荒到江苏宿迁。
1945年,抗日战争走到结尾,国民党放弃和平停战,加快了对解放区的进攻。处在沂蒙革命根据地的民兵任务也越来越艰巨。同年,焦裕禄返回老家,加入了村民兵组织并当上民兵队长。带领民兵英勇阻击国民党匪军多次,并受到上级的表扬。
革命实践以及共产党人的教导,使他迅速成长起来,萌生加入党组织的愿望。焦裕禄找到当地党小组长焦方开同志,他说,我要入党。但是他并不知,入党要先写入党申请书。焦方开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参加共产党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能像参加民兵那么简单。入党不仅看出身还要有思想觉悟。并鼓励他积极工作、奋勇抗敌,待条件成熟即可写入党申请。他听了小组长的教导后,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了努力方向。
我的条件还不够,焦裕禄写了三份入党申请书,但是一直没有交给党组织。
第一次入党申请书,焦裕禄写了自己当苦力,退学,坐牢,逃荒的经历,表示坚决要入党,打倒地主为亲人报仇。正要上交时,赶上党组织召开学习会,焦裕禄意识到共产主义要有远大的目标,而不是公报私仇的狭隘思想。
第二次入党申请书,焦裕禄专门请了一位老党员指点,重点写入党动机、对党的认识和决心。这次没有提交是因为自己违反了俘虏政策,民兵团抓到的俘虏,杀人放火做尽坏事,他们把其中一位俘虏的胳膊砍伤了。因此,受到了党组织的批评。他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人如果不能模范执行党的政策,不是一个合格的党员。
第三次入党申请,焦裕禄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的党的理论,模范执行党的纪律。这一次他成功了,他郑重把第三份入党申请书交给了党小组长焦方开同志。他在入党申请这样写道: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没有共产党,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1946年1月,焦方开郑重的告诉焦裕禄,经上级党委研究决定,批准焦裕禄同志的入党申请,焦裕禄正式成为党的一员。听到这个好消息,焦裕禄激动万分,眼含着泪花说到,我的条件还不够,对革命还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对照誓词,我还差的很远,我要努力为党工作。
解放战争后期,焦裕禄随军离开山东,到了河南,分配到尉氏县工作,一直到1951年。先后担任过区长、区委副书记等职务。1953年6月,焦裕禄响应党的号召,调到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参加工业建设,在这个厂担任过车间主任、科长。1962年6 月,为了加强农村工作,焦裕禄又调回尉氏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
1962年兰考“三害”肆虐,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开封地委想到了不怕苦,能打硬仗的焦裕禄,临危受命被调任兰考县任县委书记。组织上明确告诉他:兰考是全区最苦、最穷、最困难的县,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焦裕禄没有犹豫,他坚定地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
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心里装着全县的干部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经常肝部痛得直不起腰、骑不了车,仍然坚持工作,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临终前他对组织唯一的要求就是把自己运回兰考,埋在沙堆里,活着没治理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理好。
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在革命建设的道路上,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努力践行入党誓词,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他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故纸尘土越积越厚,精神芬芳弥久弥香。我的条件还不够,或许会鼓舞更多的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焦裕禄精神永放光芒,焦裕禄同志永垂不朽。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精选篇3
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上来一次彻底的“正衣冠”。
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就是要把他舍己为民的公仆情怀印在脑,须弥不忘。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党员领导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就要像他那样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印在脑中,常问自己有没有把群众当亲人,有没有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问题、做决策有没有站在群众立场上、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群众的安危冷暖记挂在心,才会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也只有这样,党和群众的关系才会更加紧密,党的执政基础才会更加稳固。
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就是要把他朴素廉洁的道德情操记在心,严于律己。焦裕禄同志清贫一生,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党员领导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就要像他那样始终把自己的思想约束在道德修养的准则之内,把自己的言行规范在党纪国法的要求之中,把自己的工作、生活和交往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之下,在感情上把握住原则,在行动上把握住分寸,在生活上把握住小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人格力量。
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就是要把他探求就里的求实作风抓在手,真实践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是焦裕禄同志对待工作的态度。党员领导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就要像他那样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查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始终做到真抓实做。尤其要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进群众家里、走到田间地头,了解群众对党员干部作风转变以及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找准找实“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听取意见与查找问题、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真正实现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到更大实惠的目标。
以焦裕禄精神为镜,就是要把他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落于行,勇往直前。党员领导干部向焦裕禄同志看齐,就要像他那样时刻把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落实在行动之中,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有其为,做到不怕困难、敢攻难关,勇挑重担、敢于担当,一天有一天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成效。尤其是面对竞争激烈的发展态势、繁重艰巨的改革任务、日益增加的维稳压力,我们更要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发展、改革、稳定的各项任务落实好、推进好、完成好,努力为打造四省交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江西绿色崛起重要增长极奉献才智、贡献力量。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精选篇4
我看了《焦裕禄》这部电影后,他的那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深深的感染了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生于1922年,正是军阀混战时期。就在这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博山县北崮山村一户贫苦农民的家里。焦裕禄青少年时代正处在万恶的旧社会。他饱赏了人间的苦难。后来,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参加了民兵,入了党,走上了革命道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经历了战火的考验和锻炼。
在除“三害”斗争和各项工作中,焦裕禄以身作则、带病实干、严于律己、关心群众。后来,因积劳成疾,以身殉职。
焦裕禄——这位视人民为父母、抱病为改变兰考面貌日夜操劳的好党员、好干部,他却过早地离开了我们,然而他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将被永远载入党的史册,铭刻在人们心中。留给后代子孙的,只有一把右扶手有洞的旧藤椅,一支不是用于写字而是用于顶住肝部止痛的自来水笔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焦裕禄就是用这些来工作的。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个生产对,跋涉_多公里,查清了全县84个风口、1600个沙丘和大小河流。就是这样一位尽心尽职的好干部临终前的遗言却是:“党……派我……到兰考……工作,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这就是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他是多么高尚啊!自从担任县委书记后,他为了兰考的发展呕心沥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即使面对死亡时,他心里装着的仍是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他讲的是奉献,脑子里想的是百姓的冷暖,从不索取任何报酬,享受任何待遇。他象燃烧的蜡烛,牺牲自己,给别人带去光和热。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至尽仍广为传颂,他崇高的公仆形象至今仍深深地铭记在人们的记忆中!
新时代的人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焦裕禄精神,全心全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学习者,我们更应该带头继承和弘扬他的精神焦裕禄精神,虽然他已离开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烙印在我们心里。
焦裕禄的生平事迹材料精选篇5
有人说过,真正的伟大扎根于真正的平凡。很多人带着光环傲于俗世,泯于坚持,但有些人甘于平淡,时光流转之中,历久弥新。或许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铭记,而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焦裕禄,真正的平凡,真正的伟大。
“我绝不离开”
灾荒之中的兰考,满目疮痍,黄沙无尽,盐碱四布。萧条弥漫,一句豪情壮志却如利斧,劈开万仞巨山,激荡人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一份勇气,饱含坚持,带领群众抗风沙、战盐碱、堵风口,栽下了泡桐几百里,福泽后人。
我们惊叹于这份成绩之时,更让人折服的也应是那份从容,大气,“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他说到,他也做到,我们是否可以学到?安于享乐、明哲保身,得过且过难道不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写照?时过境迁,现在的“困难”与当年的“困难”不可同日而语,而实践之人却寥寥无几。反思,对于我们,任重而道远。
“我们有责任”
衣衫褴褛满面尘垢的孩子、饥寒交迫逃荒要饭的灾民,谁的责任?焦裕禄斩钉截铁的回答,“我们有责任”。敢于承担才能敢于改进,魄力是一个领导者的素质,勇气更是一个领导者的必备。回看现实,互相推诿,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似乎才是为官之道,不过圆滑之下,必是平庸,处处无缝必是处处无功。
害怕责任的承担,逐渐成了一种病态。怕讹诈,所以选择视而不见,怕欺骗,所以情愿装聋作哑,冷漠、自私、缺乏信任,愈演愈烈。什么时候我们能大声说出“我们有责任”,那份和谐岂是现在所能预见?
“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
焦裕禄是个平凡人,他会累,会病,与常人无异,可是在病中,他心系兰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这是异于常人的高贵。他选择将自己埋于沙漠之中,期望用自己的灵魂再续毕生未尽的梦想。执着于此,坚持于此,让人叹服。
我们常说如果有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气势”,什么事不能成功呢?这是最朴实的方法,也是最容易让人忽视的方法,人人都懂,但不是人人都会。遥遥无期往往伴随着日渐弥漫的绝望,一路坚持的辛苦消磨了最初的那份斗志,坚持的少了,所以成功的也少了。焦裕禄的成绩不需要评判,但是这份“虽九死其犹未悔”,“死而后已”却实足值得我们效仿。
“经典”常常与“过时”相伴随,那是因为缺少与时俱进,焦裕禄已逝,焦裕禄的意义可以幻化成符号,成就经典,指引当今,那这种经典就意味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