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
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5篇)
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有哪些呢?彭士禄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为中国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5篇,希望大家喜欢!
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篇1
12月17日,水寨中学迎来了科学家精神“传承2020”报告团的彭洁教授,她为高一学生带来了题为《忠于理想的两代人》的报告。她在报告中讲述了她的祖父彭湃忠于革命理想、英勇就义的事迹;她还讲述了父亲彭士禄忠于科学理想,在危险环境中成长,在核动力道路上奋勇求索,艰苦拼搏,最终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的事迹。
我在报告现场用心聆听着彭洁教授绘声绘色、饱含深情的讲述,并尝试着当时那个时代的所有人共情。在彭洁教授的讲述中,我的脑海里闪现出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彭家四少发出“不要交租了”的呐喊,周围人目瞪口呆的画面;彭湃当众烧自家田契,将自己名下所有田产分给农民,农民欢呼雀跃的场面;彭湃被捕后即使被打折双腿,仍视死如归,高唱共产主义《国际歌》英勇就义的场景;年幼的彭士禄被奶妈背着逃难的危急时刻;彭士禄为躲避反动派的捉捕,四处流浪讨饭的场景;彭士禄被捕入狱后倍受折磨,成为小囚犯的被登上报纸的图片;彭士禄历经千难万难终于回到党组织的激动瞬间;彭士禄回答陈赓将军是否愿意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他坚定且简单回答:“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的决然;彭士禄在家里反复计数实验数据,与同事们热烈讨论的场景……整个报告过程,我的内心掀起阵阵波澜,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彭家这两代人生于不同时代,但都忠于自己的理想,并将自己的理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革命时期,彭湃抛弃自己原来的地主身份所带来的荣华富贵,寻求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道路,为的是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在和平时期,彭士禄根据国家需要,改学原子核动力专业,数十年隐姓埋名,甘于奉献,为的是让中国人强起来。他们都放弃了私利,将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所以他们注定为国家和人民所铭记,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可能是彭湃所处的时代与自己相对较远,我对报告对象彭士禄这个核潜艇之父更感兴趣,于是我在报告会后上网查找了彭士禄的相关信息。我越是了解彭士禄的生平事迹,对他越发由衷地敬佩。
彭士禄是英烈彭湃之子,中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在20世纪60年代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制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动的全过程、研制成功的耐高温高压全密封主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人们称彭士禄院士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的里科弗”。然而站在当时科技领域高端的彭士禄却有着不幸的童年。
1925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彭士禄出生于广东海丰。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蔡素屏遭反动军阀杀害。第二年,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父亲彭湃在上海牺牲。童年时期,他几经入狱和逃难。小时候的彭士禄历经了无数坎坷与磨难。1940年,周恩来派人把彭士禄接到延安。在延安中学,他学习刻苦,劳动积极,成为模范生,后到延安自然科学院学习。
1949年,彭士禄被派到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后又转到大连大学应用化学系学习。1951年彭士禄被选派留学苏联,1956年以全优成绩毕业,获优秀化工机械工程师证书。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的国防部副部长陈赓找到他对他说:“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坚定地回答到:”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9年苏联以技术复杂,中国不具备条件为由,拒绝为研制核潜艇提供援助。毛泽东主席在当时豪迈地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彭士禄和他的同事们深受鼓舞,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尽早将核潜艇研制出来。
1965年3月,彭士禄告别北京的妻子儿女,只身入川,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经历了6年的艰苦奋斗,我们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终于造出了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1年,因为工作需要,彭士禄再一次搬到武汉任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现719所)副所长兼副总工程师,任职到1973年5月。上世纪80年代,彭士禄主持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工作时期,他更是常驻广州,几个月才能借回京汇报工作之机回家探望一下。彭士禄80高龄时还在视察核电站的建设工作,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年事已高的他并没有在家享受生活,依然每天工作到很晚才回家,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出差,很少能见到家人。
1978年,当他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时,他正在工地上,有人通知他去参加国家科学大会,他根本不知自己是受奖者。在他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他还惊讶地说:我也可以得奖?其实什么时候调级,什么时候评职称,什么时候涨工资,他一概不知,也不打听。别人的房子是越调越大,而他却从七间的将军楼搬到四室一厅的单元房里,把大房子让给别人,他总说,国家给我的太多了。他担任过不少单位的顾问,从不拿报酬。他说,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比拿点小钱更有价值。
彭士禄在199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中,用四点总结自己:其一,一家与百家;其二,主义与精神;其三,明白和糊涂;其四,拍板与改错。
短短的2000字自述,对于“一家与百家”“主义与精神”的解读,切实地反映了彭士禄所经历的非同一般的童年生活以及经历磨难之后所展现的精神和气节。“明白与糊涂”“拍板与改错”更加诠释了彭士禄对待生活、工作和研究的态度以及敢于承担责任、敢担当的为人品格。
对于担任核潜艇首任总设计师一职,彭士禄有这样的描述:“由于历史的误会,我有幸参加了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全过程。
对于对党的回报,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我坚信共产主义必胜无疑,作为共产党员,我将为之奋斗终身!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纵观彭老一生,他作为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拥有饱受磨难的童年,劫后余生奋发图强的少年,学成归国后开拓核动能领域,为国家默默奉献的壮年,功成名就后仍然谦虚低调,不慕名利的晚年。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出苦寒来”,饱经生活磨难考验的彭老,形成了百折不挠、坚韧不屈、知恩图报、爱党爱国爱民、淡泊名利的科学家可贵品质。他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格魅力让他成为夜空中最闪亮的星,他是最值得当代年轻人去追逐的科学家明星。
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篇2
1925年,彭士禄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彭士禄4岁时,双亲就因革命牺牲,过起了四处流浪的生活,先后被20多户革命群众庇护收养。
童年时,彭士禄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还当过小乞丐,最终被中共地下党营救。他曾深情地回忆:“从成为孤儿直到来延安,我在几十位老百姓家里住过。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一点也没有缺失家人的那种亲情和爱。”
艰难成长的彭士禄不忘共产党和百姓的鱼水恩情,立志报国。抗战期间,他加入东江纵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祖国科技事业发展,他在核动力研究中攻坚克难,成为中国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
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通过考试赴苏联留学。1956年,他毕业于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后又在莫斯科动力学院核动力专业进修,从此与共和国的核事业紧紧连在了一起。
1958年,彭士禄学成回国,在原子能所工作,主攻核动力。苏联撤回援华专家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为彭士禄和同事们的必然选择。
这一年,中国研制核潜艇工程启动,彭士禄受命主持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该工程和研制原子弹一样被列为国家最高机密。“研制核潜艇是我们现在最大的政治!”彭士禄在大会小会上,一次次强调。
1970年8月30日,中国第一座潜用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首次达到设计满功率。彭士禄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设计、装备、试验以及运行的全过程,并参加指挥了第一代核潜艇的调试和试航。同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82年,国家决定在广东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建造内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项目,并成立广东核电建设指挥部,任命彭士禄担任总指挥。彭士禄再次披挂上阵,扑到我国首个商业核电站事业中去,为大亚湾核电站以及秦山核电站二期工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彭氏家风代代相传
彭士禄的父亲彭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1896年10月出生于汕尾海丰县海城镇龙津河畔的彭湃,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
彭湃领导成立了中国首个县级农民协会,倡议创办和主持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他在故乡海丰点燃了农民革命运动的星火,以燎原之势燃遍广东,影响全国。
如今,在海丰彭湃故居的客厅里,悬挂着六张烈士证,分别属于彭湃,还有他的哥哥、弟弟、侄子以及先后两任妻子。他们相继在土地革命时期,为革命光荣牺牲。而在彭湃的私人书室“得趣书室”里,彭士禄的事迹在陈列着彭湃后人榜样事迹的展厅中格外醒目。
“当日本侵华的战火燃起,我的父辈又毫不犹豫地冲上前线,他们参加了东江纵队,拿起了枪杆子保家卫国。当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之时,我的伯父彭士禄攻坚克难数十载,成为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我的堂兄彭实戈也成为一位数学家,他们为了祖国的科技发展前赴后继,默默奉献……”彭湃孙女、彭士禄侄女彭伊娜动情说道。
舍“小家”,为“大家”,彭家的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在我看来,发扬革命精神,传承良好家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一种涵养、一种实践。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彭伊娜认为,“责任”“人民”“国家”是彭家家风的关键词。
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篇3
3月22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在京逝世,享年96岁。彭士禄院士长期从事核动力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音容笑貌犹在,思想精神长存。彭士禄院士逝世的消息公布后,社会上、网络上自发以各种形式深切缅怀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彭士禄院士的逝世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方面是因为他一生中为国家做了轰轰烈烈的两件大事:作为中国首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为核潜艇设计了心脏,为中国建设了核电站。可以说两次掀起“核巨浪”,改变了核动力的发展格局。
另一方面,彭士禄院士拳拳爱国之心,让人动容。他毕生致力于核动力事业,不求名、不逐利,曾在自述中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简单的话语,蕴含着深情,感动着大家。
“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中国核动力事业能够从无到有、由弱变强,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离不开一大批像彭士禄院士这样忠于党、忠于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科技事业的科学家。
回望历史,他们为了国家富强,选择上草原、进沙漠、蹲山沟、踏海浪,逆风而行,奔波于祖国大地,与炎炎烈日、凛冽风沙做伴,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回望历史,他们为了理想信念,选择隐姓埋名、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把生命置于危险之中,把国家置于安全之地。
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走向未来。深切缅怀彭士禄院士,就要把他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的科学家精神汇入到中国力量、中国梦想中,让我们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篇4
1925年,彭士禄出生在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纪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冲破阶级的“枷锁”,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第一个战士”。
“一个漆黑的夜里,奶妈背着我逃难。”这是彭士禄关于人生最早的记忆。1928年,他3岁,母亲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义。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高唱《国际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仅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尽管彭士禄才4岁,他就已经成了敌人的“眼中钉”、全国悬赏搜捕的“通缉犯”。
为了躲避国民党的“斩草除根”,彭士禄过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后在几十个贫苦百姓家生活过,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岁时,彭士禄被国民党当局抓进监狱。在那里,他吃的饭里满是沙子、虫子,浑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觉盖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狱友们的掩护下,在监狱受了一年苦、差点被饿死的彭士禄终于出狱。之后,他从监狱转到广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点病死。10岁时,他开始沿着铁道流浪,一度靠乞讨度日。后来,彭士禄再度被捕,这一次,祖母周凤将其营救出狱。此后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门学习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见到彭士禄时凝视了一阵子,亲切地拉着他的手说:“终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继承你爸爸的遗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
后来,15岁的彭士禄来到了延安,于194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顾过往,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
1951年,彭士禄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留学苏联的名额,前往喀山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学习。
1954年1月,美国东海岸发生了一件大事:一个巨大而灵巧的“黑色水怪”转眼潜入太平洋,游过墨西哥湾、荡过南美洲、横穿大西洋,途经欧亚非三大洲后又回到了美国东海岸,而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动力来自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如果换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节车皮的石油,消息一经公布,举世震惊。这就是继原子弹之后再度震惊世界的美国核潜艇“鹦鹉螺”号。
1956年,陈赓大将到苏联访问,正准备回国的彭士禄被密召到中国驻苏大使馆。陈赓问他:“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彭士禄坚定地说。
“从未在晚上12点以前就寝过,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太多了,一头扎进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见了湖泊那样。当时,那种奋进不息、为祖国夺取知识制高点的心情是难以用语言描述的。”回忆这段时光,彭士禄这样说道。也正是这段时光让彭士禄与核动力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59年10月,当时的苏共中央赫鲁晓夫率团访华,毛泽东提出了为中国核潜艇研制提供技术支持的请求。赫鲁晓夫傲慢地回答:“你们中国搞不出来,只要我们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国设立长波电台,建设供苏联的潜艇停靠的基地。
听后愤怒地站了起来说:“过去英国和其他外国人占领我国多年,我们再也不会让任何人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国领土!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2年2月,彭士禄开始主持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然而,当时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简直比登天还难!无图纸资料,无权威专家,无外来援助,包括彭士禄在内的所有人,谁也没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仅有的参考资料,是从报纸上翻拍的两张模糊不清的外国核潜艇照片,和一个从美国商店买回来的儿童核潜艇模型玩具。在这种状况下搞核潜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学”。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我们都能够干出来,不容易!”彭士禄深知,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需要把自己和别人已有的经验和技能进行转化,同时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识。
彭士禄针对全室大多数人只会俄语不会英语、而外文资料又大多为英文的状况,组织了集体英语学习。大家从早晨5点多钟起床就背英语单词,甚至上厕所时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几遍新学的单词才去睡。这样边学英语,边看与各自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过了英语阅读关,并且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
“那时候,交通不便,我们吃住都在工地上。那里阴暗潮湿、毒蛇蚊虫肆虐,生活非常艰苦。我们是吃着窝窝头搞科研的,连窝窝头都吃不上时,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没有电脑,仅有一台手摇计算机,大家就拉计算尺、打算盘,那么多的数据都是靠这些工具没日没夜地算出来的。”彭老回忆说。
就这样,通过边学习边实践,他们逐渐扎实地掌握了核动力装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统、各专业间的内在关系。默默攻关,这些“门外汉”悄无声息地站到了核动力科学研究的前沿。
“我来签字,我负责!”
尖端科学讲究精细严谨,但彭士禄偏偏“大胆”。
在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开发前期,许多人对核动力的知识都几乎为零,他们有学电的、有学化工的、有学仪表的,对某个技术上的问题意见不一致,甚至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出现这种情况,他就对研究人员说“不要吵,做实验,用实验结果说话。根据实验结果,我来签字,我负责!”
1970年7月,反应堆开始缓缓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档功率,出现的险情也越多。问题不断增加,反对继续提升功率的意见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彭士禄力排众议,继续提升功率,8月30日,他决定实现主机“满功率”。这一天,实验现场围满了人,负责数据运算的黄士鉴并不知道彭士禄满功率的计划,下午六点多钟,黄士鉴发现,竟然满功率了!他以为自己算错了,继续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确定。
彭士禄的“大胆”,并非有勇无谋,“拍板”也并非胸中无数。有一次,有人问他:“为什么敢于拍板?”他说:“其实,有个秘诀,一定要用数据说话。”牢牢掌握实验数据,是他大胆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人问他,“在潜艇核动力研制过程中,那么多次拍板,有没有拍错的时候?”彭士禄毫不掩饰地说:“有啊,怎么可能没有。错了,我就改过来,再继续前进。只要三七开,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干,不然,都准备好了,要我们干什么?”
就在核潜艇进行最后调试工作时,剧烈的胃疼袭来,彭士禄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医生诊断为急性胃穿孔,这一次手术,彭士禄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岁!他说:“我喜欢这个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禄又担任了秦山核电二期工程董事长,成功实现了我国核电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禄曾在自述中写到:“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群体团结,是合力,至关重要,最怕‘窝里斗’,分力抵消,越使劲越糟糕,最后变成负力,悲矣!尽自己的力气去做正功,没有白活。”
大国重器,以命铸之。他们在祖国贫弱的年代,创造出了荫护万代的财富,用自己坚挺的脊梁,给了整个民族以力量。几十年后,中国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洁的核电站。一代又一代核工业人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将青春年华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潜艇、澎湃动力的核电站,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时代楷模“彭士禄”个人事迹心得观后感篇5
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曾婉拒“中国核潜艇之父”称号,自称为“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
彭士禄生前在自述中写道:“如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耕耘一生,只为报恩。彭士禄曾说,他无论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老百姓待他的恩情……这是他一生都在燃烧自己、奉献自己的力量源泉。
“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常教育我们老实做人、踏实干事、平淡生活。”彭士禄的儿子彭浩告诉记者,父亲生前嘱托,丧事从简,不给组织添麻烦,去世后和老伴儿的骨灰一起撒入他多年工作过的葫芦岛海域。彭士禄同事用12个字概括他的一生:感恩、励志、报国、敬业、无私、奉献。
心怀感恩的“孺子牛”
1925年,乙丑年,彭士禄出生在被誉为“东方红城”的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他的父亲彭湃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农民革命运动先导者、著名的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创始人。
彭士禄的童年历经磨难。3岁时,母亲蔡素屏牺牲,1年后,父亲彭湃又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杀害。为躲避国民党的打击,年仅4岁的他开始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被先后送到潮州一带的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爸爸常说自己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彭士禄的女儿彭洁说。
彭士禄两次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入狱,还当过小乞丐,最终被中共地下党营救。他曾深情地回忆:“从成为孤儿直到来延安,我在几十位老百姓家里住过。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我一点也没有缺失家人的那种亲情和爱。”
红宫红场旧址是彭湃的主要革命活动场所。如今在彭湃故居的正厅两侧,悬挂着6张烈士证。“烈士证分别属于我的爷爷彭湃,爷爷的哥哥彭汉垣、弟弟彭述、侄子彭陆以及我的两位奶奶蔡素屏、许冰。他们相继在土地革命时期,为革命光荣牺牲。”彭湃孙女、彭士禄侄女彭伊娜说。而在彭湃的私人书室“得趣书室”里,彭士禄的事迹在陈列着彭湃后人榜样事迹的展厅中格外醒目。
“他(彭士禄)来过红宫红场好多次,是一个特别善良、懂得感恩的人,一点架子也没有。”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讲解员罗晓梅告诉记者,彭士禄时常与她谈起自己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的童年往事,他避难的第一站就是海丰县城的老母庵,住在附近的鹿境村村民阿姑(吕闲)收留了他,“冬天冷时,阿姑总是搂着我睡觉,深怕我挨冻”。
直至1940年,周恩来找到了彭士禄,把他送到延安。1951年,品学兼优的彭士禄被选派到苏联留学,那段时间里,彭士禄每天都要学习16个小时以上,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就没有休息时间。当时苏联教授每教一节课,中方要另付80卢布的报酬。“80卢布啊!”彭士禄曾动情地说,“这是老阿妈用血汗钱叫儿崽上洋学堂,我们能不努力么?”
与彭士禄相识八十载,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叶选平曾为《彭士禄传》作序:彭士禄总是说,他是老百姓花了很大代价才保护下来的呀!他对人民永远感恩。
核电事业的“垦荒牛”
彭士禄生前的病房布置得很简单,最显眼的就是挂在墙上的一顶海军军帽,军帽上绣着他一生牵挂的核潜艇。彭洁回忆,父亲即使插着氧气管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核动力事业。
20世纪50年代,面对一些国家的核威胁,曾豪迈地讲,中国人自己搞核潜艇。
1956年,彭士禄即将毕业时,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到苏联访问,密召彭士禄问:“中央已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行学原子能核动力专业,你愿意改行吗?”“只要祖国需要,我当然愿意。”此后,彭士禄便与核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想要造核潜艇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没有图纸资料,也没有权威专家,谁都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到底长什么样。“我们有学化工的、有学电的,大多数人不懂核,搞核潜艇全靠四个字‘自教自学’。”彭士禄生前接受采访时说。
上世纪六十年代,彭士禄主持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论证和主要设备的前期开发。为了大量获取前沿知识,他带领团队恶补英语,用两年时间攻克了英语阅读关,摸清了国外核电站、核动力装置的基本情况。“每天晚上,彭士禄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同事黄士鉴回忆道。
1965年,核潜艇项目正式启动。彭士禄放弃了大城市的工作环境,告别妻子儿女,走进条件艰苦的深山沟,参与筹建中国第一座潜艇核动力装置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
很多人称彭士禄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核电站创建人”,但他本人并不赞同。“我不过是与同事合作,为中国的核事业做了该做的事。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我不是什么‘之父’,是核动力领域的一头垦荒牛。”彭士禄生前说,要为人民做奉献,默默地、自强不息地去耕耘、开荒、铺路,他最爱的“宝物”就是一头“拓荒牛”的陶瓷塑像。
豁出命干的“老黄牛”
“为了建立反应堆物理的计算公式,在上世纪60年代只有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科技人员日以继夜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彭士禄在自述中写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彭士禄领军建造的1∶1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启动试验,反应堆主机达到满功率指标,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核动力装置一次性成功运用于潜艇起到决定性的借鉴作用。
“父亲就是在那时候落下的病根。”彭洁心疼地回忆,父亲曾在一次现场调试时突然病倒,海军总院医师和麻醉师立即在工地现场为他做手术,切除了他四分之三的胃。手术时,医生发现他的胃上还有一个已经穿孔而自身愈合的疤痕。在海军医院住院仅一个月后,他又重新投入超负荷工作。
1971年,我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如蛟龙入海。彭士禄带领他的团队仅用6年时间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创造了一个伟大奇迹,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之后,彭士禄从军工“转战”民用领域,力主搞压水堆,为我国核电走“以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起到关键作用。他还提出大亚湾核电站的投资、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上马打下了良好基础。在任秦山二期核电站董事长时,彭士禄提出股份制,建立董事会制度,首次把招投标制引入核电工程建设。直至耄耋之年,彭士禄依旧牵挂着国家的核事业,在高级顾问的角色上继续发挥余热。
“也许因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彭士禄生前在自述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