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学生

| 舒洪

春秋时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学生,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学生篇1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不推崇有才能的人,使人民不去争夺功名利禄;不以难以得到的东西为珍贵之物,使人民不去偷盗;不显现那些能诱发人们贪欲的东西,使人民的本心不被扰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要纯洁人们的心思,满足人们的温饱,减损人们的遗志,增强人们的体魄。永远使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那些自以为聪明之人不敢自作主张,以无为的方式去对待一切,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老子主张无知无欲,与他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密切关系。周王朝分崩离析,五霸代兴,战争频繁,野心勃勃的诸侯们都像代周而立,社会生产力在不断的争斗中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老子面对战乱痛心疾首,因此提出人的本性本来是清静纯洁的,只是受到了名利物欲的隐忧,争名夺利,贪图物欲,于是就产生了奸诈巧伪之心。二者是引起社会动乱的根源。主张去除名利,净化人们的心灵,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从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史进行反思这一角度来看,老子的思想是深刻的,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生存意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已经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

人类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动物,同时也是破坏地球、污染环境的罪魁祸首。由于人的活动,地球的臭氧层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平均气温逐年上升,酸雨日益增多。大气、水源、土壤等极大地损害和恶化。大自然已开始疯狂报复人类。据统计,全世界有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引用这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水。这些污染又翻过威胁着整个人类的生存,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癌症,而癌症决大多数十有环境污染因素引起的。

地球母亲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人们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财富而沾沾自喜。殊不知,人类在不断着创造文明,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挖掘着坟墓。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学生篇2

我最早接触老子,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中,对老子的印象,能够说起初是很模糊的。近期,我局第六届读书会开始了,局领导向我们每一位干部推荐了《道德经》等书,最后有机会认真拜读老子的《道德经》了,那洋洋五千言中的智慧身影,让我如获至宝。随着一页一页的翻看阅读,《道德经》那智慧的灵光在我的眼前一道道地闪现。

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必须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此刻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十分深刻的印象。

老子所著的《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从这部人类礼貌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时代,“物质第一”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人们原有的价值观念逐步失去了重心,大家普遍讲求效率,追求成功,其衡量的尺度变得十分物质化和金钱化。对于一名国家公务员来说,如何去应对物质时代的各种诱惑,全心全意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个人以为,就是要按照《道德经》一书中所倡导的独特的人文精神,努力做到:守静处世,清静自省,消除贪念,宽以待人,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一、致虚守静是安于本职工作的根本。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这句话强调……

我一向认为,生活中应少一些浮躁喧嚣,多一些笔墨书香。《道德经》是人类礼貌的精华,它集中体现了真善美的标准,是文化一座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用心品读《道德经》是很美的,而恰恰是这些文字,在失望痛楚处给人以抚慰。读书学习是我生命的自觉,阐释圣典《道德经》,让我能致虚守静、净化心灵,使自己在教育教学的领域内尽心尽职,不断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二、读《道德经》后,让我悟出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就告诉我们,一个人不仅仅要了解别人能战胜别人,更就应了解自己有勇气战胜自己。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所以老子提出的“无为”,不是不做任何事情,而是不做不贴合自然规律的事情。当你不做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则的事情时,你所做的其它事情就是无所不为,所以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上善若水”就是这种“无为而为”的辩证极致。

除了“无为”、“虚静”,《道德经》里还有一个朴素的辩证思想,就是尊重宇宙和天地人的规律。在老子的眼里,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控制的,他提出的唯“知足”,方可长久;唯“寡欲”,方能无咎,也具有现实好处。他认为过分追求“声色货利”必定会带来祸害,只有充分地尊重规律,坚持按“自然、无为、朴素”的和谐发展规律办事,才能够利用规律来缓解、协调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在第三十九章里,他有一个很鲜明的阐述,就是“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以此类推,天下万物若违背了它的规律,必将受到惩罚。这种辩证法虽不很健全,却具有十分强的科学前瞻性。当前,现代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用功利主义的过度膨胀,人们往往强调工具、手段的合理性,看重的是物质利益的满足,认为个体的意志高于生命和自然的真,不愿意相信自然的逻辑,而任意地改造自然,享受加工后的变质生活,长远利益受到忽视,结果被自然一次次地还之以颜色,就是一个佐证。

三、爱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践行低碳生活。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此刻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四、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天长,地久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②,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③,外其身而身存④,非以其无私邪⑤故能成其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

好的政府,之所以能够长久不息,是因为这是个政府机构运行程序贴合民众的利益,贴合道。政府的公务员不是为了自己的贪欲,性欲,食欲,玩乐,口福,性福,眼福,耳福等享受而当官,不是他们没有这些欲望,而是政府的机构没有这个机会,这些漏洞,让他们去为所欲为。因此好的政府为优秀的品德好的人带给发挥才能的平台,让愚蠢,丑恶,猥琐的人却步。这样的政府往往使公务员将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置之度外,不会出现让领导先走的场面,这样的政府才会生生不息。这不正是这个政府的公务员一丝不苟,无私无畏的行为,才能成就这样的政府生生不息,受到人民的拥护。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以上是我读《道德经》的点滴感悟,《道德经》已俨然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它给我的心灵开启了一道门,引导我如何清净处世,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不追求名利的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读《道德经》吧,它会使你精神不再贫乏,生活不再无聊,人格不再卑下,使人高尚,使人聪慧,使人丰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学生篇3

《道德经》是有老子所著,故又成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起首为“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人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人称《德经》。《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到处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阴阳变幻的微妙;《德经》讲述处世的方略,到处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世之道。“道”是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必须要顺应宇宙的客观条件,合乎自然规律地生存。只有爱护宇宙并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一旦我们破坏了大自然,违背了大自然的规律,那么我们必须会遭到残酷的报应和惩罚,甚至会带来灭顶之灾。“德”是人类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只有返璞归真地复归于婴儿般的自然纯真状态,统治者卑谦若谷,民众为而不争,然后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道德经》一书中的智慧,源于老子对事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生命无常,点点滴滴积淀成老子的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等的智慧之学。

那《道德经》究竟内涵和好处何在呢?下面是我们组对《道德经》的一些理解和人生感悟!我们把它概括为两点,一是“心存善念悟大道”二是“处下无为成大德”。什么是“心存善念悟大道呢?”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道?道德经里面说“道可道,十分道”意思是说能够用语言表达的大道就不是永恒普遍的大道了,为什么呢?因为第一语言具有其局限性,有些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第二道是运动变化的,不断展开的,而说明他的语言是固定的,不能随时运动变化的!举个例子,有一首歌唱得好啊:你问我到底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为什么不直接形容证明到底有多爱,而是说月亮代表我的心呢?正是因为这种爱太深沉,太永恒。所以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能够道明。任何华丽的词藻,在这深沉而又永恒的爱面前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所以就像老子所说的越是深沉普遍的东西越无法表达、说清与道明!那既然道是无法说清与道明的,所以我们认为那只能“悟”那怎样去悟呢?要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悟呢?我们认为要“心存善念”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道的真正内涵与真谛!

善有好多种好处。《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那里德善是好人意思,那里要求我们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还我们天真纯洁之本色,显我们君子坦荡之气度!《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说“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意思是说好人施不好人的老师,不好人是好人的借鉴,因此光独善其身是不够的。还要去影响,领导别人,同时也要从别人身上得到借鉴。做到“日三省尔而乎己”。善还要做到宽容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处在大家都不愿一去的地方,所以与大道的特性接近。停居喜爱卑下之地,心灵喜欢深渊宁静。与人交往能够仁爱,说话能够讲信用。正物能够安治,做事能够贤能,行动能够适时。正是因为与世不争,所以就没有怨恨!这说明上善之人与世无争和普利万物的特性!《道德经》第十六章“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意思是说返归到本源叫做静,静下来叫做回到了性命,回到了性命叫做守常,明白守常叫做明。不明白守常就会盲动,盲动就会招致凶祸,明白守常才能包容,能包容才能公道,公道才合王道,王道才是天道,天道才是大道,大道才能永恒,终身不会出现困阻!这教育我们要静心,要宽容!

前面讲的都是指善要对别人好,其实善也要对自己好。道德经第十三章“故贵以身为天下,则能够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意思是说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获得天下还重要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对自己的生命比对获得天下还爱惜的人,才能够把天下交给他。老子的意思用此刻比较流行的话解释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他要求我们学会一种养生之道!因此只有“心存善念才能领悟到什么是大道!善是贯穿于整部《道德经》的。里面关于善的句子还有很多。比如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又如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故无弃人;恒善救物,故无弃物。”再如地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等等。

我对《道德经》德第二点领悟是“处下无为成大德”。《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说“故贵必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是其以贱为本也?”意思是说贵要以贱为根本,高要以低为基础,因此王候自称“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本吗?孤的含义是孤立无助。寡的含义是寡德,道德不足,不称职。不谷是不善不好的意思。《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还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意思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川归附的汇聚之所,是因为他们能处在百川的下位。所以能成为百川!这也是在要求我们要学会处下!《道德经》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意思是说已经有了知识,还以为没有知识,只是上等的有知。没有只是,还以为有了知识,这是有知的弊病。这也是在教我们要处下,要谦虚!

但处下并不是懦弱而是要做到外化内不化。所谓外化就是要与他人友好和睦相处,对他人谦和礼让,时时以比较低的姿态去应对生活。体此刻你能够为他人为社会改变和放下多少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外化。那什么是内不化呢?所谓的内不化就是指在如今纷繁复杂多变而又充满诸多诱惑的社会,你能持续多少内心的世界不变!能够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持续自己的本色永不变,从而到达内心的宁静与闲和,使自己能够遇事不忧,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无故加之而不怒!进而使自己的内心将不会受外在事物的影响、触动和改变!这就是内不化!只有真正做到了内不化才能做到处下!

老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无为又该怎样理解呢?我认为老子的无为是“以无为之心处有为之事”。所谓的无为之心就是指对待事物不能看得太重,要淡泊名利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羁绊。以这样一种简单心态去做一些有所作为的大事!古之圣贤就是如此,他们都是以一种无为的心态去处事,但谁又能说老子、庄子、孔子无所作为呢?

老子第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为”意思是说用自然无为的方法去处事,就能无所不成。“无为”指的是不要去个性地提倡什么、鼓励什么,不去干任何能勾起欲望地事情。不是什么也不干,还是要“实其腹”,“强其骨”满足人们地要求,让人好好活着。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需,这些是还是要做的。古人云“能闲世之所忙者,能忙世人之所闲!”能够把世人所忙禄的事情节省下来,才能有时间去忙世人所清闲放下的事情!无为是有为的根,只有无为才会有有为。老子第十一章中说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杯子是空的,空才能载物,你才可能有水,有果汁,有蜜水。我们常人是常常只能看到有为,为了各种欲望不停地追逐,为名利不停去行有为之事。殊不知万物“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大丈夫以有为为器,行无为之大道。有为就是名,是直接看的见的,而无为是道,好象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是确实客观存在的,而且深深的影响着、决定着我们的生活里的一切。

读《道德经》给我的感悟颇深,读之前我时常感慨“学业未成,事业未定;名不远扬,家不成立;待吾处者,烦劳甚忧。君子存,必,誉响四方,功成名就,流传千古!”那里表达的更是一种壮志未酬,追名逐利,重利轻别离的情怀!读完《道德经》之后,我的感慨有所改变“求学在外,忆往事南寻,虽为堂堂君子,难免痛苦流泪,欲拭无巾;久居在外,怎不叫人坏乡!忆亲人之语,无一不催人泪下;怀乡之山水,无一不触动心弦;念友人之助,无一不深为感动.”那里更多表现的是回到人最本质的“情”上去了!去感受那亲情,友情和大自然当中的情趣所带给人的简单与感动。体味亲情的滋润,去欣赏久违的风景,去呼吸阔别已久的空气!

在如今诱惑颇多烦恼也颇多的社会,我们马不停蹄地追逐着功名利禄,我们每一天都在不停地向生活索取,古书中的气定神闲,宁静致远,淡泊名利似乎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格格不入,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需要读《道德经》这样的古书来陶冶我们的情操,来洗涤我们庸俗焦灼的心灵,来寄托我们无所栖息的灵魂,来指明我们前进中的道路。他们的成果如同一面面明镜照亮我们的面容,如同一个个烙印镌刻在我的心中,如同一股股气流催动我勇往直前!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学生篇4

《道德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短短5000字,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观,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的智慧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学习《道德经》,我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让我对世间万物重新充满好奇与敬畏,《道德经》中很多的哲理语句,读来妙不可言,韵味深长,也促使我对今天自己的工作生活、为人处事有了很多思考,也希望在此和大家共赏佳句。

世间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遵循自身内在的规律,“道”,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个人只要能够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成就。“德”,是道的外在体现,是顺应自然、社会状态的个人品质,更是一种自内向外体现出来的教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为: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永不停息,同时又像大地一样包容承载万物。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为: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说明了大事都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道理,警示人们做事应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成功重在累积。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虎头蛇尾,只有在做事过程中始终如一地保持踏实、谨慎的态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很喜欢“上善若水”这句话。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为: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水最具包容性、亲和力,它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水至柔,却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不骄不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滴水穿石,令人肃然起敬,真可谓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不拘束,夏为雨,冬为雪,热化为气,冷凝成冰,夜结露珠,晨飘雾霭;它因器而变,遇圆则圆,逢方则方,直如刻线,曲可盘龙,故曰“水无常形”;水不偏执,有时细腻,有时粗犷,有时妩媚,有时奔放,因势而变,舒缓为溪,低吟浅唱,浩瀚为海,高歌猛进;水因机而动,因动而活,因活而进,故有无限生机。做人应如水,光明磊落、包容万物、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谦虚谨慎、善于变化、适应时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现代人在追求金钱、财富、名声、感官刺激时往往贪得无厌,尤其是有些贪官,欲壑难填,突破了做人的底线,迷失了自己,最终导致身陷囹圄。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强调的是君子要加强修养,要善于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弥补缺陷,完善自身;为政者要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治理国家,做真正对国家百姓有益的事情,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最终有所成就。

还非常喜欢这一段:“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是说有大智慧、遵循大道的人,做事计划周密、谨慎稳妥,待人接物恭敬自持、宠辱不惊,性格浑厚宽容、虚怀若谷,待人真诚、温和亲切、敦厚质朴,慎独慎微,恪守信用,善于把握时机,身处澄明之境。

学习《道德经》,能让你的心灵慢慢沉静下来,在明媚的清晨、暮色的黄昏亦或在万籁俱静的深夜,佐一杯清茗,安闲静逸,读一两章古典文化,给自己的心灵些许精神的滋养,期待黎明的曙光。

道德经读后感800字大学生篇5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欲如玉,__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274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