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唐·吉诃德读后感800字
《唐吉诃德》这本书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写的长篇反骑士小说。故事发生时,骑士早已经绝迹一个多世纪,但主人公唐吉诃德却因为沉迷于骑士小说,常常幻想自己是个中世纪骑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学生唐·吉诃德读后感800字5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生唐·吉诃德读后感800字篇1
利用这个寒假的时间,我终于读完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本名著。我的内心五味杂陈,这是一部让我的心情感到很复杂的小说,它让我开怀大笑的同时,也让我备感沉重。
最开始我只是在书里面随意地翻看了一遍,根本没有看懂啥意思,就觉得堂吉诃德是个傻乎乎的人,整天以为自己是个骑士,到处“行侠仗义”,后来还有个追求名利的桑丘跟他一起踏上荒唐,自欺欺人的征途。
书中记叙了唐吉诃德的两次出行旅游,最终被朋友带回了家。可堂吉诃德这个人,给我的印象是多种多样的。他时而是一个疯癫可笑的骑士,疯子,时而又有理性,讲道德,显然他是饱读诗书,十分有正义感的法国绅士。在许多危机关头总能体现出他的英勇果断,并在一些细节上可以体现出他的宏图大志,好在最终他清醒了,却落得了一个悲惨的结局。
他一心追求正义,成为令众人啼笑皆非的疯子,落得个狼狈不堪的下场,是他的观念造成的。他宁可舍掉性命,却绝不放弃理想,他之所以尊重自己的性命,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他的侍从桑丘的确很傻,且又痴中有黠,可是他对主人很忠实,知恩图报。他既是堂唐吉诃德的陪衬也'是他的对照。只是前者注重理想,后者在乎现实而已。
其实,我很敬佩唐吉诃德的理想:坚持自我!于是,我在想一个人一直坚持一种对的东西,而且只是做法上与其他人不同的时候,为什么就被视为另类,而且不断被人取笑呢?当今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名人,如马云,马化腾,比尔盖茨等这些著名的人物,他们或许也就永远没有成功的日子,也自然不会取得像现在一样的成就。马云曾经说过,他在坚持自己的理想创业的时候,以前也经常被人说是骗子、疯子……但是他却一直在坚持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想。而今的马云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成功人士了。这些都跟堂吉诃德一模一样,但是书中的堂吉诃德最后郁郁而终,而现实中的马云却春风得意。
我所说的这些想法也许不成熟,但我也想像堂吉诃德那样,成为一个惩恶扬善的大英雄。但这距我现在还很遥远,我当下首要的任务就是,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学生唐·吉诃德读后感800字篇2
我应该是早几年前就想拜读这本世界名著的了,但是因为一直执着于杨绛先生的译本,而又恰巧没遇到,所以一直搁置了。但是,在我读完这本杨绛先生所译的《堂吉诃德》后,我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其实,翻译也是又一次创作。杨绛先生和塞万提斯先生彼此创造的完美结合才得以让我等今天有幸拜读此大作。
这部著作中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堂吉诃德和桑丘了,我们的“哭丧着脸”骑士和“最逗乐”的侍从。堂吉诃德本身是位高明的乡绅,但因受“骑士小说”的影响常常会做出常人觉得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比如会把风车当成巨人去挑战、会冲入羊群战斗。我们会觉得这很荒唐、很傻气,甚至很可笑,但又可以感受到他是多么严肃和认真地去做这些事,又会很心疼,很敬爱他。常常会看着看着就放声大笑,笑过后又会悲伤地流泪,好像我自己也是一个“疯子”。我知道当小男孩被雇主绑在树上打时,他出手相助是出于好意,但却又好像是办了“坏事”。似乎他的被创造就是为了“取悦”别人,看看那些公爵或客店的人怎么将他当成“傻子”似的捉弄,只为看他的笑话。可是把别人当傻子、疯子捉弄、整蛊的人,不恰恰是疯子、傻子吗!有些人的疯傻是没有意识的,有些却是故意为之呢!
在这部著作里,要说我最喜欢的情节,觉得最有趣、最有意思的地方,那就非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对话莫属了。这些对话读着觉得轻松、有趣,沉下来思考,原来又都暗藏哲理呀!像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渐渐明白很多道理,我真是极为满足,极为欣喜的。无比感叹塞万提斯先生的才,这样的“双主人公”设置成就了堂吉诃德和桑丘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没有桑丘的话,堂吉诃德将不再是我们认识的堂吉诃德;没有堂吉诃德,桑丘也将不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逗趣的桑丘了。
塞万提斯先生写这本书的最初用意据说是为了讽刺当时极为风行的“骑士小说”,但时间似乎赋予了这部著作更多的意义。那对您来说它的意义是什么呢?还得您“亲身跟着堂吉诃德去冒险一番”也能知晓呢!
中学生唐·吉诃德读后感800字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名著《唐吉诃德》,这是一本青少年读物,我读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是主人公骑士唐吉诃德,他是一个疯疯癫癫,梦想恢复骑士道的狂人,但只要不涉及骑士道,他又是十分清醒明智的,他清醒时是十分明智的、糊涂时又是一个乱冲乱杀的傻瓜,总之,他是一个集悲喜性格为一体的人。还有矮胖的侍从桑丘潘沙,它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农民,也是与唐吉诃德相互对立的角色。他幻想用冒险来开辟一条摆脱穷困的出路。他目光短浅、狭隘自私,但同时也具有机智、乐观与善良的精神,尤其是他当总督的日子里,他断案如神、执法无私、改革弊政、“锄强扶弱”、观察敏锐、办事果断,性格也在这时得到了完善。
唐吉诃德在书中余勇可贾,可却活在幻想之中,按照疯狂的骑士道想入非非,把酒袋认成巨人的脑袋、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穷客店看成豪华的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落难的骑士、将丑陋的牧猪女当作美赛天仙的贵妇崇拜,以至于丑态百出,闹出不少笑话。这种不切实际的行为使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
我们这一代也有不少人活在幻想之中,过度的崇拜小说与游戏中的人物,使我们认为自己也可以修成他们那样。一边是虚幻形象的膨胀,一边是现实形象的收缩,这会使我们进入一种迷念的心态,如果一直这样,最后就有可能因为现实与虚拟的事物差别太大而精神崩溃,在电视上还经常有人因此而死亡。难道我们跳不出“迷恋”这个圈子?不,只是不想跳而已!我们打着“自负”“自我”的旗子,用疯狂的幻想在脑海中对现实中的许多事物进行了改造,使自己在幻想中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大侠”,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可在实际生活中却会成为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其实幻想也不是件坏事,可当你把全部都投入到它身上时,它就是一把双面刃,既可以砍开科学的堡垒,可也会让你深受重伤。那些活在幻想之中的人,也正是这把双面刃的所有者,他们只知道在自我的堡垒中站在“迷恋”这个圈子里挥舞幻想的双面刃,效仿古人的动作,古人的一招一式以及语言,却不知道丢下幻想的双面刃,跳出“迷恋”的圈子,跨出自我的堡垒,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我的同龄人啊!快跳出迷恋的圈子吧,快跨出自我的堡垒,去观赏大千世界吧!
中学生唐·吉诃德读后感800字篇4
堂吉诃德这本书本是老师要求阅读过的,近期又断断续续读了一遍。一直想在阅读中体会书中所描写的那种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与荣誉的骑士精神所带来的冲击感,但总归没有体会到。
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代名词,一个无固定职业的贵族,家里有房有地有佣人,却爱看骑士小说,希望行走江湖,匡扶正义,并付诸实践。恰听起来确有一丝凭一己之力希望完成理想的那种切·格瓦拉式的理想型英雄主义精神。他凑齐了骑士小说中所拥有的全部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与同村的用利益诱惑到的桑丘一同出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故事的主线也很简单,堂吉诃德路见不平就犯傻,被打的动弹不得,回家或者就地养伤,然后继续出发,继续强行匡扶正义,住在旅馆的时候几乎都不花钱,也没几顿饭是正经结账,要是没有那些好心的牧羊人或者传教士,这两位大概已经饿死途中然后全剧终了。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人,堂吉诃德每次遇到新的人都会搭讪,几乎每次都弄错,比如分不清谁是正面人物,把坏人放跑了,或者帮助了被主人鞭打的孩子,救下来以后认为帮助了弱小,但孩子最后还是要被主人拉回去。
堂吉诃德战斗力太低,每次挨打都需要点儿时间缓缓,但他每次挨打之后,都还能充满信仰,义无反顾,每次冲锋陷阵都有一种忘我的觉悟,无论对方是人是墙,都全力以赴,伤痕累累,看堂吉诃德犯傻次数多了以后吧,还真觉得如果真有那喷火龙,独眼巨人等等再欺负无辜百姓,需要有骑士跳进岩浆取出武器拯救苍生的话,堂吉诃德还真的会跳进去,全然不顾也许会有去无回,也许是这份九死未悔的勇气让这个故事变成了传世名著吧。
虽然堂吉诃德的行为荒唐可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能感觉到有一种骑士信仰在背后支撑着他,他也可能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适,但他心中对真正的骑士精神,对正义的渴望促使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少见的勇士。就是这种严肃且高尚的精神,使人们在笑过后,开始同情他,尊敬他。
《堂?吉诃德》是现代小说的起点,数百年来,数不尽的文人雅士研究它,对它进行分析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也许这部作品刚开始真的只是为了讽刺骑士小说,但到后来,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作者的预料了。人们从这篇小说中不仅仅读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现实的黑暗,更引起的无数人对在这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长河中所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思考。
中学生唐·吉诃德读后感800字篇5
一个神经兮兮的人,骑着匹瘦马,手拿一杆长矛,旁边还有个肥胖的骑驴的仆人。这大概就是人们对堂吉诃德的印象。这大致没错。他“堪称精彩”的表演红透了整个世界。以至于当西班牙国王看到一个学生在边看书边狂笑时,说“他一定在看《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在游侠历程中的确是疯疯癫癫:他向风车冲去,结果人飞了,但他认为这是铲除恶魔;他以为解救了牧童,结果扬鞭而去后,牧童也被打得死去活来,他自我感觉倒相当良好;他把羊群当军队,把客店当城堡。在他看来,自己就应该是一个行侠仗义、济危扶困的骑士。可英雄没当成,倒给大家留下了一个“狗熊”般的负面形象。
堂吉诃德的理想是很美好的,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的行为就全面否定他——从实质上讲,他在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可这个梦想太虚幻,太脱离实践,因而他屡屡碰壁。堂吉诃德在实践一个他无法完成的事。从这一点上讲,堂吉诃德是个可敬的人。
而他之所以干了那么多荒唐事,名声不好,同样因为堂吉诃德在实践一个他无法完成的事。他把结局想得太美好了,根本没想到这事是否真的合理。以至于他那伟大的梦想由于脱离实践只能化作一团迷梦。可连连失败不仅没让他清醒,反而使他疯狂——谁劝他都没用。从这一点上讲,堂吉诃德是个可悲的人。实际上,整篇《堂吉诃德》都是在讲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不只是17世纪的堂吉诃德,20世纪的我们在生活中也很容易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如何权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是作品意思里提出的最重要问题。我认为,在那时我们不如多靠近堂吉诃德的仆人桑乔的现实型思维。因为梦想只有连接现实,它才有意义。但是,我们也不应该放弃梦想,庸庸碌碌,否则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堂吉诃德》与它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依然值得世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