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600字
庄子读后感600字5篇
若世俗奔流成江,庄子便立于秋水之涘,俯察世间之百态,而仰观宇宙之盛大。他于虚空中独处,孤寂而庄严,神秘而宽容。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庄子读后感600字5篇,方便大家学习。
庄子读后感600字1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在庞杂的信息流和日益增长的物欲组成的汹涌波涛中,现代人的生活边界正日益模糊。我是谁?我做这些是为了什么?好像越长大,这些问题就越没有确切的答案。但穿越两千余年的时空,我们仍能通过历久弥新的文字聆听先贤对人生、社会、宇宙的解答。庄子,正笑而不语地立在人们苦苦探寻的梦境中。
读《庄子》,首先要将那双逍遥的翅膀插在遍布思维的肩头。我们看见带着这双翅膀的庄子,在精神的无边疆界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天气之辩”,宏大无边,而令人心驰神往——这是庄子对“逍遥游”的定义,掌握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规律,得到物质与精神的绝对自由。其实不仅是庄子,自由是所有人类的永恒追求。但所有人都在各类束缚中失去自由。依赖着水源、空气、土地,便永远无法成为扶摇而上的鹏鸟直升九万里而去。庄子当然无法带领我们越过肉体的鸿沟。但他论述“逍遥游”定义的过程却带给我们顺应无为、淡然处世的思索。同样的,在诸多娓娓道来的寓言篇目中,庄子以他对世俗的深刻洞察引领着每一个迷茫求知的读者。生活是无边的泥淖,带着权欲野心的人不顾一切向外攀爬。庄子却说“吾将曳尾于涂中”,超越欲望的引诱、虚荣的浮华,回归自由的本真。生活是疑问的总和,但庄子坦答“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跳出矛盾的拥挤,站在圆点看无穷的问题。生活是苦涩的修行,但庄子立于濠水之滨与鱼同乐……庄子的智慧在精神的山野里筑起千楼万台,让读者得以登楼眺望到无尽的远方,享受精神世界的逍遥游。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这样比喻人们的生活:在一个洞穴之中,双手捆绑,背对洞口。光线从洞口射入把我们的影子投射在对面的墙壁上,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影子的晃动。却不知道洞口外世界的广阔。是啊,我们是如此无知而终生困囿于己。普通人的思维难以借一己之力看得足够深远。于是,读经典就成了拓宽眼界的不二选择。世上形形色色的人陷在相似的困苦里无法自拔,我们的悲伤、迷茫、私欲早早被其他人诠释过,可每个人仍义无反顾地爬进同一个山洞。而庄子,恰恰就是那个告诉我们如何找到洞口爬出去的人。看遍世界“有”的百态后,提笔解析“无”的神奇,洞察荣辱甘苦后构筑思想世界里广阔无垠的超脱境界,他的预言与论述描绘着我们的生活,也指引着我们的精神。
人非草木,众生皆苦。被世俗囹圄禁锢着的人们未尝不向往无边际的逍遥自由。活在两千年前动乱年代的庄子让他的哲思与智慧自在逍遥地飘在古往今来无数平凡或伟大之人的思想中,于是,他的精神便跨越了无边无涯的历史,来到我们面前。所以,何不趁庸碌尘世的几分闲暇,让我们的精神跟着庄子来场逍遥一梦?
庄子读后感600字2
庄子淡汩名利,拒绝利诱,乱世之中,独做清流。
当时群侯争霸天下,庄子不愿同流合污,便隐居山林专心著书,他将“贵生,为我,达我,忘我”归结为道我合一。“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文笔清新幽默,加入想象,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教会人们做人处事的道理。“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善用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意趣横生,汪洋恣肆。总体来说,庄子的文章极具浪漫主义风格,赢得无数文学人士的仰慕,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脱离了当时语录体的形式。
庄子学问渊博,无意仕途。
曾游历过很多多国家,做过宋国地方漆园吏,曾一度受到好评,被楚威王相中,想收了他做相国,庄子拒绝厚礼,日: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效祭之牺牛乎?子独不见郊之养食,衣以文绣,以刀大庙,当是之时欲为河豚,岂可得乎亟去,无污我。庄子言下之意让使者快快离去,不要玷污了他,自己宁愿终生归隐山林自由自在的生活,也不愿被国事束缚。他终生不做官,只为让自己身心愉悦。
斯人已去,虽死犹生,尽管他早已不在人世,但他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都给予中国历代思想家以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的文学及思想界都有着重要地位,《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都集中反映了庄子倡导的自由主义思想,发扬了老庄哲学,传承了老子思想。
诸子之中,孔武权谋,王诩迷信,惠施势力,韩非冷酷,在我眼中,唯有庄子,不惧风雨,用言行做出表率,影响着我们,引导着我们。
庄子读后感600字3
两千多年来,庄子在中国家喻户晓。庄子的智慧,蕴藏在那汪洋恣肆的三十三篇文章里。不读《庄子》,不知中国文化的博大深邃;不读《庄子》,不知中国艺术的高蹈出尘。“意出尘外,怪生笔端”是《庄子》的典型特征和独特魅力。然而,这些“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里奇谲瑰丽的思想却是很多读者难以理解通透的玄妙。而当我读到《庄子的世界》这本书时,才有了一点相对明晰的理解,同时也感佩于王景琳、徐匋两位作者治学的严谨与勤奋。
该书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作者把出于庄子本人的内七篇视为一个环状结构的完整世界,而内篇中的每一篇,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紧扣,首尾相接,构成了一个包罗万象、完整的立体化的庄子的世界。帮助我们开拓生命的另一片天地,打开人生的另一重境界,推开艺术的另一层洞天。带领我们在庄子的世界里,乘着哲人神彩的翅膀,飞翔在美丽的广袤的天地之间。
庄子的翅膀湛蓝而阔大。
庄子在首篇《逍遥游》里尽情地渲染那只由“鲲”变化而来的“鹏”,场景恢宏壮观,神奇惊世。从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到苏轼的“鲲鹏击水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再到毛泽东的“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等等脍炙人口的名句,“鲲鹏”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后人们志向远大宏伟的象征,一直翱翔在中国人的心中。每一次在给学生们讲析人教版语文必修五《逍遥游》一文的节选内容时,我也会带领着学生们一起感受庄子寄予大鹏的大理想、大抱负、大智慧、大情怀,同时还有庄子那面对现实欲飞而不得的无奈与悲哀。
但在《庄子的世界》里,作者认为,庄子三次写大鹏,两次写蜩与学鸠、斥鴳,得出“此小大之辩(辨)也”,并非是贬小褒大。庄子并没有在大鹏的身上寄予任何宏伟远大的志向,也不包含什么对自由的向往。而是要通过“大”与“小”之间的强烈反差,说明世间万物虽有大小之别,但也只是大小之间的程度之差,而无本质区别。这一点,从下一篇《齐物论》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万物齐一”“道通为一”的思想论述可知。大鹏与小虫皆是“有所待”,
不自由,不是“逍遥游”的境界。从而得出,真正的逍遥游乃是突破一切限制的绝对的精神自由,“无己”“无功”“无名”,把自我与天地精神融为一体,才会进入“无待”,最终获得一种自由自在、无所拘束的精神自由。
在深入地理解庄子的意旨之后,我想,我依然钟情于这只“其翼若垂天之云”的“有所待”的大鹏。中国动画《大鱼海棠》里,援引了“鲲鹏”的意象,动画里那条名为“鲲”的大鱼,状似海豚,通体丹红。
而我,在一次次读着《逍遥游》时,却希望那只神奇的在水为鱼、在天为鸟的“不知其几千里也”的“鲲鹏”,它的身躯与翅膀都是如天似海的纯粹的湛蓝之色。在那湛蓝且阔大的翅膀“怒而飞”的时刻,我们的灵魂拥有了如此神奇的想象和浓郁的浪漫。
庄子的翅膀纯白且轻盈。
在“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孟子·《离娄上》)的乱世,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是人于乱世如何安时处顺的处世哲学。《庄子》的第二篇《齐物论》则指出了一条进入“逍遥游”的途径,这就是齐物、齐论、齐物我、齐是非、齐彼此、齐贵贱,最后齐生死。生死大问,是人生最难以参透的大关,也是人最无法逃脱的命运。对此,庄子感悟得最深切,理解的最透彻。
面对妻子的死,庄子鼓盆而歌,且通透地阐述着生命的本源与变化,人本无生,无形,无气;变而有气,有形,有生,终归于死。人生就像四季一般循环往复,一切都是自然所赋予,听其自然,“生死无变乎己”。妻子“偃然寝于巨室”,庄子坦然歌之处之。面对自己将死,83岁的庄子,无需厚葬,他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当作璧玉,把星辰当作珠玑,万物都可以成为他的陪葬。以如此达观泰然的胸襟做到万物为一、以死为归的人,就是能够穷天理、尽道性的至人庄子吧。
刘武说“生则养生以尽年,死则委怀而任命。”史铁生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只有大觉悟的人,才能明白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一如李白,一如苏轼。忘年,忘义,忘生,忘死,便是庄子“栩栩然胡蝶也”的境界。《齐物论》最后一个故事就是庄周梦蝶:在梦中,庄周觉得自己就是一只胡蝶,完全忘了自己是庄周。醒来的迷幻中,不知刚刚是庄周梦见了胡蝶,还是胡蝶梦见了庄周。庄子的“胡蝶梦”美丽浪漫,神兮恍兮,飘兮渺兮。这是一种迷离而惬意的精神境界,也是由生到死的“物化”境界,也是生之可善,死亦可善的天地境界。
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庄子之蝶,逸飞的翅膀应该是如云似雪的纯白且轻盈的。安时处顺,逍遥无待,拥有这样一双美丽灵动的翅膀,我们也可以让自己的生命因内在的精神而放射出耀眼璀璨的光芒。
庄子的翅膀碧泽而葱茏。
庄子在第三篇《养生主》中,连用“庖丁解牛”“公文轩见右师”“泽雉十步一啄”“老聃死,秦失吊之”等寓言故事,从不同层面描绘了“缘督以为经”“以无厚入有间”的处世方法,说明生于乱世的人们当如何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之后的《人间世》一文,前文讲述了历史上三个真实人物:颜回、叶公子高、颜阖的处世故事,孔子、蘧伯玉为他们提出了以“顺”为主导的处世方法。而在后半部分,我们在庄子的寓言中,看到了更加高超的处世之道。
栎社之树。匠石到齐国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社神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冠高达山顶几丈高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树枝有几十根。观者如市,而匠石却不顾。因为,匠石认为栎社之树不过是“散木”,无所可用: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腐朽,做成器具它会毁坏,做成门户它会流出污浆,做成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然而,比之于那些“文木”,如楂梨橘柚等果树的被击打、被摧残、被折断、被扭曲等,栎社神树,恰因是不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世俗用处,所以才有如此长的寿命。这便是“无用之用”,无用之大用。
商丘之木。这是又一棵外形与栎社树十分相似的巨型大树:分枝卷曲,不可以做栋梁,树杆木纹松散,不可以做棺椁。舔一舔树叶,则口烂舌伤;闻一闻气味,竟让人大醉,三天都醒不过来。而因其通体不材,故才是“全生之道”。
然而,庄子的“无用之用”并不仅仅限于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是对社会、对他人无用而只对自己有用,这其中也包含着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因素。例如《逍遥游》里的大樗,虽是“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但却可以“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让人惬意地躺在大树的树荫下享受逍遥无为的自由自在。栎社神树,可以“蔽数千牛”,作为一地之社神,供人们祭祀观赏。商丘之木,可以“结驷千乘”,这都是它们的不同于世俗之用的用处。因而,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两方面的,这些能够终其天年的大树恰是因为能够处于“材与不材”“有用与无用”之间,一如庄子。这才是乱世之中,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有效方法。
庄子之巨木,碧泽而葱茏,神灵般舒展开青冠蔽天的枝叶宛若翅膀翱翔在广阔无边的天际。乘着碧绿的翅膀,进入奇幻的世界,在庄子仪态万方的妙思奇想之中,我们终于明白在人生的绝境中,亦可用智慧发掘出光明的前景,找到实现突围的路径。
庄子认为,儒家提倡仁义礼智的意识形态让人更虚伪;功名利禄让人充满了更多的欲望;是非荣辱让人充满机心与矫情。而在当今社会中,伤害人的自然本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在灯红酒绿的是非地、形同苦役的名利场,“我”一旦在市场上滞销、掉价、积压而后处理,那么,“我”便会难以承受,甚至抑郁崩溃。对于这样的“劳神累形”,庄子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市场价格,坚定了生命的恒久价值。
庄子是雄浑的,是妩媚的,是鲜活的,他以其丰满而神彩之羽翼,在我们灵魂的仰望中翩跹飞舞。学习领悟庄子的不执着于名利,超然物外,超脱世外之道,我们或许就可以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少一点纷争,少一点矛盾,最终获得一个圆融虚静的、合乎道德合乎天地自然的生命境界。
儒家,教我们入世,实现自我,在土地上极努力地扎根。
道家,教我们出世,追求超越,在天空上有飞翔的翅膀。
庄子读后感600字4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千里也。——题记
偶然间读到庄子的《逍遥游》:北海有一种鱼,他的名字叫鲲,鲲身躯庞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成鸟后,他的名字叫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展翅奋飞,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这种鸟海水运动时就将迁移,借助风力飞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鹏向南海迁移的时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而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亦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人亦是如此,觉得自己可以鹏程万里,却不好好行动起来,到头来本以为自己与大鹏和鲲一样高高在上,最后,却是白日做梦,徒劳无功。
还有一些人,不觉得自己鹏程万里,却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鸟先飞,最终扶摇直上,成为受人尊敬的伟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该想一想自己的行为举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满意,过的每一天是否充实,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认认真真的对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摇直上九万里。
所以,同学们你们是否憧憬学霸那样的鹏程万里,是否希望像伟人那样扶摇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没有,那就请从现在开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万不要让懒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让各种借口成为你的绊脚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鲲鹏一样的存在!
庄子读后感600字5
齐物论,顾名思义,是齐“物论”的篇章。但它不仅仅是为这个目的而写。
庄子开篇讲了一个南郭子綦的故事。它讲了一个万物自然的道理。这似乎与齐物论毫无关联。其实,我认为,它是为下文做铺垫。它明示了,万物的本性不为人所改变。
接着,庄子写大知,小知,大言,小言,大恐,小恐。这都是在表现辩士的不近道。辩士时时想着辩,想着他人的弱点,想着攻击,最终只是疲惫不堪。他又急转笔锋,写人的种种情态。辩士是被这种种情态控制的人一个例子。人的情绪变化无常,若人被此所困,只会如辩士一般。
庄子认为,主宰这些情绪的,是“真君”。而“真君”因为与外界的顶撞摩擦所损耗。而成心导致了是非观念。
很快,庄子说出万物为一,没有彼此,就更没有是非,美丑,贵贱,胜负等种种对立的事物了。是的,人们总是想着将万物区分,分开。如现实中我们夸赞一人有德,会说他诚实,善良,有义等等。但这些品质有德的人都有,所以我们无需说那么多,只需说他有德即可。
物论,都只是辩是非,明利害而已。其实,这两者都不存在。我们认为的利与害,未必为真。例如,正反方辩论。持正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正方对,持反方观点的人,必会认为反方对。但若让一个本持正方观点的人去为反方辩论呢?他会逐渐认识到其实两方都是对的,各有千秋。
所以,所谓观点,只是人依据自己的认知所作的判断,而人的认知有限。于是,自己认识到的地方,被看作是:还未认识到的地方,便被看作非。所以,是非本是不存在的。同样的,利害也不存在。人认为南极难以使动物生存,但企鹅却以之为家园:人认为温带宜居,但企鹅到温带必死。所以利害也只是建立在人们的认知下的。
庄子的思想真是充满了辩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