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事件改编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3篇

| 敏清

真实事件改编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3篇

  电影介绍的是在印度的一个摔跤的摔跤手,他是一名获得国家冠军的一名选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真实事件改编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真实事件改编的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篇1

  这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是一部体育竞技类电影。印度摔跤运动员马哈维亚·辛格·珀尕(阿米尔·汗饰)一心想为国家赢得一枚摔跤奖牌,却因为生活所迫无法完成梦想。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的女儿们有运动天赋和潜力,他不顾社会和周围人的反对和嘲笑,开始对女儿们进行“魔鬼”训练,最终培养出获得国际竞赛冠军的一流女性摔跤运动员。

  在观影的同时,观众被片中深深的热血励志氛围所打动,并多次击中泪点,140分钟的紧凑的片长更让人“无尿点”,观众的心被紧紧的抓住了,尤其是三场扣人心弦的竞技对决,更是看得不少观众心跳加速。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在观影后说,“从剧作到表演,从节奏到音乐都相当惊人。”毫无疑问,这是一部成功的励志电影,也是一部口碑爆棚的商业电影。

  剧中演员蛮拼的!此剧背后,我们了解了戏骨级演员阿米尔·汗的拍影经历。虽然他有“印度刘德华”之称,中国观众对他也不陌生,但为了出演这部电影,他在戏外也是一个励志典范。为了最真实的表现剧情,他在完成了角色19岁的青年戏份后;短时间内从130多斤增肥到200斤,演出该角色55岁时发福的状态。然后又在五个月内减掉25公斤的赘肉去拍壮年的戏份。而剧中扮演两个女儿的女演员也进行了一年的摔跤培训,这也是为什么片中摔跤场景看来很真实的原因。可想而知,从胖大爷到型男,这一增一减,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执着!其背后付出的艰辛和汗水非常人所能承受!精益求精的精神展现无遗!

  真实事件改编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篇2

  影片的男主角是印度明星阿米尔.汗,饰演爸爸,从二十多岁满怀梦想的壮年,到四十岁梦想破灭,大腹便便的大叔,再到六十多岁两鬓霜白仍为女儿奉献所有,表演可谓出神入化。他的眼神总是那么坚定自信,总能从他的电影里感觉到大爱,在这部影片中更是把父爱如山刻画到极致。

  在印度这个男权国家,女性地位低下,女孩子的命运无非就是结婚生子,早婚也是常态,而如若抛弃这些桎梏,会有怎样的下场,惹来怎样的非议?这部影片记录着阿米尔汗下狠心苦心栽培两个女儿成为优秀的摔跤手,同时向世人展示着男女平等之期望

  年轻的阿米尔汗曾是个全国摔跤冠军,他的梦想是成为世界冠军,但是由于年龄等种种原因,他还是未能实现梦想,于是他开始企盼儿子可以替他圆梦。然而现实很残酷,连生4个闺女,令他绝望不已。

  他的世界冠军梦,也这样在女儿们唧唧喳喳的喧闹声中破灭了。直到有一天,他的两个女儿把男同学打的遍体鳞伤,被同学家长找上门来,他才恍然大悟,天赋不是只有儿子才有,他看到女儿身上特有的摔跤天赋:我要把女儿培养成世界冠军!

  于是,在没有征求任何人意见的前提下,两个女儿的苦逼训练就此展开……

  然而,想要得到国际冠军十分困难,所以这条路也自然充满荆棘。

  让俩女儿真心的接受摔跤就历经波折。

  看到这里,我对男权主义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近乎变态的训练,冷漠是非常反感的。而对两个女儿的无奈,竭尽所能逃避、反抗充满了同情。

  不过,这位不苟言笑的爸爸那深沉炽烈的父爱也令人动容:

  为了让姐妹俩顺利的训练更是想尽各种办法,自己搭建训练场地,实在没有多余的开支的时候,一脸严肃的向小贩压低鸡的价格,为姐俩补充营养(莫名喜感)。

  为了争取到比赛权利不惜大打出手。再严厉也会默默心疼,在女儿们睡下后悄悄按摩她们红肿的手臂......

  但女儿对这种表面看似严厉的深沉父爱并不理解,直到有一天,邻家女孩披着嫁衣在一片欢快音乐中郁郁寡欢,流着泪对两个女孩说:“我希望有你们那样的父亲,至少他是爱你们的,他是负责的,他在为你们的人生努力,你们不用在14岁时就嫁给你们不认识的男人,生孩子洗衣做饭。”

  这番话,点醒了女儿们。才了解到这才是真正的父爱,她们的小宇宙开始燃烧,她们梦想的火种被点燃。

  愚昧者怨天尤人,无能者长吁短叹,儒弱者颓然放弃。

  真实事件改编的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篇3

  影片讲述了前摔跤好手马哈维亚训练自己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的故事。在印度这个女性地位低下的国度里,女人从事摔跤行业是一件非常“出格”的事情,于是作品很快就被打上了女权主义的标签。  我们都期待,这是阿米尔·汗继《芭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个神》之后,又一部探讨社会现象的佳作,但整个故事看来,完全和简介给人的印象不同。  没错,片中确实有两个姑娘在父亲的指点下,成为了优秀的摔跤手,并取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这些内容在整个故事中,处于次要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被弱化的。  我们不妨来理一理整个故事的脉络。  故事一开始,马哈维亚这个退役摔跤手就在办公室里,和同事进行了一场即兴摔跤,不出意外他赢了,这叫英雄的亮相,随后由旁人说起了他的过往辉煌战绩,这叫英雄过去的传奇,然后迎来的就是英雄现在的传奇,马哈维亚如何顶住邻居的非议和女儿的顽皮,突破传统观点的束缚,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优秀摔跤手,女儿进入国家队之后,他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训练方式和策略,要优于国家队,最后顺利护送女儿赢得金牌......  看见没,影片的主题不是讲两个姑娘多励志,而是讲姑娘他爹有多牛!这其实,就是一个换汤不换药的印度英雄主义故事,只不过,这次女人赢得了一席之地罢了,而背后笼罩着的是男性巨大的光环。  其实从中文译名,已经能看出端倪,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  这样的故事,要实现引发男女平等的思索,恐怕是力不从心,最可怕的是,影片中的两个女儿,从没有主动喜欢过摔跤,而是在父亲的逼迫下,进行训练,当然她们感悟父亲的苦心后,从一种理解的角度,接受了父亲为自己安排的人生。  女权主义,关键是女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她被安排了怎样的人生,我们从影片中看到的是一个能够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的高尚男人,而不是一个为自己命运抗争的女性,这能算女权主义吗?倒像是在歌颂男人的高瞻远瞩,批判女人的鼠目寸光。  同样是打女权主义旗号的运动题材,《灵魂拳击手》(Mary Kom)就显得出彩的多,这部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主角自己爱上了拳击这项运动,励志成为拳击手,她不顾父亲的激烈反对,一路艰辛走来,最后成功。这种女性对于传统命运的反抗,才能体现女权主义。  由于《摔跤吧!爸爸》将于今年登陆中国,所以近期出现了一系列对影片进行宣传的文章,随便翻了几篇,无一例外都是讲述阿米尔汗如何敬业,为了影片又是增重又是减重,他是一个如何杰出的演员,基本没有关注饰演两个女儿的演员......  从这些宣传文里,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影片弥漫着的浓重男性气息,对于一部标榜女权主义的作品来说,这是很不正常的。  印度电影每年虽然产量巨大,但真正能获利的,只有百分之十几而已,大多制片公司也没有好莱坞那样雄厚的资金,一两部片子的亏本,可能就会导致公司倒闭,所以,印度电影非常依赖明星效应,来保证票房收益,而印度社会男尊女卑的现状,也让这种明星效应主要针对男明星。  最著名的就是所谓“三大汗”制度,即影片从选角到剧本,都是围绕阿米尔·汗、沙鲁克·汗、萨尔曼·汗,这三个少数能在全印度受欢迎的男明星来制作,所以我们能想象,为什么《摔跤吧!爸爸》会拍成这样,因为没有制作公司敢把宝压在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女演员身上。  事情也有例外,去年的印度佳作《女生规则》(Pink)同样是阐述女权主义,同样是启用了三个不知名的年轻女演员,同样搭配了重量级的宝莱坞男星阿米特·巴强,却在明星效应和意义深刻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平衡。  三个女演员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由于能力有限陷入危机,随后仰仗精通法律的律师(阿米特·巴强饰演)打赢官司,整部片子,既有对男性英雄式的刻画,也有对女性反抗式的描述,法庭上,律师的义正言辞和女性受害者的激烈辩驳,相得益彰,谁也没有盖过谁。  果然,影片不但获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票房也一路走高。可见,环境限制的情况下,只要有巧思,电影不一定需要牺牲内涵。  只能说,阿米尔·汗实在太红了,很难想象有他参演的片子,能允许别的演员在戏份上,与他分庭抗礼,但没有阿米尔·汗,这部片子还会不会引起这么多的关注?恐怕连在中国上映的机会也没有,《女生规则》虽然获得成功,但它的票房目前也只有《摔跤吧!爸爸》的六分之一都不到,随着在中国的上映,这一比例无疑还会下降。  这就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有不少宣传文说《摔跤吧!爸爸》好看到,让印度观众最后起立看完......我必须辟谣,大家看奥运会就知道,印度人很少有机会拿金牌,甚至奖牌,而印度人又极其爱国,所以当荧幕上出现印度国旗和国歌时,他们的爱国热情瞬间被点燃了,他们的确是起立了,但是向国家致敬,而不是向影片致敬。  我看的是枪版,国歌一响,画面上就出现人头,因为观众起立了。  不过话说回来,就故事而言,《摔跤吧!爸爸》还算是个可看的故事,制作上也远超印度电影平均水平的,尤其是印度电影拖沓的毛病,在本片是没有,让人出戏的歌舞MV也没有,整个故事节奏很快,与去年萨尔曼·汗《苏丹》这部同样是摔跤题材的影片相比,本片在故事上已经是作出了很大的创新,它的票房能轻松超越《苏丹》,成为去年印度电影第一卖座片,也是情理中的。


真实事件改编励志电影《摔跤吧,爸爸》观后感3篇相关文章:

1.最新《为家而战》电影观后感影评5篇精选

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