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600字初中
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600字初中,方便大家学习。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600字初中1
《万历十五年》英文直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本书是黄仁宇通过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当时的社会。其中各个阶级、各种性格,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成为当时制度的牺牲品。作者以1587为基点,从小事着眼,辅以当时人物,描写了藏在表面和平下的制度危机。
首先提到的是万历皇帝。万历十五年时,皇帝已心灰意懒,多年没有上朝了。万历曾经也是一个野心勃勃,希望通过励精图治达到”万历中兴”的有为的皇帝。而文官集团只希望皇帝做一个象征,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在各种繁琐的近宗教式的仪式中扮演一种道德上的楷模,以之教化百姓、团结官僚集团。我过去以为皇帝无所不能,什么事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办,但历史告诉我不是这样的。万历是一只囚禁笼内的鸟,而这只笼子是成熟的文官集团。万历在笼中失去有天性之爱的正常人的生活,母亲的感激不能慈爱地表达,妻子妃嫔对万历仅是畏惧,儿子在争储中疏远,连唯一有心灵交流的郑妃也无法使她的儿子立储,来讨心爱的人的欢心和保证她的未来。他面对的是“讪君卖直”的口是心非的官员,这些人只是把正直当商品。用诽谤和所谓“敢谏”来获取名声,他们所的也不只是名节,还有伴随道德楷模所带来的还乡后的权威。万历的不作为是对官僚集团的反抗,高级官员不增补,以致六部部长都有多位空缺。
首辅张居正是向现实妥协的人,不过他不是随波逐流,而是个认清潜规则、利用潜规则的现实主义者,如果说当时的文官大多是阴阳的两面派、阴谋家,那么张居正毫无疑问是其中玩弄阴阳的佼佼者。张居正当上首辅也是一次次玩弄阴谋权术的结果。就方法上看张居正的手法肮脏,但是张居正做的事又是为了百姓和国家,一条鞭法的大胆改革旨在将繁琐的税赋简化,以减少其中猫腻,对官员的考察法提高了行政效率,尽管这提高效率的方法仍是上级向下级施压而没有从体制上解决根本问题。张居正的改革充实了国库为万历三大征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我看来张居正要获得成就,在朝中扶植亲信,是无法避免的,没有那些亲信的支持,没有把握到方方面面的实际权力,没有下级办事官员的执行,张居正位置再高,帽子再大,也只能是万历第二。张居正是个改革家,但他面对的社会积重难返,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张居正苦心十年后操劳而死,其改革方案也被一一废除。
申时行是个与张居正不同的首辅。他是深谙文官心里者,懂得在皇帝与文官间调和。申时行是文官制度下楷模,看似没有什么功绩却办成了很多大事,只是他可以为治黄河选择正确人选却无法保证正确的人选一直被选择。最后他也无法逃脱个人的悲剧命运,被百官弹劾驱逐。他期望通过当时的官僚政治推动仁政建立和谐社会,也是失败告终。
海瑞是个悲剧。文官集团认为海瑞和万历一样用来作为官僚集团的装饰就可以了,这样的顽固人用不得。海瑞的悲剧不止于被官僚集团抛弃而无法实现人生理想。同样在于海瑞即使处要职也无法实现理想。从海瑞经理的案件来看,海瑞因为技术手段的不足无法凭证据等判断,海瑞做不到公正,他能做的只是偏袒穷人,而百姓也绝不都是善类,海瑞也曾抱怨刁民假称富人强占田,导致案件变复杂。海瑞以儒家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但这已经不是那个遥远的时代了。官员的贪污腐化也不能以现今标准来看,那些“常例”是朝廷默许的,也可以说是中央对地方的财政需求一种妥协和放权,比如支付吏的工资。甚至可以说海瑞是在向当时的经济制度发起挑战。比如“不少小说和笔记都写到,一个人得中进士,立即有人前来出谋划策,如何买田放债,如何影响诉讼,如何利用权势做额外收入的资本。”可见土地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甚至不只是王公大臣,还有平民百姓。官职不止是一个行政上的职位同时还是获得财富身份地位的工具,而这利益收益的不是官员一人,还有官员背后的整个家族。一个家族中的贫民常常是靠官老爷接济,获得教育机会的。另一方面看海瑞看似为民做了公道,但那些地主难道就不是民吗,他们取得的财产就可以任意处置吗,制度上的悲剧也就在此,正规经营得利者因其能力积累财富成为地主往往代表先进生产力,而这部分人一直是被历史舆论打压丑化的。兼并为何不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英国工业化前也有圈地运动,可能是当时没有没有解决失业农民生计的方法,比如工场或工业化的工厂,所以失业农民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然后发起席卷帝国的风暴,最后简单打败复杂,一切又回复单元的均匀的状态,开始新一轮的帝国兴衰。总的来看,海瑞个人道德之长,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以上三人或是要改革,或是要保持现状,或是要回到洪武年代的吏治,但都失败了。包括万历皇帝在内他们面对的是深刻的制度问题。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张居正、戚继光、海瑞都不是单纯能用善恶评价的。其行为的复杂是因为其背后历史环境的复杂,要妥当评价一个人不能脱离他所处的环境。除了善恶之外,还有很多事不是想当然的,例如万历皇帝的权力范围不大,不能随心所欲,没有金融机构做中间调节造成的社会经济畸形(如全民高利贷),现在不合理的东西在当时可能就是合理的,甚至是必然出现或者必需的。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600字初中2
万历皇帝在位的十五年,在中国历史上也只算普普通通的一个时期,没有太平盛世亦无惊心动魄,但是黄仁宇先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把我们带入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时代,从独具特色的人物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存在于特殊时期的挥之不去的魔力。这也是《万历十五年》作为一本经典之作畅销二十余年的原因。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这本书中,通过许多历史学家忽视了的事件,分析其中的关系因果,得到了以往历史的症结和之后波澜的机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具有高度行政效率的政府,具备体制上技术上的周密,则不致接二连三地在紧急情况下依赖于道德观念作救命的符塞。说得严重一点,后者已不是一种好现象,而是组织机构违反时代,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推陈出新的结果。”这就说明了为何当时张居正的经济体制改革、海瑞的政治变革以及戚继光进行的国防“现代化”都失败的原因。黄仁宇在书中把当时的明朝比喻成为一个以礼仪统治的国家,天子和各级官僚作为楷模,而管理则是模糊和杂乱无章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明朝走向衰败。
黄仁宇用沉稳的语调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笔墨深情极富感染力,我想,我们真的应该多阅读一些历史方面的书籍,从前朝的繁华和衰败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600字初中3
这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1979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多次重印。我是在阅读了王小波的“不新的《万历十五年》”一文后,才上网购得此书阅读的。在读书中,通过书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兴趣的书来读,这种是我自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购买了一些“读书笔记”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该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购买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通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最后,从作者的大历史观得出结论: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表面上无事可记,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国崩溃的隐患早已埋下,所以,书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剧性结局(皇帝也不例外),故万历十五年的历史,也是失败的历史!
读了这本书后,引发了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我们现在一再提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究竟我们民族历史那个阶段、那种机制值得我们骄傲,更值得我们在当今列强环伺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复兴”的口号?如果说中国的汉唐盛世值得我们后人“复兴”,那么,万历十五年的悲剧,不是由汉唐而来的吗?
希望通过阅读更多的历史书籍和做历史的思考,能对以上问题做出解答。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600字初中4
早就耳闻过<万历十五年>,一直很好奇,究竟是一本怎样的好书呢!然而本人才识短浅,对中国古代的历史又不甚感兴趣,终日只做些个打发时间的无聊之事,并无意志能够沉下心来拜读大作。近日,机缘巧合,我终于有幸能够跟着黄仁宇先生一起去走向那个年代,用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眼光来审视那段历史和那段历史中的人物。不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油然而生,也然世之传言--这着实是一本能够并已经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好书。
<万历十五年>,英文名“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正如作者自译的这个名字一样,1587,相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发生过无数大事件的国家来说,这一年真的太平静了。然而作者却凭借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扎实的治学成果带领我们从这个毫无大事可记的年份中发生的一些小事看起,去鸟瞰整个明王朝的衰败的背影,进而分析整个中国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1587,始于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的一个谣传,终于皇帝要对前宰辅张居正调查。期间作者洋洋洒洒数万言,尽述万历皇帝的悲苦而又机械的一生。万历并非像我们原先想象中的一样是个昏庸无能的君主。他也有理想,小时也很机敏,也想成为彪炳千古的一代明主,到最后都想做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然而那个急需一个明主的时代,却恰恰是一个容不下明主的时代,于是万历终于从文官集团终日拿来教育人,管理社会的虚伪的封建道德礼教的枷锁中心灰意冷下来,对朝事日趋冷淡,对人生日趋失去希望!当他最终在立储这件事中屈服的时候,他也就成了真正的“活着的祖宗”。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是他又决断不了任何大事。他悲剧的一生,他有似工具的一生告诉我们的是这个时代的带给人的无尽的痛苦。
1587,距离首辅张居正过世已经五年了。虽然他早已不在人世,但围绕他的风波并未随他而去。此刻万历正在重新认识这个他昔日的老师,他绝对信任首辅!然而,在文官集团的集体操纵和诽谤下,现实告诉他的是,这个他绝对信任和尊敬的人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伪君子。从昔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拥有绝对权威的首辅到现在为“万人唾弃”的伪君子,我们仅仅感叹于世态沧桑似乎还不够。张居正在位的时候,为国办了不少好事,他想成为相管仲乐毅那样的人物,他想匡扶社稷,拯救苍生。他要辅佐8岁的皇帝成为新的彪炳史册的贤主明君,开创“万历盛世”。但是他越是努力,却越成为众矢之的。他当然可以凭借其一时的权势和万历的信任而暂时安稳,但是当其一旦失去这种权势和信任的时候,他也就摔的越重。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他所不能够左右的,即使是生为人君的万历也无可奈何,因此他的这种抗争也就成了一种痛苦的悲号!悲号过后,他也就随着黄土一同走进了历史,留与后人或是或非的评说!
1587,此时正是首辅申时行当权的时代,他已在这个位置上面四年了!申时行和张居正一样,也是万历的老师,深受万历的信任。他早年受张居正提拔而能位列大学士。但是他这个人极会为人,虽得张居正提拔,却能够在清算张居正的运动中免受牵连,最后还能身居首辅。由于亲眼目睹了前几任的种种结局,他深知当时文官集团的势力之大。即使是人君万历尚且拿他们毫无办法,更何况与他呢。于是,他就充当起了和事佬的角设,凭借其过人的眼光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去化解各种隐伏的危机,他要调停皇帝与文臣的矛盾,他要调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他还要调解各文臣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他就是这样的一个和事佬,以至后人在归结其功绩的时候尽无事可记。要知道尽管是“被人唾骂”的其前任张居正都有不少让人们不得不承认的功绩啊!然而正是这种无功绩恰是他的最大的功绩,他很好的完成了在那中社会条件下一个首辅所能够做的事情--调和矛盾!然而,生于那个时代,他即使有再高的能力,也免不了最后丢官归家的命运!
1587,还有传奇人物海瑞的辞世,孤独将领戚继光的离开,思想家哲学家李贽的剃度为僧。他们都免不了悲剧的命运。正如作者在书中末尾写道的一样:
“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大明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有的身败,有的名裂,还有的人则身败而兼名裂。”
读到此,我们也就初步理解了作者所宣扬的“大历史观”了。正是作者以渊博的知识结构高屋建瓴的解读那段历史,为我们提供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看待历史的眼光。他着眼事情虽小,但反映的时代和历史却很大。见微知着,处处体现着认识的智慧。
大历史观,需要我们跳出当前的视野局限,把目光放到更加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了解历史,正视现实,开创未来。
初读下来,已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了……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600字初中5
《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但是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发奋,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取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取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发奋,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正因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群众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第一章从小事切入万历的宫廷生活和处处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最终清算了自己坚持原则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但是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具备自主权。而第二章里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则发奋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共济,留意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但这种处世态度并不为文官集团理解。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对抗,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最终对百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好处,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第四章进一步借内外政的大事证明了皇帝不能以个人意志做出决定而实际决定于群臣,活着的皇帝个人和他已死去的祖宗没什么区别。第五章清官海瑞期望恢复洪武皇帝时的制度和风气,然而这样做无疑与社会时代相悖离,虽然道德值得敬佩但无法真正施行。第六章从一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角度叙述了明朝武官处于被文官压制的境地,而无法有所作为。第六章社会名人李贽的思想与社会的冲突,其实是儒家内部思想派生出的心学与传统朱熹理学的对立,然而李贽的思想虽然批判时弊,但并不能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故而本质上无法改变社会反而显得自相矛盾。
总而言之,作者的观点是认为明代当时的制度已然极为落后,财政与组织上极为松散,导致国家实力名不副实,而微薄的薪水也导致文官阳为道德,阴为私利,实际主导国家的文官集团都处在此种阴阳冲突之中不能自拔,而任何企图的改变都遭到了强烈的攻击和反对。皇帝、首辅张居正和申时行、海瑞、武官戚继光、思想家李贽从个人的角度应对混乱的现状期望有所突破和改变或者凭借道德的力量恢复平衡,但种种发奋在对抗现实的庞大群体时都显得无可奈何和无能为力,正因他们既然无法改变制度,就无法避免的遭到来安于此制度的文官的攻击,因此即使是小的改良也无法推行,留意谨慎地持续平衡也不可能,国家此时的衰落已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只是时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