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
推荐文章
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范文
国家乡村振兴局召开“传承建团百年荣光 接续奋斗乡村振兴”青年干部座谈会,不知对于这次的座谈你们有什么感想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范文,欢迎参阅。
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二
完美答好脱贫攻坚大考后,我们迎来乡村振兴大考。年轻干部作为大考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对青春之“我”而言,积极投身大考既是“蹲苗”接受锻炼的练兵场,也是一展身手的大舞台,我们只有遵循成长成才规律,保持正确的“蹲苗”姿势,克服经验不足、水土不服等“成长的烦恼”,在基层沉淀、成长,才能以更沉稳的心态、更矫健的身姿和更强大的能力迎接未来。
保持“向上向阳”的姿势,接受“朝露日晞”的滋养。“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对年轻干部而言,向上向阳是心态、是状态、也是姿态。首先,要有向上向阳的心态。乡村振兴虽然任务重、压力大,但青春因肩扛大责、担当使命而熠熠生辉,生命因“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奋斗而更有价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长观,坚定理想信念、胸怀远大志向,把握难得的成长进步机会,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化解“成长的烦恼”,在逆境中“拔节生长”。其次,要有向上向阳的状态。要发挥年轻人精力旺盛、思路宽、办法多的优势,通过书本、网络、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学习,特别要注重多向基层群众、老党员、老干部和乡贤等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持续为自己“加油充电”,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确保自己的状态始终“在线”。最后,向上向阳也是一种姿态。年轻干部既要有积极进取、勇担使命、永不言败的阳光姿态,也要有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的坦荡姿态,通过基层工作的锻炼,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
保持“向下向深”的姿势,汲取“强根壮骨”的力量。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年轻干部要茁壮成长,必须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进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将自己的情深深地融入人民群众这根永恒的“血脉”中。一要深入实地查实情。对当地前期脱贫攻坚工作成果巩固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劳动力结构情况、教育、医疗情况等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为制定针对性振兴计划打下基础。二要深入群众听民声。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通过开坝坝会、走村串户拉家常、线上线下问卷调查等形式听取他们对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意见建议,广开言路、广纳民意、广聚民智,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深入田间获真知。实践出真知,深入田间地头去挥洒汗水、汲取智慧,在爬坡上坎中历练本领、在日晒雨淋中积累经验、在化解矛盾中增长才干,用心用情当好群众的“服务员”“贴心人”。
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三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的基层联系点,他曾多次来这里指导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下姜村走出了一条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乡村振兴之路。图为下姜村清晨雨后。 钱德星/摄
正是基于长期重“三农”、抓“三农”的深厚积累和深邃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国情农情和现代化建设规律,在继承和发展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基础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中央先后出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有力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新成就。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讲得很清楚:“我国正处于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历史关口”,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不是小事。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翻开世界各国现代化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这两个关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进程充分证明,“我们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把握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富有成效的”。
同时也要看到,新时代,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要求,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面临着新的问题,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比较突出”,“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将之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通过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
为什么我们能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指出:“这里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领导体制和国家治理体制问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既有力证明了我们党正确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高超能力,也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重要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有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有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完全可以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件大事办好。”
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木桶原理”:一个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子。如果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短板进行了辩证深入的分析,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纵向进行历史比较,还是横向进行国际比较,这些成就都是卓越非凡的。但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局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好的条件,也能够为整个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大推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与这一战略安排是完全契合的,这就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把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建团百年荣光奋斗乡村振兴座谈个人优秀心得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坚持这个总方针,就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一总方针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现在,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硬任务需要完成。比如,从近期来看,就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等。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坚决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乡村振兴,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既是对城乡发展历史负责,也是对乡村振兴未来的担当,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必须坚决破除支持“三农”“不划算”的错误政绩观,真正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支农效能不断提高。
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要素配置失衡,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放大了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农村发展处于严重的“失血”、“贫血”状态。必须强化制度性供给,推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配置到农村去,让人“流”入乡、留在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
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直观的体现。必须增强补短板意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优先安排,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更好更多享受到国家发展红利。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与在城市工作相比,在乡镇和村一级工作的干部往往“待不住、留不住”。要优先考虑党的“三农”事业大局需要,在干部配备和使用上树起“优秀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去,优秀干部从农业农村战场来”这个风向标,引导八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