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
这部《蛙》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希望大家喜欢!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1
最近拿到了莫言老师的小说,一口气读完了《蛙》。
小说带着我走进了那个年代的生活,让我似乎真切的和他们存在过一样。我难过,我愤怒,我鄙视,但是这都不能让我离开这本书半途丢掉,因为她同样牵扯着我的心。每一个人都为了生存而坚持着,为了更好地活着而努力的坚持着,本来这应该是一副越来越好的生活蓝图,但是我忘不了王仁美那临死前的撒娇是多么让人心疼,忘不了王胆为了孩子是多么的勇敢无所畏惧,忘不了张拳老婆是多么的无可奈何,虽然她们违反政策,但那确实是鲜活的人命啊还是两条啊!
他们活该被流产,这是计划生育工作者的话,为了控制人口要不惜一切代价。我感到恐慌,人民还是通情理的人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让我难过。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工作没有宣传到位,人民思想觉悟不高,综合导致事情的发生,但是没有人坐下来研究一下文明的解决方案。
虽然我生在和平、和谐的新时代,但是我的骨子里是传统的。我对于计划生育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太多好感,总认为是不好的,但比之政策实行初期,大家还是文明的。我不禁佩服起万心来,她是多么的忠于党的事业才会有如此强的斗志和动力,不得不说她是伟大的,是忠诚的。
人的真诚不是伪装的,比较而言我最喜欢李手,他是真正的男人。对待朋友,不管他是多么的落魄他从不退缩,不会避而远之,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而非虚情假意。
我还是幼稚着,总以为会有理想状态,只是自欺欺人罢了。我问老公:假如我像王仁美似得出了意外,你也会像万足一样吧!老公说:不会有那个意外的,我们会好好地过一辈子的。被我逼问急了,就说:我不会像他那样的。心里虽然知道男人遇到这事儿都会再娶的,但是听到老公这句话还是会感动的一塌糊涂。人啊,难得糊涂,难得糊涂好啊!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2
莫言的作品《蛙》,首先,这个题目吸引了我,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非常有商业头脑的作家,只是一个题目就已经足够吸引读者,赢过许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
通读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并不是一开始我认为的只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样一说,会显示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小说中描写了做了50多年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了新中国60年间农村生育率的起伏,并描述了中国控制人口急剧增长和实现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艰苦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本小说的意图是赞扬还是批评,还是在酝酿更深刻的东西。在这里,我只是想谈谈看完小说后的感受。
我过去认为计划生育是一项正常而明智的政策。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了资源匮乏、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我是独生子女,我的亲戚朋友也是独生子女,偶尔也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不禁在心理上嘲笑家里观念落后。
我一直认为计划生育是一件很自然,很容易实现的事情。我怎么能想到执行这项政策会如此困难呢?在小说中,在落后中国的一个落后乡村,“姑姑”为了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亲手除掉了2000多名胎儿,间接地摧毁了许多妇女的生命。正如一句话说的那样,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3
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看小说《蛙》,就像在逛着这样一个热闹的集市,一段段情节像一个个摊位,你在人群中被推着走,眼睛、耳朵仿佛都不够用了,因为那嘈杂声、那琳琅满目的货品,密集地直朝你袭来。我本身是不太喜好这样的文字的,因为我很可能在这文字环境的感染下渐渐地就生出满心的浮躁,最后只好把它弃之不顾了;也可能在精彩热闹了一番过后,却发现自己其实什么中意的玩意儿都没买到,刚才全是兴奋着别人的兴奋。
《蛙》,首先是这个题目吸引我,不得不承认莫言是一个很有商业头脑的作家,仅仅是题目这一招似乎已经胜出很多“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作家们。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倒不是向我一开始想的纯粹是为了卖座那么肤浅。“蛙——娃——娲”,这么一追溯,便显出此中真意了。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不知道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本意是为了赞扬还是批判,或是酝酿着什么更深刻的内涵。在此只想谈谈我自己看了小说之后的感受。
我以前一直觉得计划生育是一项再正常不过、明智不过的`政策了。中国的人口那么多,造成了诸如资源匮乏、生存质量下降诸如此类的问题,再不限制人口,那还了得?我在家里是独生子女,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基本也是独生子女,偶尔有几个不是独生子女的,我多少忍不住在心理嗤笑他们家庭思想观念的落后。我一直以为计划生育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轻而易举就实现的事情,哪里会想到原来推行这项政策的过程是那么艰难?在小说中,在落后的中国里落后的小村庄,“姑姑”为了落实计划生育的政策,亲手杀死了2000多个胎儿,更间接残害了多少妇女的生命?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为了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门外对内喊话,劝说我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不要心存侥幸,乖乖的流产。劝说不成,姑姑便推倒邻居家的树、邻居家的墙,用这种方式威逼“我”的妻子。看看,这举动是多么的野蛮。中国人向来推崇火与剑,要秋风扫落叶般地对待自己的“敌人”,倒把个礼义廉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全部抛到脑后。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很多政府拆迁,对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断水断电,更有甚者直接用机器推倒人家的房屋。种种行为,只要是打着国家的名义、打着为了人民利益的旗号,便都是合情合法、正义之举了。凡是与之对抗的,便都是历史的敌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顽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手段是否正确,恐怕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融入我们国人的血液里的,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可叹,一场急躁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行动带着火山爆发的宏大气势,吞没了整个中国,分不清这火山的岩浆里,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国家庭的血与泪。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4
上午就回到家中,用了一下午的时间把莫言的《蛙》看完了。看的人有些晕头转向,混沌一片。并不是故事有多么的曲折或高深莫测,只是莫言的表达太过真实,让我误以为所述之事皆为真事,实则不然。
他巧妙地把现实与幻想结合在了一起,在阅读的瞬间让我分不清真真假假,于是脑袋一片混沌。冷静下来之后明白,后半段的故事应该是虚拟的,前半段关于他姑姑做计划生育工作的故事,虽有夸张,但也应该很接近事实。
因为那样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我父母、亲人的身上,他们也处在那个年代,残酷实施计划生育的年代。记得母亲对我说,当年在我之后,她又怀了一个女儿,因为是超生,家里又穷,在怀胎8个月时被迫终止妊娠了。
8个月是个什么概念,早产的话,完完全全可以生下来了。母亲说,当时生产队里的人天天跑到家里闹、威胁、恐吓,逼着把孩子做掉。后来,实在势单力薄,被一阵毒药从肚皮上直接注射到孩子的头上,而终止了生命。
母亲现在50几岁了,都依然清晰地记得这个孩子的面貌。说长者一头乌黑的头发,大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粉嫩嫩的小脸,如果顺利生下来,肯定长的比我漂亮。
每每谈及此事,母亲都是无限的伤感和自责。恨自己没有那个能力能将已怀胎8月的孩子生下来。在那个严格执行计划生育的年代,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全国各地都在上演着如此残忍、血腥的事。
现在虽然国家发达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策也开放二胎了,但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反而是不敢生了,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穷的时候拼命的想生,不穷的时候却不敢生。
突然想起一句话: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你我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已。
小说《蛙》的读后感书评5
《蛙》是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2009年12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如《酒国》等相比,《蛙》延续了这些作品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在形象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 过程的同时,成功 塑造了一个生动鲜明、感人至深的农村妇科医生形象;并结合计划生育过程中的复杂现象,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精神世界。
小说结构新颖而缜密,由剧作家蝌蚪写给 日本 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信构成。前四封信附有关于当了50多年妇科医生的姑姑的长篇叙事,当中也加入了蝌蚪本人的生活故事;第五封信则附有一部关于姑姑和蝌蚪自己的话剧。因此,这是一部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巧妙地融合杂揉为一体、拓宽了小说艺术表现空间的作品;是莫言创作中的又一次具有开创意义的艺术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