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
推荐文章
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时,总要经历许多事情。难免的,有时我们会在生活、工作、学习、爱情等等许多方面遭遇挫折、受到打击。小编特地准备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欢迎借鉴学习!
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1
《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讲的是两只小老鼠——匆匆、嗅嗅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四个在迷宫中寻找奶酪的故事。
他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奶酪c站。刚开始哼哼,唧唧,嗅嗅,还有匆匆,都每天早早的来到奶酪c站,把运动鞋脱下来挂在脖子上,准备好应付即将发生的一切。
可是后来,小矮人哼哼和唧唧却改变了生活习惯,开始变得懒散起来。每次总是很晚才到奶酪c站,一到就把跑鞋扔到一边去儿,脱下运动装,穿上大睡袍,悠闲地吃起了奶酪。嗅嗅和匆匆依然每天早早的来奶酪c站,仔细检查一下奶酪有没有什么变化,才开始慢慢享用。
后来c站的奶酪突然不见了。嗅嗅和匆匆穿上跑鞋进入迷宫去找新的奶酪,而哼哼和唧唧仍然在原来的地方,希望奶酪可以自己回来。
时间久了,唧唧决定继续寻找奶酪,而哼哼仍然留在原地不动。最后唧唧找到了嗅嗅和匆匆,唧唧也开用起了嗅嗅和匆匆的生活习性。
这本书,我看过两遍。第一遍是在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读懂书中的道理,只认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小故事。可当我上五年级,再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这本书,是通过寻找奶酪的故事,写出了四种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拥有和失去一些东西时,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行动和方法。生活中,有的人会像匆匆一样,比较善于随机应变,迅速行动;有的像嗅嗅,能够及早嗅出变化的气息,动脑想到更好的方法;有得像哼哼,找到了一块奶酪就始终把命运寄托在奶酪上,总认为奶酪是他们应有的东西,认为奶酪会自己回到身边;有的则像唧唧,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时,会学着慢慢适应新的环境,学会自嘲让自己像嗅嗅和匆匆一样,永远都有新鲜的奶酪吃。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嗅嗅。我喜欢嗅嗅,觉得自己非常像故事中的嗅嗅。天生有一只灵敏的“鼻子”,总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提前嗅出生活中即将来临的微妙变化,也能在原来的生活,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的时候,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新的生活。同时也能在新生活中找到新的乐趣,并且能在学习的迷宫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帮助自己在变化的状态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嗅嗅对我,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我希望,让所有人都争着去做嗅嗅,匆匆,还有唧唧,而不去做故事中的反面教材哼哼。
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2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是由美国的斯宾塞约翰逊写的。
这本书主要写了嗅嗅、匆匆、哼哼和唧唧寻找奶酪的旅途。
很久以前,在一个遥远的地方,住着四个小家伙——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一起在迷宫里寻找奶酪。有一天,他们找到了一个装满奶酪的地方——奶酪C站。他们欣喜若狂,奔进了奶酪C站。这里的奶酪一天比一天少,终于有一天,奶酪没有了。嗅嗅和匆匆仍每天早早地来到这里,有一天,他们发现奶酪不见了,但他们没有感到惊讶,因为他们早已发现奶酪C站的异常,并迅速出发去寻找新的奶酪。而哼哼和唧唧一天比一天起得迟,当他们发现奶酪没了后,悲伤、惊讶、恼怒涌上了心头……很长时间以后,嗅嗅和匆匆找到了奶酪N站,而哼哼和唧唧还在那哼哼唧唧。又一段时间以后,唧唧重新踏上了迷宫探险之旅,经历并克服了重重困难后,唧唧找到了奶酪N站,也希望哼哼可以放下烦恼,来到奶酪N站。
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如果把这个故事中的迷宫比作生活,那奶酪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种种人际关系、稳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甜蜜美满的爱情、令人充满想象的财富……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生了变化,不要逃避或抵制它,勇敢地面对它吧!只有这样,才能享受新的“奶酪”。
在工作中,我们或许会发现有人动了我们的“奶酪”:老板对我们的不信任、同事之间的冷眼、很难完成的任务……或许我们会抵抗,或许我们会逃避,但正确的方式是面对它,努力适应它。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向着目标奋斗,就有可能享受新的“奶酪”。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发生:朋友开始“背叛”我们,亲人不理解我们,经常对着别人发脾气……也许,我们应该做的是适当的遗忘再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想变成的人。
生活留给我们的是不同的感触,坦然面对它,你会收获幸福!
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3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4
俗话说得好:“风月为益友,诗书为良师。”是啊,博览群书能使人智增百倍,生活中如果缺少了书,就变得枯燥乏味了。因此,书是人类的必需品。
最近,我读了一位医学博士斯宾塞?约翰写的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让我受到很大的启发,书中的每一段落,每一篇文章,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他们引领我我进入了另一个人生领域……
《谁动了我的奶酪》讲述的是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与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在迷宫里寻找奶酪的故事。一天,四个主人公发现了奶酪C站,并一起分享。当奶酪吃光后,两只老鼠能迅速适应变化,马上去寻找新的奶酪。而两个小矮人则相反,直至过去了很长时间,唧唧改变了想法,决定克服心中的恐惧,到迷宫中去寻找新的奶酪,而哼哼还在想奶酪为什么会消失不见,还在等着奶酪自己回来……
其实,奶酪就像我们的需求——幸福的家庭,稳定的工作,身心的健康,优异的成绩;迷宫则像我们的人生,它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在生活中,我们是唧唧和哼哼的结合。像唧唧一样打算着未来的一切,准备接受变化,又像哼哼一样当变化来临时,又有些恐惧,不能按计划行事。
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在寻找自己的奶酪呢?唧唧、哼哼、嗅嗅、匆匆个有个的特点,我们都希望像匆匆一样,看到目标立即行动,谁都不希望像哼哼那样,失去了以为他会回来,在哪里坐以待毙。找到奶酪后,我们不能以为他会永远存在,因为他总有一天被吃光,会变质,会被其他人夺走。所以我们不能独守奶酪,也不能贪婪地去享用,要像唧唧那样,朝着新方向前进,朝着另一个新的目标出发,寻找新的奶酪。
唧唧、哼哼、嗅嗅、匆匆就像我们面临的四个人生。只有不断地迎接改变,不断地调整和更新自己,不段地朝新方向出发,才能在这个偌大的社会中站有一席之地。
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5
我们正经历一个多变的社会,体制的变革把我们从一条风平浪静的计划经济的小溪推向了充满惊涛骇浪的汪洋。这种变化是彻底的、革命性的,又是客观的,必然的。而《谁动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讨论了两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变化。在变化来临之前,怎样预见变化,在变化到来之后,怎样对待变化、适应变化。
要知道,事物的变化是客观的、绝对的,而不变是主观的、相对的。其实,我们周围每天都在面对变化,只是因为这种变化是细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们很多的人都习惯于这样一种情形,即漠视身边细微的变化,而面对急剧的变化表现出顽强的抗争,抑或是徒劳的抗争。然而,问题是很多情况下,变化是在悄然间发生,却未被感知和觉察,以至于铸成悲剧,就像一只扔进冷水里慢慢被加热煮熟了的青蛙。当我们守着眼前的一片天空,习惯于自己拥有的工作、财富、幸福时,我们总是踌躇满志,怡然自得或夸夸然畅谈美好的未来,而很少想到万一,想到去闻一闻“奶酪是否有变质”或看看是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没有时,我们才开始追问为什么,但为时晚矣。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危险来临的时候,可能已经无能为力,无法挽回了。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如果你不改变,你就会被淘汰。书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们的榜样。居安思危,对多边的“奶酪”变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挂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寻找新的“奶酪”。只有敏锐地注视着局面的细微变化发展,未雨绸缪,主动做好知识积累、技能积累、身体和精神积累,我们才能应付自如的面对发生的变化。
一本好的书就是能读自己。从《谁动了我的奶酪》一书中所能悟出指导工作、学习、生活的理念,正如划出了一个人走向成功和新生活的航线。当然,真正启动航程的还是靠你自己。
谁动了我的奶酪小说读后感作文8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