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
推荐文章
《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五篇
《匆匆那年》讲述的是几个高中生上高一时彼此陪伴,甚至相爱,但有的是一厢情愿,同其他爱情片一样,他们有了属于他们的结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希望大家喜欢!
《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1
匆匆那年,讲述了青春的故事,是80后一代人的青春故事。电影《匆匆那年》讲述了年近三十的陈寻在90后女孩七七追问下,回忆起了自己与初恋女友方茴的旧日时光。当年近而立的陈寻再次回忆这段纯真感情时加入了思考和反省。这既是陈寻的青春记忆,也是属于80后整整一代人的匆匆那年。
其实我并不喜欢方茴这样种性格的女主,她太敏感脆弱,太内向好强。我也不喜欢陈寻这种性格的男主,既软弱难以取舍,又瞒天瞒地渴望不失去陆地和飞鸟同行,有点太贪心。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心疼方茴并由衷的喜欢这个故事。我甚至会想,要是方茴能够热烈一点活泼一点努力向陈寻靠拢,或者陈寻不要那么优秀变得平凡一些他们会不会到最后就实现了诺言。
可就算是这样,他们终归会成长,终归会走向不同的路,终归会面临分道扬镳后如何再一同前行的问题。毕竟走过高中那段上天给你安排好的岁月后,以后的路还很长,再也不会有人给你分班划座位,再也不会没日没夜的考试做题对答案,再也不会和同一个圈子里的几个人插科打诨过一年又一年,再也不会定时定点的呆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偷偷享受那份小小的欢乐了。
《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2
刚了解《匆匆那年》时,是电视剧版的,虽然追了很长时间但觉得它给我的印象竟不如电影版。原著九夜茴姐姐真的很有想象力,她的文字表达的好到了极点,不管这是想象出来的的故事还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都很打动人。张一白导演的这部剧的一些细节很好很真实。彭于晏、倪妮、魏晨、张子萱、陈赫和郑恺还有其他的演员演的很入戏,也许是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哪个纯真的青春岁月吧。
陈寻与方茴,虽然最后未能走到一齐,但能带着这段记忆走了十五年,回想起来依旧如初也分外不容易。无论有无沈晓棠,故事的结局可能还是没能走到一齐,毕竟初恋想长久也并不容易。
乔燃却是一个以朋友身份去默默爱着方茴默默为方茴担心的一个温情男孩,如果故事的开始黑板上写的不是“方茴喜欢陈寻”而是“方茴喜欢乔燃”的话,就是一个全新的故事了,但这也是原著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暖男”这个词给乔燃一点也没错。
赵烨和林嘉茉他俩本应是情侣,但岁月不但会改变人的外表也会改变人的内心,两个备胎的故事从始至终似乎没有顺过。
五个人的情谊很深,哭过、笑过、疯过也无奈过,最后路口的分别我感到分外凄凉。之后五个人相聚,幸福涌出来了,早已忘记了当初可笑的分别,记得的只是一个个青涩的面孔和完美的回忆。:
来说说我自己。我是九九年的,可能感触不深,就像原著说过的,没故事的看到匆匆,有故事看到那年。我没有故事却也看到了那年,因为上普通高中是我一个愿望,我也不管学校的好坏,我只想上个普通高中,像剧中五个主人公一样有纯真的友谊和单纯唯美的感情。其实我是一名高中生,说白了是中专生,学的专业也没有女孩。我喜欢写作,思想可能跟他们不一样,所以在他们看来我是个疯子,这使我更想“跳槽”到普通高中,但是我已经没有机会了,没有参加中考的我学习成绩也差,可能没有《匆匆那年》中那样的故事了。
最后要说的是《匆匆那年》原著九夜茴加上张一白导演和几个主演,把80后们的记忆重新拾起,成为2014年年度青春贺岁大片,当然也少不了天后王菲的美妙歌声。
珍惜一齐的时光吧,别让此刻那么快变成那年。
《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3
那些生命中调过色,加过配乐,放过慢镜头的岁月。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过一段时间,我们以为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是世界上最特殊的,我们也是世界上最个性的那个人。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没有任何人理解;我们正在承受的痛苦,不会有任何人懂。每一天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们心想,他们是如何的麻木不仁,而我是如此的与众不同。那是我们人生中最自怜的时光,仿佛自己是人海中的一片孤舟。
直到长大了,一个人才会慢慢明白,他自以为个性的人生经历,恰恰是人生中最平凡的那一段,不仅仅身边人,而且同龄的所有人都经历过。那些是“无法选取的遭遇”,是每个人生命中注定好的,是一段年龄一种心事里相似的馈赠,自然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个性之处。而等到一个人真正长大了,从这种自怜的情绪中脱身而出,想透了许多的事情,再经历更多更多,他才能真正选取一些事情,而这些,才彰显出人生与人生之间的不同。
并无个性之处的回忆,常常在回想之时被赋予了太多太多。就像电影里一样,调了色调,加了配乐,放了慢镜头。脱口而出的台词并不像青春的肥皂剧,而是句句动人,声声入心。舞台中的布景——摇曳的树枝,斑驳的阳光,喧闹的操场,飘舞的飞雪,林海的声浪——一切的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虚幻,与现实本来的样貌越来越远,越来越远。一件事情一旦成为回忆,它就与事实没有关系了。更不要提事件中人物的立场,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贴切自己的设想,毕竟人永远都是自利归因的。然而无论如何,无论怎样,无论一个人在回忆里走了多远的路,这一切的往事几番缱绻几分完美,最终都会过去的,全部都会。
我这一生曾有撕心裂肺的与人相爱,也有经年累月孤独守候的单恋。我为这些经历所伤,伤到我认为这一切无人能懂,伤到我一晚写上一万字,仍然觉得永远写不完我的故事。伤到我真的以为——而且这种以为真的有时间的证明——这段伤永远不可能过去。日复一日,我一想到这些事就感觉心脏剧烈的收缩,感觉心房里的空洞发出轰鸣的巨响,感觉我的视力和听力像瞬间受损一样,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再敏感。我说它必须会过去,是基于以前有无数人告诉我它会过去,而我无法置信;也基于此刻仍有无数人觉得他的伤痛会凝固成永恒,同时也没有人能说服他们。但,这一切就是过去了。无论它是痛彻心扉的,还是无声无息的,是轰然倒塌的,还是逐渐消散的,是另一种痛苦将其代替,还是岁月将它冲进大海,是焕然一新的生命让它无处藏身,还是龟裂颓废的时间令它本身也失去生命力……无论是哪一种,总有一种规律是不会不变的,是的,它们会过去的。
年少时我们以为许下的诺言会是永恒的,直到有一天你会忘记掉这一切,就算别人声嘶力竭的声讨“你怎样能够不遵守诺言?!”也激不起你内心的一丝涟漪。更何况,大家都长大了,没有谁再会去声嘶力竭的声讨谁。又或者,你的内心充满愧疚,但你的愧疚只在于明白不就应在以前就许下不负职责的承诺,人越长大越会懂得,誓言是太过神圣的东西,人颠簸流离的一生承载不了一两句。
年少时的我们以为我们的人生和时间本身是能凝固的,直到有一天生命的流动会将这些妄念和以前自以为凝固的一切全部冲碎。而且一个人也没有必要再为碎片感到哀伤,它们本来就不可能是凝固的。每个人都是拖着一条长长时间线的三维生物,每一天我们都在近乎不可能中与人相遇,哪怕是完全不相干的人,也会天天在各种场合擦肩而过。这一擦肩而过,可能是永别,也可能十年后,两人在另外场合认识并成为朋友、仇人、同事、恋人。人生这么大的随机性,任何妄想的凝固,在它面前有一丝抵抗力可言吗?
年少时我们经历一些事,便觉得永不再有;经历另一些事,却觉得未来还有很多。可事实是,觉得永不再有的,可能无穷无尽;觉得理所当然的,可能就此永别。对于这一切,对于一个人岁月中务必经历的过程,一个人能做什么呢?他改变不了任何事,只能说服自己继续前进,因为即使他拒绝前行,他人生的一切也不可能倒转。是的,时间能够压缩、拉长,但就是没法回头。
一个人的一生注定是要经历无数的。陈寻不可能明白自己一次小小的搭讪换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十五年,方茴也不可能明白,那一句“是”,会把她导向完全不同的人生。他们彼此示爱,也彼此许诺,彼此拥有,也以为这是永远。命运在一个分岔口将他们分开,他们又拼命不放手的冲回到对方身旁。而当一切条件都已完美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个人无法想象也无法控制的变化。他们彼此伤害,也彼此摧毁,彼此愚蠢的自我惩罚,却妄图这样做能惩罚对方,彼此抛弃掉珍视的,但却换不来想要的,彼此可悲而懦弱的尝试挽回,却无济于事……一个人的人生总要经历无数意外,碾过无数荒谬,淌过许多妄想,才能真正无愧于自己所被馈赠的一切。哪怕馈赠的事物总是不尽相同,每个人在自己人生中却会最终走过完全不同的路——这点显而易见,例子就在我们身边。
影片的结局其实更像是导演张一白作为大龄文艺男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更像是导演本人个人情愫或情绪的一种宣泄,已经与事实本身无关了。其实这么推着往回看的话,整部电影或许都是张一白本人的一种怀念情绪的作祟,又或者,他只是无为而治的顺着作者九夜茴的一种情绪,将电影完整的按原著的色调表现了出来。因为现实的讲,无论张一白还是九夜茴,都早已过了把人生过往“调过色、加过配乐、放过慢镜头”这般过分诗意表达出来而为自己所困的年纪,他们的作品,都只是人生过往经历的一种纪念。
事实的真相是,故事的所有主人公都将随着的岁月的匆匆流逝而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他们的人生差别之大,将把他们推向完全不同的世界,之中也不会有任何交点。一切多年重聚你还好吗的戏码,都是心中那个犹存的文艺少年做的一场美丽的梦。那些在脑中自动跳过色,加过配乐,放过慢镜头的岁月将会慢慢逝去,直到消失不见,与他们相关的一切也将消逝。
而且关键在于,对于这一切,他们早已不在乎了。
《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4
看电影《匆匆那年》是跟大学同窗的几个姐妹。每次聚会都要看场有关青春的电影,成了我们之间的一种默契和必不可少的环节。
回来说电影。我认为整部电影的亮点是最后一个镜头,一袭红裙的方茴,一转身,笑的云淡风轻,天真纯洁。仿佛前面所有的情节与她关系并不相关。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刚看完一本萧红的转体小说。大概是真的不再年轻了,此刻无论看书还是电影,但凡触碰到青春的题材,我就泪点极低,低到《匆匆那年》这场电影我从头哭到尾,刹不住车的眼泪顺着脸颊流过脖颈,一向流到胸前,由热逐渐冰凉!
有人说,如果此刻的生活足够幸福,就不会哭的这么厉害。如今三十大几逼近四十岁的年纪,谁没摔过跤?但是是有的轻伤擦破点皮,回家自己贴个创可贴就好了。有的头破血流伤筋动骨,朋友纷纷赶来探望。如果轻伤重伤都没有,那么你真得留意了,因为老天爷很公平,他给每个人挖的坑都一样,前面不摔,后面必须得补齐。况且年纪大了再摔,骨头架容易散,也易引发脑震荡,还不如前面多摔点,老了图个安生。
而幸不幸福离这个电影的男女主人公太遥远,她们博弈的是爱不爱,错没错,后没后悔,还敢不敢再爱一次!
这个世界,在精神领悟,只有男人女人两种性别的动物!但是社会高速发展,却不知为何,所有文学作品也好文化作品也罢,狭隘到只剩一个主题,那就是所有感情或婚姻里的所有矛盾都是男人的劈腿或出轨,以及由此给女人带来的种种伤害!当然,矛盾在这是具有广泛好处的,它是所有作品的灵魂。一部作品,无非讲述的是一个大矛盾或者一些矛盾的综合体。当然这也足以说明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现状。作品永远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每在看电影的时候,总觉得有些情节残忍的看不下去,但却又隐约感觉它是如此的熟悉。
影片开头,她们在玩“我以前怎样怎样”的那个游戏。陈寻说我以前为了一个女孩高考时放下了13分的题。但是多年后他却不记得他以前的背叛怎样伤害过方茴,不记得方茴扶着医院的楼梯扶手,面色苍白的孤独的走向他,还给他最后的信物———那本教材后,绝望的举步维艰的离开。像是走向死亡,亦是走向重生。
在后面,陈寻又一次提及那13分,他是曾恼羞成怒又大义凛然的说,别说我不努力,我以前为了她高考放下了13分的题。如果我是方茴,我会问他,请问高考时的这13分,与大学后的背叛有毛关系吗?从前两两相爱,为何到此刻是我越来越越深爱,你却学会了背叛?真不明白张一白能否回答我这个问题。
导演多么想突出表现男主人公的仗义和有担当。校领导逼问方茴孩子是谁的。陈寻几经纠结犹豫最后大喊一声,我的。这就是男女导演视角的不同,一个男导演永远只能从男人角度理解男人。却永远无法彻底的换位思考,去体会一个女人的内心。就如中国几千年文化教育我们浪子回头金不换。但是没教给我们浪子在还没回头时伤了的那些心该怎样补。
一个女人必须要患上一种病,此生才能不痛苦,那就是健忘症。就想电影最后一袭红裙的方茴转身的微笑,仿佛从前云淡风轻,你我又可重头开始。但是,如果你没病,没有健忘的病,又如何能够原谅的如此不留痕迹。这与方茴在做流产时坚持不用麻药要永远记住这疼痛的决然是多么的矛盾。
然而,也许女人从来都是矛盾体。爱恨交织,流着泪也不肯放手,离开了仍旧放不下,被深深伤害过还能自我安慰的一齐走!
这也便是女人的伟大与失败。
《匆匆那年》观后感领悟5
《那些年》让男人回忆爱过的初恋,《匆匆那年》让女人想起恨过的渣男。
为一部电影刷两次朋友圈还属例外,看完《匆匆那年》还是忍不住发了,一来是电影本身不错,二是小伙伴参与的作品。
其实真正关注这部电影,还是那次发布会之后,同名主题曲成了各大榜单的头号王牌。这类青春怀念系的电影近两年来层出不穷,《那些年》多少男观众贡献了票房,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匆匆那年》,我只有简短一句,那就是让女人想起恨过的渣男。
狠狠恨过,也狠狠爱过,感情但是如此。
电影开始,变开始走路回忆的旋窝,有时回忆,仅仅也是为了回忆而已。以前听业内朋友说过,这是一部主打80后市场的电影,很奇怪,电影中90后的我同样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方茴的出场没有让惊讶,反到是觉的初看倪妮演这个主角略微缺了什么,反倒是刚出场的嘉茉更具备让男生情窦初开的冲动,当然片中她也是幸福的,赵烨爱着她,她爱着苏凯。她为苏凯做的那些“傻”事,谁青春年少的时候都做过吧。赵烨爱着她,爱到了尘埃里。高中3年,还有那段他以为“备胎转正”的日子,都是幸福的。虽然,或多或许他心里明白,他从未住进去过,连那一幕分手的戏码,都拿“好朋友拿什么分手”来给彼此一个永恒的理由。感情,从来都是伤人,我们看着别人的故事,回忆着自己,大概也是最残忍的事情了。
电影开篇是77偶然在酒吧碰到一群她认为的大叔们在畅聊自己干过的事情,30岁的陈寻说他为了一个女孩高考放下了一道13分的题目。原本无心的话,电话那头的人,思绪万千。大概也是从那里开始,77带着所有问题,和陈寻一齐重新踏上寻找“匆匆那年”的那段岁月。看到那里,我想,大概也是方茴想明白,自己以前爱过的男人到底有没有后悔过,哪怕不能改变什么,哪怕自己不可能回头,也固执想要明白。
青春年少,谁的感情里没有错过,有的人哪怕错过也还是在一齐,有的人就此分道扬镳各安天涯。就像77说,你有想过她跑回来看你最荣耀的那一刻吗?明白或不明白,会有什么不同吗?明白他们也是在一齐,不明白他们也是在一齐,所以这个于我看来不算是错过,只是电影在讲诉的时候,估计也是表达一个希冀,许了一个假如,如果当时陈寻明白方回来了又是怎样一番风景。
可惜,没有如果。
大学大到了两人要去不同课程,遇见不同的人。沈晓棠出现其实说是巧合也能够说是故事发展的预告。不管有没有沈晓棠,陈寻爱方茴的心已经悄悄改变。一个陆地,一个天空,对于热血的陈寻来说,已经拥有了陆地,就会渴望天空,而这种渴望会与日俱增,不会因为任何改变。接下来,吵闹—分手,同样的戏码没有减少。地下通道的那个吻,也是彻底瓦解陈寻意志的最后一击吧。
新年晚会的外面,方茴问陈寻:“你是不是喜欢她?”这个问题,在她问出的时候她已经彻底输了,因为最初他们也是这样开始的。一句“我不明白”足够让人崩溃。这段感情,谁对谁错无法决定,也许很多人会说陈寻是渣男,当然我也会浅层次这么想,但是自古女的都爱渣男,这就是人性最贱也是最无法掌控的一点。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你以为我没爱过,其实只是你不明白而已。当时这篇文章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每个人都有自己爱人的方式。陈寻以为他为他不做那道题就是爱,陈寻以为在学校领导质问方茴的时候大胆承认孩子是自己的就是爱,方茴以为她站在小区楼下等到天亮就是爱,以为她主动求复合就是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爱着,但是同样的爱在对方眼里,或许不是爱,或许看不到,可,那又怎样呢?
如果说陈寻渣,有点我还是蛮感动的。在他勇敢站出来揽过孩子的问题,在他始终没有带方茴去开房。当然,这个观点也会片面,只在于我。
整部电影最让我纠结的莫过于是方茴为了报复去找陈寻舍友开房,奉献了所有女人认为最真贵的东西。我第一反应是蠢,第二反应是心疼,第三反应是太狠了。甚至那时候我觉得她要是找乔燃或者随便的陌生人也行,为什么是舍友呢。到底是带着什么样的初衷电影没有说明白,只是这样的形式,依旧在我的定义里是蠢。说狠,她竟然会选取这种方式,后面她选取不麻醉人流,大概也是想一辈子记住这种痛吧。
感情,我们总是固执地以为我们爱着。如同片中的乔燃,其实他是一个最可悲的主角,也是一个最让人的佩服的人。感情需要时机,没有早一步,只是刚刚好。不管是黑板上的恶作剧,还是医务室的,他都已经晚了一步了。丁香花般的女孩,他愿意把幸福都给她。一句,不管是她的还是不是她的,他都期望好。远赴英国留学,大概也是给感情最好的成全。方和陈分手,他依旧是站在后面的人,哪怕失联后,他也能找到方,默默在车窗里看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成全不打扰呢?
陈寻在这个年纪回忆过去大概是每个男人的通病,谁没点过去,谁没一个揪心的女人。镜头最后是方茴站在法国的画面,虽然开放式的结局,但是已经很明显了。这就是一个错过故事了,或者说就是青春的记忆。也许也许,如果没有那些经历,方茴也不会去法国,当然能够猜测她此刻过的很幸福,因为最后的笑容是很平和的。
影片有一幕,赵烨问嘉茉,如果你明白他此刻这样,当初还会那样吗?
这个没法考究,也许在当时,我们爱的但是是爱别人的那种感觉罢了。
既然过去了,就过去了吧,再完美再遗憾也就那样了,此刻的我们也不再是那个离开了谁就不能活的人。生活已经这样了,不能如诗只能如是了。
不怀念,自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