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

| 美云

《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五篇

《冈仁波齐》是一群藏族人“在路上”的故事。这里的“路上”安静无比,路上只需要做一件事:磕长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五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1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正是昨天,恰逢自己的23岁生日,带着给自己找点有纪念价值感的意思买了票。之所以题目中说他敬仰高于价值是因为觉得平心而论电影本身没有那么的触不可及,我尊重的是张扬带着个三十几人的团队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现在热钱充斥着这个影视圈,也许以张扬的名气可以选一条让自己很好过的路子在他这个年纪过得很安逸,但是他选择做艺术是因为由衷的热爱吧!

朝圣的路漫长且多难,一条遥遥相望的路却像一面镜子照得见人心看得出人性。看电影的时候我常在想假如匍匐在那条公路上的是我,我该以什么心态会做出何种举动?后来一想我的路也是一场修行,也不觉得自己差劲到哪里!在北京工作身在大家所谓的娱乐圈中,带带着些文人的自诩,常常会感叹一部好的作品,又常常会被耳语拉回现实,三观不正偏离主流的东西见的太多,又或者是文人间的风雅俗事早就让我乱了心去做事,如果说自己唯一感到自豪的话,那就是在自己的坚持里,在满足自己物欲之外,道德线以里画个圈。所以说张扬能带来这样一部静心之作无疑让我佩服。

电影值得一提的事节奏感做的不错,冗长的偏纪录片形式的电影,节奏感应该很重要吧,如果没有节奏感估计半年个小时之后影院中就已空无一人啦!安营拔寨,危机下生孩子,偶遇滑坡腿被砸伤,大家不在意时老人去世,意外车祸失去交通工具,整顿时碰上爱情,种种的麻烦事为电影提供了不错的节奏,拉拢了浮躁的心坐下来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只不过结尾的戛然而至让我有些惊讶,细细回想应该是导演想告诉大家的,朝圣的路很长,人心的修炼也很长,长到你不知道期限。

当IP成为大家哄抢的资源,我们常常忘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张扬的这次遇劫归来给我们提了个醒。

《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2

去看《冈仁波齐》之前,老天爷颇为应景地设计了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桥段——赶在济南闷热的夏季晚高峰,下起了一阵夹雹带雷的骤雨。这使得准备出门挤公交去影院的我,听着窗外铁皮雨搭上没有一丝懈怠之意的雨点声和不时传来的充满恐吓意味的雷声,顿生一种仿佛要作一场朝圣之旅的虔诚感和悲壮感。

当然,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略显夸张的感受,还因为提前知道《冈仁波齐》是一部有关藏民朝圣的影片。

说它是故事片,但其实更像是纪录片。影片几乎是以“零度介入”的方式在呈现一段生活、一种状态,而不像是表现一个分明有编剧设计的故事。当银幕上那一群自发去拉萨冈仁波齐神山朝拜的藏民一遍遍地全身匍地、磕头、起身、夜宿、念经,它所完成的不仅是对片中人物的行为尽量如实的还原,也是电影表现手法上对“重复”的不断运用或显现。重复的用意何在?

显然,用来与内容相对照,影片里的这些重复隐含着在各种“变数”面前益发凸显的“定力”——亦是藏民信仰或生存信条的“定理”。电影设计的“变数”体现在一路之上的气候多变、孕妇产子、拖拉机被撞、跋山涉水、老人亡故等情节,但诸般考验又都在众人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动作中变成“执着”“笃定”“坚不可摧”“毫不动摇”的信仰的力证。

对西藏的信仰崇拜,似乎已经形成某种概念化的.印象或思维定式。虽然其中不乏真诚的情感,但单纯地展示信仰的虔诚,却也难免流露出一种他者视角下的“游客心理”。事实上,信仰与生存之间的关系,在许多优秀的影片里被阐释为“救赎”;但吊诡的是,恰恰在有关西藏题材的国产片中鲜有触及(去年的《塔洛》在这方面不知是否有所突破)。信仰在这里被悬置。信仰成为一种无须讨论、无须思考,更无须怀疑的生命记忆而非选择,如同《冈仁波齐》中那个还没学说话就先听到念经、还没学会走路就先参与了磕长头的旅程的新生儿一般。

然而,这样一种不问来由、不问结果、单纯而炽热的信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影片中以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存在不断放大、彰显、渲染、刷新其意义。此意义不是指向对于这一种或那一种、“愚或是智”的信仰的反思或怀疑,而是对信仰本身的尊重与敬畏。以此,或许影片具有超越他者视角,而赋予普遍关怀的新的可能性。

现代人信仰缺失是普遍问题。寻求信仰,貌似成为治愈现代社会滋生的各种精神疾患(还并非身体病痛),如空虚、迷惘、厌世等的治世良方。然而,过度标榜功利目的的信仰却往往徒有虚表,显得可疑,更其败坏了信仰的神圣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兼具神圣性和日常性的属性。何谓“信仰”?影片用作片名的“冈仁波齐”或许透露出某种玄思与启迪:信仰,就是像“冈仁波齐”一样的一个“目的地”;怀抱着对这个我们信其为“神圣”的目的地的执着信念,一路前行,就是信仰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意义。

《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3

路在脚下,即刻前往我们内心的“圣地”

信仰的极致,是一种心无旁骛的心灵极简。虔诚的体现,不会有太多花哨的繁复。往往感人至深的,是纯朴而持久的坚持。亦如我们会被匍匐前行风餐露宿,风雨无阻的朝圣人群所感动一般。

三步一叩首的前行,身与心的合一,路在脚下。如此的坚持,如此的锲而不舍,如此无所畏惧……

然而,他们的内心却少有狂妄的期许和不安于世俗的过分追逐。路在远方,路亦在脚下。无论我们前行的'目地的在哪里,也无论前方的路途有多么的遥不可及。信仰的坚定,会让我们忘却太多的设计与筹划。只是,路在脚下,如此便去前行。

不开始,便永远无法到达。开始,即忘记路途遥远,只是用简单的身心合一,去缩减与目的地的差距。风尘仆仆之中,我们或许窥见了生命的意义所在,不为此生,却为来世。

真正的庄严,不在于过度的粉饰。在朝圣者的面庞前,或许更多是满身泥泞或蓬头垢面。但是那一双双坚毅而炯炯有神的眸子中,让人莫名的感动和心生敬畏。

信仰的力量,最大化会体现在无私无我之中。虔诚之心与我们最大的触动,也是那不为你我,却为众生的离苦得乐而不辞劳苦的前行之躯。

很多时候,我们向往一种宁静,向往一种纯粹,向往一种莫名的感动。往往寻找之时,却无最好与最真的契合。然而,当五体投地,叩首前行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莫名的感动,不由的叩启我们内心中,封藏已久的触动与共鸣。这就是内心纯善的契合。

每一步,每一叩首,每一句诵经,只为众生的祈愿与安康。所以,我们被震撼,这是一份人人心中本该有的最本真的愿望。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却被过度的心与心外的装饰所迷惑,乱了自我,也乱了内心。

每个生命的起初,都有最纯粹与极致的信仰与虔诚底蕴。那份极简的纯粹,就是褪去自我厚重束缚之后的无私无我。所以,在眼观纯朴信仰与不褪色虔诚的情景时,我们的感动也是最纯粹的纯善复苏,那是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内心撞击。

其实,修行路上,没有太多的信誓旦旦。如果总是口号大于行动,那么,路,永远在远方。但是,回想那三步一叩首,只为众生的祈愿与祝福而前行时,纯朴的形象却波及着我们寻觅已久,却又似曾相识的内心共鸣。

当我们把信仰落实于当下时,人人心中的至真虔诚,都会自然而然的让我们的身与心合一。那一份感动与纯粹属于我们每一个大家,只要让路在脚下,立即前行,最终的殊胜,是人人心中有圣地。然而,那却是不为你我,是为众生的无私与大爱!

让路在脚下,即刻前行,只为众生的苦与乐……

《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4

影片从藏民的生活起笔,炊具的响动、长者诵经以及羔羊降生。这片高原上的生灵从降生开始就热气腾腾,与寒冷抗争。尼玛扎堆决定完成父亲的遗愿带着叔叔去朝圣,于是待产的孕妇、酗酒的屠夫、渴望远方的少年和一个懵懂的女童陆续组成这支队伍,带着各自的罪孽和希望出发。

电影第一个震撼我的节点,是一行人在出发时开始叩拜,没有任何的对话和预示,朝圣路自此开始。这一路没有任何配乐,故事和时间的推进靠简单的对白,路碑和沿途的意外。镜头记录着十一个藏民本真的状态,蓬头垢面而神情笃定。这一路他们在公路的一侧叩首匍行,两块木板的敲击是唯一的响动,听得人内心空旷而孤独;公路的另一侧不时有车辆带着噪音呼啸而过。沿途有雪原,有冰河,有漫山的花朵;也有西医,加油站,广告牌,女童甚至用一部山寨苹果打了电话。这可能就是藏地真实的状态:现代的,工业的世界在慢慢进入一个闭塞落后又纯粹的世界,而这里的人们,在努力地接受,努力地保留。

这样的一行人中最吸引我的,是那个女童,这样懵懂的年纪里,经历如此重大的一件事。其他人带着各自认为的罪孽,带着自己和家族的愿望上路,目光坚韧而笃定;可她没有,她甚至还不能理解信仰,也没有更宏大的缘由。或许只是好奇,或许是耳濡目染,她在这支队伍中。所以我看到她最纯粹她磕头,是因为母亲告诉她磕头好,磕头有福报。当一行人被流水阻隔,众人脱去棉衣磕长头淌水前进的时候,巨大的水花和众人虔诚的神情之间,她在笑,孩童玩水的笑。这样纯粹的记录与不加升华的表达让人震撼。

这一路,遇见其他带着故事的朝圣者、遇见劳作着的藏民、遇见车祸、遇见滑坡;这一群人就用身体去丈量一条路,从拼尽全力的存活匍匐着走向无量幸福;这一路上看见人世的辛苦与满足,看见人世的更替轮回。一个男婴在朝圣路上降生,苍白的,满身血污的,哭嚎着挣扎着降生;一个老人在朝圣路的末沿离世,安静的。这一路的经历逐渐堆叠,于单调寂寥中孕育着人生的坦荡与勇敢。

影片在一行人到达神山冈仁波齐时戛然而止,影片的主题,一行人的终点只短短的平常的出现了几分钟。剪辑是再创造的过程,信仰,人的精神是没有终点的旅程,我们活着,我们就在朝圣的路上。这是我在片尾得到的感受。神山冈仁波齐也是至今无人登顶的信仰之地。

《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5

近日,一部名为《冈仁波齐》的电影热映,讲的是西藏腹地古村普拉村的11名藏族村民乘坐一台东方红拖拉机,翻山越岭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的故事。

影片中频频出现的这台东方红拖拉机,引发观影者的关注。昨日,《洛阳晚报》记者采访了一拖集团,了解到东方红拖拉机与西藏以及这部电影的故事。

每个有赴藏经历的人,也许都会引发共鸣

这部电影于6月20日在全国公映,影片中的11名主要演员,有即将临盆的孕妇、家徒四壁的屠夫、独臂的少年、遭逢变故的夫妇和他们9岁的小女儿……他们中没有一个明星,全部由普通藏民出演,连角色名字都是演员自己的真名。就是这11名普通的藏民,为去神山冈仁波齐朝圣,历时一年,磕长头匍匐前进。

2010年,本报记者曾赴西藏昌都采访在那里支教的洛阳师范学院的一群毕业生,当时进藏走的也是和这群朝圣者一样的路线,在这条充满危险与美丽的318国道上,左贡、邦达、然乌湖……电影中出现的这些地方,记者也曾到过。而川藏线上曲折的“之”字形路线,路上从天而落的飞石,更是在藏区的道路上频频出现。

高原上的“东方红”,春耕中的风景线

电影中,11个人在前面磕长头匍匐前进,他们后面是一台载满食品、缓缓行驶的大红色拖拉机,拖拉机上鲜红的“东方红”与“中国一拖”字样屡屡出现。

电影中还有一个情节,朝圣者们在路上接受了一位老者帮助,他们又驾驶着自己的拖拉机来帮助那位老者春耕。

记者从一拖集团了解到,其实每年藏民的春耕仪式,都在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中拉开序幕,而电影中田野里的那些拖拉机几乎全是“东方红”。

为西藏赠送“东方红”,播下浓浓援藏情

电影中出现东方红拖拉机,其实并不偶然。

早在2013年,国机集团、一拖集团向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吞巴乡、堆龙德庆县德庆乡赠送了31台东方红拖拉机,以提升当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6年,又有217台东方红拖拉机开进尼木县。

今年6月5日,在西藏日喀则市2017年农机补贴交机仪式上,25台东方红大中轮拖送到藏民手中。当时,身着盛装的藏民扎西平措拿到“东方红”的钥匙时,他点燃早已准备好的藏香,口念经文,围绕拖拉机转了一圈,然后把香放在拖拉机下方中央位置,从随身的布袋里捧出一把糌粑,撒向空中。接着,他又从怀中掏出一条洁白的哈达,屈膝弯腰,恭敬地献给东方红拖拉机……

“电影上映后,有人问我们这是不是植入广告,事实上事先我们并不知道,也没掏过一分钱。”一拖集团宣传科一位工作人员说,经统计,目前东方红拖拉机在西藏的保有量已超过5万台,也许这是电影中会出现东方红拖拉机的重要原因。


《冈仁波齐》影片观后感学生范文相关文章: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大学生范例五篇

冈仁波齐纪录片观后感范文五篇

冈仁波齐观后感1200字范文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1000字

冈仁波齐电影观后感影评1200字

被光抓走的人观后感大学生范文五篇

最新电影《触不可及》观后感800字范文

87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