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
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五篇
俗话说的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是不可或缺的,那种可以无拘无束,坦诚相待、相伴一生的朋友更是重要。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有关于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五篇,供大家参考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1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 《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2
也许是人到中年的缘故吧,最近一来我总是问自己:“人为什么要活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这是二十岁左右的人最爱问的问题,《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到了四十岁,人大多已经很“入世”了,不屑或不敢再问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一些意想不到的时刻,它还会悄然从心底冒出,让我黯然神伤。这千古之问,有谁能说得清楚呢?就是那些大哲学家,他们的回答也常常十分高妙却并不解决我们平凡人的问题。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通过他的学生,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书《相约星期二》封面的话,当时买这本书时,并不是因为写着余秋雨的推荐做序,而是这句话深深地吸引了我,人到中年,更渴望珍惜人生。
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米奇把他对人生的话题拉了个目录,每周二飞到老莫里身边,听他讲述,其实不能叫讲述,叫两个友人之间谈心更为恰当,直到老莫里离开。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是一堂关于爱的教育课,爱自己、爱家人、爱朋友、爱自然、爱身边的一切,老莫里渐渐影响着米奇,影响着周边的人,我想还有读了这本书的人。
这位叫做莫里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七十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他和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已经成为专栏作家、记者的米奇相约,每个星期二见一次面,一起讨论“生活的意义”,包括“死亡”、“恐惧”、“衰老”、“欲望”、“婚姻”、“家庭”、“社会”、“原谅”、“有意义的人生”这些重要的课题。从第一次相约到最后一次见面,这样的讨论持续了14个星期。米奇眼看着他的老师一次比一次衰弱,直到葬礼来临,读后感《《相约星期二》读后感》。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这个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唯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这些极为朴实的话,使我忽然明白了,人生的谜底其实可能很简单。
但莫里老人并不简单。就在病魔和死神拼命撕扯着他的时候,他还能谈笑风生。谈到死后火化,他对家人说:“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谈到墓地,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就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到时候,你说,我听。”莫里以自己最后的存在,论证了人性的美好。一个普通的美国老头,一些普通的话语和生活细节,但是读完却让你怅然良久,这就是《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3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
相约星期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感人。
读完的时候觉得这是一本关于人生哲学的书,可是大纲却把它归结为管理类。当然这肯定是有理由的。或许编者是希望读者不仅仅感叹里面博大的人生哲学,更希望它能带来一些改变,就像莫里对米奇的影响一样。莫里告诉我们该如何管理自己的人生,管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莫里在里面是一个言传身教的老人,他的话像一湖清水流淌过心我里,让人体会到了他的那份难得的醒豁和超脱。
其实我们生活中总遇到一些困惑。有时我们也会这样问自己,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为什么总感觉生活无聊空虚,为什么周围的人都不懂我...
有时我们分不清楚自己需要的和想要的东西之间的区别,我们不知道这是别人想要我做的还是自己喜欢做的事。
因为生活中有太多的诱惑,金钱、名利、地位等等,它在我们的心里蒙上了一层烟雾。我们过多地追求物质需要,可它们并不能使我们满足。我们忽视了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的关系,我们忽视了周围的世界。所以看不清心底最需要的东西。也就是爱。莫里说爱是唯一理性的行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莫里在谈论完美的一天时说出了他心中完美一天的样子,他说,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虽然这样的一天很普通,但很丰富。有家庭的幸福,朋友的陪伴,做自己喜欢的事,享受自然界的美妙。看似简单,实则幸福。这才是我们需要的生活。
只是这份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得到,就像莫里说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可是往往在我们认清的时候,我们或许剩下的只有了遗憾。
在莫里生病期间,不停有人来探访他,同事、朋友、甚至是以前的学生。从这里就能看出他的个人魅力。连他的学生,本书的作者米奇也说,但我还是对他有那么多的朋友而感到惊讶,甚至还有些忌妒。我回想起大学时那些围着我转的“哥们”,他们如今在哪里呢?所以莫里有那么多这样的朋友引来米奇的嫉妒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是何魅力引来他有这么多朋友的不离不弃?米
奇说,他一看见我就会用含混、尖细的声音招呼我。可这仅仅是个开头。当莫里和你在一起时,他会全身心地陪伴你。他注视着你的眼睛,倾听你的说话,那专心致志的神态就仿佛你是世界上唯一的人。要是人们每天的第一次见面都能像遇见莫里那样——而不是来自女招待,司机或老板的漫不经心的咕哝声,那生活一定会美好得多。还有你和他谈论不幸的事情时,他的眼睛会变得湿润;你和他开一个哪怕是蹩脚的玩笑时,他的眼睛会笑成一条缝。他随时向你但露他的感情,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缺少的品质。 我想他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他能触及到你的内心,看到你需要的东西,然后播撒爱。我想谁会拒绝与这样的人做朋友呢?
莫里说,人与人的关系是没有固定公式的。它需要双方用爱心去促成,给予双方以空间,了解彼此的愿望和需求,了解彼此能做些什么以及各自不同的生活。这句虽然是用在婚姻双方的身上,但是用在朋友之间也未尝不可。
这本书实在有太多的精彩之处值得深究。
我相信莫里会像那首诗——
“我亲爱的表哥„„
你那颗永不显老的心
随着时光的流逝,将变成一棵
稚嫩的红杉„„”
所说的在每一个读者心中变成一颗红杉,陪伴我们整个人生。
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4
爱和人生的意义
当文艺作品在探索人生意义的时候,“爱”总是那个最终的标准答案,在得出这个答案之前,往往会先排除掉权力、金钱、声望这些永远的配角,所以当说“人生意义是爱”的同时,往往带着排斥世俗成功的意味。这种看似让人印象深刻的说法,无视我们对世俗成功的深切渴望,在探索人生意义的过程中提供了一种懒惰的自限。
如果我们采用一个更加包容的,广义概念的“爱”——代表着我们个体所有的社会关系——把“爱”作为人生意义又似乎是理所应当的。卡尔·马克思说,从本质上讲,我们都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只有在一个(特定类型的)社会中才能获得自己身份和自我认同,离开了特定社会的语境,说一个人“成功”是什么意思呢?说一个人“幸福美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呢?换句话说,人生意义的备选项,都是以他人的存在和我们与他人的共处为前提的,在这里,人生意义被概括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广义的“爱”。
再次换一个角度:人的一切行为都基于自己的欲望,创造是欲望,奉献利他是欲望,亲密关系更是欲望,将人生意义等同于如何充分地、高质量地满足自己的欲望,也未尝不可。
人生意义的备选答案众多,这些答案在争论中不断扩大外延自己的含义,以至于最终这些答案的内容高度重合,很难找到完全不同的两种人生意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给我们一个非常乐观的启示:人生的意义不可能被限制在某一个狭小的概念中,换句话说,我们总能在某种意义上达到自我实现。
接受与超脱
接受才能超脱——无论你把这句源于佛教的思想作为人生哲学、心理学技巧还是冥想时的自我暗示,都很有效。同时,对自身的接纳往往需要克服很多已有的观念,这些观点在你小时候,通过父母的教诲、自己的观察和影视作品灌输入脑,成为人生观的一部分。读后感·大部分时候,这些观念能让你更好的适应社会,应对生活,所以你往往对这些观念不加审视,哪怕有些时候它们自相矛盾,或者形成偏见和浅薄。《相约星期二》中提到:“接受别人替自己擦屁股并不羞耻,其实生来就没有理由要为这些事情感到羞耻”。在克服羞耻感而达到自我接纳的过程中,身患绝症的莫里无疑会得到周围人最大的宽容,但他依然需要勇气去克服,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在自我接纳中,必然需要承受周围人也许隐形但持久的精神压力,非坚定者不能达成。
独立于文化的勇气
主流社会中,女性被要求衣服妆容精致,男人被要求有男子气概。当然一个人完全可以因为喜欢妆容精致和男子气概带来的回报而去实施,但更多时候,其他人会试图将某些观点作为每个人应该遵守规则灌输给你,可以是知乎上对不懂服装搭配的嘲弄讽刺,也可以是朋友圈关于中产的20个标志,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自己选择观念和文化的权利了。通过思考与取舍,最终的选择会是你的选择,而不是在主流观念背后追得口吐白沫。
亲密关系和婚姻
这本书的主角,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懂得坦然表露感情的重要性,也是这么实践的。我们习惯在社交中隐藏感情以避免受伤,过于坦然的表露感情也许会使初次接触的人会吃惊尴尬,随着深入接触,人还是会喜欢真诚坦荡的人,从来没有例外。
爱情中的坦诚尤为重要,例如:看到另一半和异性交谈甚欢会不高兴,一般人会攻击对方轻佻花心、不说明原因冷战、为其他小事发火,无论哪种,都会带来误解争吵伤害。而坦诚的做法是,不拖延不遮掩地表达感受“我爱你并想独享你,你和别人的热切交谈让我嫉妒又没有安全感,害怕失去你,多希望你与之热切讨论的人是我啊”——对大部分人来说,这种坦诚是要尽力避免的,因为袒露情绪意味着脆弱,社交经验告诉我们,要避免脆弱,时时自卫。然而很不幸,研究表明,坦诚的表达情绪是维持几十年幸福亲密关系绕不过的解。所以希望你能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不惧付出,看淡伤害,保持坦诚表达情绪的初心,也要珍惜肯对你展示脆弱性的人,同时远离那些自我封闭的懦夫,无论因为不肯冒险还是根本意识不到,懦夫们亲密关系的前景都没有希望。作者:燃荆
相约星期二观后感作文5
“父亲走过我们面前,
唱着树上长出的新叶
孩子们相信那到来的春
也会和着父亲起舞翩翩……”
这是E.E卡明斯的一首诗,在葬礼上由莫里的儿子诵读,听着那仿佛来自天堂的声音,我结束了阅读,安静地合上了书本。下午最温暖的阳光斜斜地从窗外探进来,碎了一书面的金黄。夕阳的余晖是刚结束的莫里,依旧有着灿烂光芒。
莫里这个可爱的小老头,带来了多少感动,又带走了多少人脆弱的情感。我能想象着作者米奇最喜欢的教授,他个子矮小,走路起来弱不禁风;穿上长袍的他看上去像是《圣经》里的先知,又像是圣诞夜里的精灵;它有一双炯炯有神的蓝眼睛,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它喜欢跳舞,摇滚乐,爵士乐,布鲁斯。
可是,他是个坚强的老头。一个让人尊敬到心痛又喜欢到心痛的人。年逾七旬的他在1994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在此后的一年内他天天被病魔无情地折磨着。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他得知自己患病后,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要讲述他最后的生活,他要将他的最后光阴与最后幸福送给全人类,作为最后的礼物。以此告别他最可爱的生活。他找回了自己早前的得意门生米奇.阿尔博姆,在每个星期的星期二,为他上一堂课,课程的内容关于人生,关于死亡,关于一切人们躲避的真实。
一个罹患了绝症,来日无多的老人
一个搁浅了梦想,渐染世俗的学生
十四堂人生课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那轮椅,那笑容,那台录音机,我听见他在说:“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 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特别令我感动的是,莫里老人虽然参透了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恭恭敬敬地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备课。体验什么呢?体验死亡的来临。他知道这是人生课程中躲避不开的重要一环,但在以前却无法预先备课。就在临终前的几天,他告诉学生,做了一个梦,在过一座桥,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我感觉到我已经能够去了,你能理解吗?”
莫里说“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样令人悲哀。”
也许,不幸的活着会比死亡更加悲哀。
世上总有这样的一部分人,他们总是营营役役忙忙碌碌,却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们试着努力关注一大堆世俗标准下的重大问题,却又不时受着能言善辩者的鼓动诱惑,轻易放弃初衷和坚持,终于也没有了自己的判断。他们迷茫,他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在哪里,常常忽略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当岁月流逝,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什么,开始珍爱身边的一切,开始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没有做,有着千千万万个所谓的“来不及”。但到了那刻,也许他们已经到了莫里的那个时候了。于是他们便忏悔、哭泣......
所以,对于年轻的我们来说,不管以前的生活是怎样,从此刻开始我们都应该用莫里教授的那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去珍惜生命,珍爱生活与他人,让自己过得充实有意义,不要等到生命的终点再回头感叹,那时哪怕你表现得再乐观、再豁达,结局都不会再完美。
莫里,这个开朗乐观的老人,这个灵魂的精神导师还告诉我们:
“——与生活讲和。”
“爱会赢。爱永远是胜者。”
“只有你觉得它可怕时它才可怕”
“有时候你不能只相信你所看见的,你还得相信你所感觉的,如果你想让别人信任你,你首先应该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后倒去。”
......
他让我们学到的东西太多太多。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