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鼓手英文电影观后感
爆裂鼓手英文电影观后感范文
主角安德鲁·内曼曾无数次聆听偶像巴迪·里奇的《鸟乐园》,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一流鼓手。他的渴望正是这部电影的精神源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爆裂鼓手电影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关于爆裂鼓手英文电影观后感1
想要做好一件事,你是该爱它,还是恨它?
我们从很小的时候就被灌注着这样的鸡汤: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对某种事物拥有着疯狂的热爱,却因为自身的天赋制约而被所有人所轻视,然而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这个小伙子一直都没有放弃这份热爱,最后凭借着勤奋和对这件事物的执着取得了成功。这个经久不衰的梗直到现在也依然很有市场。
然而现实往往比肥皂剧复杂得多。不是每一个想当火影的吊车尾体内都封印着一只妖狐;不是所有扬言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名字中都有一个“D”;不是每一个想打篮球的人都长着一双能轻松抓住篮球的大手和拥有能用脸砸到篮板的弹跳;也不是每一个立志成为查理帕克的人都被一钵砸成了流芳百世的“大鸟”。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梦想时,真实的心理轨迹应该是这样的:
你喜欢上一件事。也许在你看着周杰伦在舞台上弹着钢琴低吟浅唱,你觉得搞音乐好酷哦;也许在你看着科比命中一次次跳投,詹姆斯一次次毁灭般的暴扣,你觉得打篮球好酷哦;也许在你看着黄晓明Angelababy穿着华丽的礼服挽着手走在星光熠熠的红毯上,你觉得当明星好酷哦。于是你也许喜欢上了唱歌,也许喜欢上了篮球,也许喜欢上了表演。
开始时的你是幸福的。你的声音不错,朋友们都夸你唱歌好听,你好像比同龄人更懂音乐了;你在球场上用潇洒的急停跳投让对面防守你的人对你竖起大拇指,你好像比同龄人更会打球了;你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在几百人面前solo一段舞蹈,你好像比同龄人更能表演了。此时的你,热爱啊,觉得自己这一辈子简直就是为之而生啊,你的生命里缺不得阳光空气水,缺不得它了。
后来你系统学习了声乐,每天domi so mi do地不停地重复着枯燥的发声练习,日复一日;你进入体校,你的生活只剩下运球,投篮,对抗,跑战术,日复一日;你考入表演系,练台词练形体练表演,日复一日。此时你会觉得,这一切还是我当初热爱它的模样吗?我只想在麦克风前来一个从降B到升C的大转音,我只想在球场上胯下背后连续变向干拔射进一个三分,我只想在荧屏中让荧屏外的观众和我一起喜怒哀乐,有这么难吗?我做的一切对我追求的东西来说,有意义吗?
你忽然发现你高音唱不上去了,投篮失去手感了,演戏找不到状态了。于是你开始恨。你恨唱歌,为什么你天生没有一副张雨生的嗓子;你恨篮球,为什么你没有一双卡特的跟腱;你恨表演,摩根弗里曼为什么不是你的亲叔叔。然而你意识到,抱怨这一切都没有任何意义。自己选择的道路,跪着也要走完。可你还记得当初热爱着的那个自己吗?不。你恨它,你更多的是带着情绪去练习,你觉得,不就是他妈唱歌吗?不就是他妈打球吗?不就是他妈演戏吗?老子他妈的又不是残废,就不信做不好了!
于是你开始疯狂的练习,近乎自虐般的将所有的生命力全部灌注到这件事上。你不再愿意和它做朋友,而是将它当做你最痛恨的敌人,你想把它按在地上一顿爆揍,想让它对你俯首帖耳言听计从,你想征服它。
可是你发现事情渐渐已不受你的控制,你失去了耐心,平常心,你发现这条道路布满了荆棘与陷阱,越来越难走,最后,你放弃了。你折断了抽屉里的CD,踢飞了躺在一边的篮球,撕掉房间里明星的海报,你说:去他妈的,老子不做了。你的生活渐渐回到了正轨,你拥有了更多的时间陪家人,交朋友,谈恋爱,你似乎觉得这样也不错。可是每当你去看一次校园乐队的演出,每当你经过篮球场听到篮球拍在地上犹如心跳般的声音,每当你听到练功房里传来优美的声音打着八拍……你的心跳总会加快。你会回去吗?还是只笑一笑然后安静走开?
人们追求一种食物的过程大抵便是这样吧,由爱生痴,由痴生嗔,由嗔生恨,由恨生念。痴恨嗔念,如五味杂陈,都是人们心境的必经阶段,没有人能够一直凭着满腔热血便能走向成功的康庄大道,想要享受顶峰的无限风光,就要承受山腰上的艰难险阻,所以,成功并不是甜的,是酸甜苦辣,百感交集。能够接受这一切的,才是生活真正的强者。欲带王冠,必承其重。
此刻我还想说一些题外话。在电影的最后一段,师徒在无限的试图摧毁对方的博弈中,主角却无意中找到了他此前一直追求着的境界。此时的我宁愿将电影的结局理解为弗莱彻真的将安德鲁敲打成他想要的完美的样子,即使这不是他本来的目的;我也宁愿相信安德鲁在最后领悟到了鼓手的新的境界,我宁愿相信电影最后两人的相视而笑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网上很多人所理解成的“阴谋论”。有人说弗莱彻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教育观而摧残学生,他只是想证明自己如此的教育方式最终会创造出完美的雕刻作品。我承认他不是人们传统观念里的导师形象,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老师其实就是这样。老师们就像雕刻师,将每一块胚品精心雕铸成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样子。他们是无私的吗?我想不是的。他们的心理都有着一个完美的标准,塑造自己的学生其实是在创作自己的作品。只是大部分老师细心诱导,而弗莱彻选择了鞭挞。
我的老爸开了30多年的车,经常说自己没别的能耐,论开车,他不是针对谁……最近我也开始练车,老爸理所当然的当起了我的教练。教学的过程中,我可谓是收到了全方位的“身心折磨”。对于老爸的苛求,我总是想着反驳他,我想告诉他,不是你认为简单的事全世界70亿人都认为简单的,我甚至有时会觉得,你不就是会开车吗?你还有什么别的能耐?!然而现在想一想,我释然了。他只是想让我把车开得像他一样好,他希望我所有方面都超过他,包括开车。他只是希望他的唯一,成为我的其中之一而已。
关于爆裂鼓手英文电影观后感2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成长在单亲家庭的19岁少年安德鲁,一直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一位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出名的魔鬼导师弗莱彻相中,从此进入了正规乐队,开始和乐队的其他人合作,同时也开始为了完美付出代价。安德鲁十分刻骨勤奋,但这也使他和这个世界产生隔阂。弗莱彻理解他,但也正是弗莱彻那追求变态完美和喜怒无常的性格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也让安德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当最后安德鲁能登上纽约音乐厅演奏时,他才惊恐的发现,在演奏厅演奏的乐曲并不是弗莱彻让自己练习的乐曲,这一切都是弗莱彻为了报复他向校长举报而做出的,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
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自己也对打鼓产生了兴趣,电影里的每一首乐曲、每一个音符仿佛都充满的生命。电影的节奏感十分强,把爵士乐和剪辑融为一体,片子里的爵士乐,更是肾上腺素爆发的血汗结晶,也感染了每一位观众。电影也注重描述这一段神秘的师生关系,安德鲁过分沉迷于打鼓,使他逐渐失去了对音乐的初衷,变得一味的想得到导师的肯定。也有人称弗莱彻是几度黑暗的魔鬼导师,但我们也都知道,没有这位偏执疯狂的导师,安德鲁的打鼓技术不会飞快上涨,也相信每一位练过乐器、或者在艺术表演方面付出过汗水的人都能找到共鸣,深深领会到“严师出高徒”这一道理。
关于爆裂鼓手英文电影观后感3
高手永远只能是高手。人类历史上,天才总是如流星过夜,刹那即逝。相对于普通人而言,必须通过百倍于常人的努力才能成为一个领域中的高手。
电影开篇描写了主角安德鲁一人独自勤奋地在练歌房练习鼓手,被全美最好的音乐学院中的顶尖教授特伦斯·弗莱彻看中,选入其乐团。初进乐团,老师就看中了他的勤奋与天赋能够成为有高手的潜力,给他鼓励同时又给了他严厉的呵斥,甚至掉下眼泪,在他内心形成威慑,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安德鲁始终想要在鼓手方面完成任务得到老师的认可。而机遇往往在不经意间来临,老的鼓手在最重要的演唱会上丢掉了自己的演奏单,到底是安德鲁本人为之?还是另有其人?笔者认为是教授故意而为之,就是为了让安德鲁能够上演,因为通观整个电影安德鲁是个非常单纯简单的小孩儿,并无太多阴谋之象。为了进一步刺激安德鲁发挥潜力,教授又故意找到了安德鲁昔日的鼓手搭档,让他发挥他更大的潜力,敲击出大房车,紧张的压力下,安德鲁陷入了癫狂状态,完全疯狂,为了敲击出《大房车》,整个手掌完全破裂,通宵达旦!到达演出之日,因为意外车祸来临,他失败了,整个音乐会失败了。连带学校调查了教授,对学生实行冷暴力,导致学生产生自杀倾向,最后安德鲁放弃了音乐成为了正常人,学校对教授实行了开除。在偶然情形下,安德鲁再次遇见教授,教授此人最重名声,而安德鲁几乎毁了他此生最好的音乐之路,故意安排了一个陷井要毁了安德鲁此生音乐之路,于是在安德鲁完全没有准备的音乐会现场换掉了乐曲,但正是这样安德鲁敲下了最具有难度系数的乐曲。整个故事看似完美,实则凄凉,从最初安德鲁进入乐团开始,他为了取得乐团之中的地位能够以实力征服别人他放弃了他的友情与团队朋友之间的友谊,上天对他照顾有佳,有了爱他的女友,但为了敲击出大房车,他彻夜不眠放弃了他的女友!他放弃了爱情。之后乐团最后一次演出中,教授一直是他心中难以跨越的障碍,现实让他不得不放弃与教授的师生情谊,影片中当安德鲁走出音乐会,他的父亲过来安慰他,叫他回去不要搞音乐了,他对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byebye,当时不知是导演故意为之还是怎么回事,这句话没有字幕!这一幕表明了安德鲁放弃了自己与父亲的亲情,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安德鲁最后怎样?他应该自杀了!为何如此说?!因为影片中提到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年轻时通过音乐会进入了全美认可度最高的音乐主席团林肯……但不幸的是,前不久自杀了,现在安德鲁在音乐会上敲击出了鼓手中的神话,猜测他最后因为惊人的演艺让他走进了林肯…但为了艺术创作,他自杀了…影片以鼓手敲击声结尾,安德鲁的一生最后应该是完全沉浸于鼓乐中,不可自拔,他无意于友情,亲情,爱情,师生情谊,甚至牺牲了自我的生命于艺术之中!这个人不算天赋惊人,但凭借着内心对名的执着和坚韧的毅力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创作。但总归来讲他并没有突破前人的局限,只是达到了前人所有的高度,所以高手永远只能是高手。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固然重要,但往往百分之一的灵感决定了你是否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一代宗师!
关于爆裂鼓手英文电影观后感4
《爆裂鼓手》作为一部充斥了专业音乐因素的电影,它走的不是《爱乐之城》的文艺风,讲唯美的小情调,而是贯穿始终的暗黑与压抑,和励志。
之所以引起许多人关注并且肯定,是因为它特殊的风格和“搏命”一般的执着。安德鲁在追逐鼓手之梦的路上其实已经很努力了,躲在灯光昏暗的琴房里练习以追求更快的节奏,不断突破,总是汗流浃背地重复着击鼓的动作,这是很多普通人的经历,他们没有出色的天赋,却深深热爱着某件事物,执着得很;但是弗莱彻——这个在整部影片里不断散发压抑气息的恶魔老师,在他的眼中,天才,是绝处逢生,是受尽屈辱和苦痛后坚持自我。
当一个执着于梦想的平凡人遇到这个想法偏执性情古怪的老师,他们的矛盾在激化,安德鲁进入了乐团,却在得到主鼓手的位置后又失去,尝过在人群中耀眼而成功的滋味,便再也不肯放手。他为了赶上一场重要的乐团比赛,即使出了车祸仍捂着血淋淋的脑袋赶到音乐厅,鼓上沾满了血。
他对主鼓手的位置执着得几乎搏命,每次击鼓,留下的是大片大片的血,像是在用鲜血演奏这爆裂的鼓声,触目惊心。
执着成才的路上,总有人像他一样迷失了方向,疯狂地追求,反而弄不清值不值得,从前的努力仿佛昭告着这个梦想无论如何都不能放手,于是人们用尽各种方式,无论是压榨别人,还是压榨自己,都处于疯狂的状态。
执着的时候,不求大胆无畏地向前冲,先冷静理性地思考思考——你最初想要得到什么?得到以后,你付出的代价,还值得吗?
我们曾经或现在或未来在为执着的东西付出很多东西,无论当初是不是以成才为目的,我们都应在执着中善待自己,听从内心,明确方向,外界条件如何恶劣,我们总有办法避开或解决,但更需要的,是内心的强大。
成才路上,执着不是标杆,而是你强大的标志。
关于爆裂鼓手英文电影观后感5
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架子鼓音乐的爆发力,对于教育,也是让人深思的,如果靠打骂取得成功,结局就有可能暗含着悲剧,但电影中打骂也的确激发出了人的才能。成功的经历很重要,难道温柔真的不能让人成功?没有柔情只有爆发力的作品是否能流传久远?
电影是一个励志的故事,有一个成功的结局,但电影中也揭露了暴力教育的一个悲惨事件。一个著名音乐学院的老师是出了名的魔鬼老师,一个考入这所学院的勤奋学生被这个老师的乐队选中当鼓手。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处处打压学生,扔椅子扇耳光,这个学生在竞争中获得了首席鼓手,但他在比赛时,却迟到了。学生因急于赶到台上,出了车祸,但还可以跑到台上敲起了鼓,因老师的责备,他对老师大打出手,被音乐学院开除。而却有调查人员来找这个学生,让他把老师上课时的暴力状态讲出来,这个老师也离开了音乐学院。
这之前有一个学生,在这个魔鬼老师的指导下成功了,但后来却因为抑郁症而自杀。老师在上课时得到这个噩耗,伤心的哭了起来,他心爱的学生呀。
之后老师与学生在一个音乐节上遇到,老师邀请学生去参加他带的乐队,学生去了,却在台上遭到了羞辱,这个魔鬼老师还是继续在打压学生,学生也一怒而即兴创作出来一首非常成功的爆裂音乐。
电影的故事不算复杂,最精彩之处在于,老师与学生的演技,及最后那段爆发力超强的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影片当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爵士音乐,优美而有力量,滋滋的音调似想象中鹰翅划过长空会发出那样的声音一样,让人们的想象力无边无际。
最让我感到观赏价值的是老师与学生的扮演者,都是演技高超的人,老师的指挥动作是那么有力量,仿佛音乐世界在他的指挥下突然停止,忽又开始鲜活。
结尾也是很好的,在学生激情演奏过已有曲目之后,又即兴创作了一首架子鼓曲,师生四目相对露出笑脸,之后,在两声镗镗声中结束。我从一个音乐外行的角度仔细听了那首架子鼓曲,感觉学生是模仿了生活中的雨声,击打出激烈而优美的音乐。雨过天晴,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的内心也是如此,经历波澜,更要洗刷忧伤,人才能神采奕奕,生活在所发现的美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