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0篇
推荐文章
中国近代史,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前后大约110年。那么当你从《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籍里了解了中国的近代史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0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是我在书店发现的颇为重要的好书。
蒋廷黻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他的这本书写于1938年,在民国销量颇大。本书反映出作者受到过严格的现代西方历史学的训练,并且观点颇为新颖。作者最独特的观点是:假如林则徐没有被免职(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后由于不能摆平英国人,被道光免职),估计他会在广州和英国人干起来,肯定惨败,那样他的一世英名将被毁掉,而对清朝却是一件幸事,因为清朝惨败之后必然会提前开展洋务运动20年,我们也将比日本早发展20年,以后就不会有甲午惨败了。
这个观点很新颖,尤其是在林则徐早已被捧为民族英雄的情况下,更是颇吸引眼球。但我仔细想想,觉得经不起推敲。因为:(1)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不是没和英国打过仗,英国顺着长江快打到南京了,清朝终于受不了了,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如果英国在长江三角洲的胜利不能警醒清朝,难道在广州打败(如果不被撤职的)林则徐,就能警醒清朝吗?(2)即使洋务运动提前20年,如果不能从制度上做根本的改变,真的能战胜日本吗?
所以作者书生气颇重。
该书毕竟写于1938年,民国时期的历史,对作者来说是“现代史”,所以对孙中山、蒋介石歌颂颇多。这也是我不赞成的。现在我看中国近代史,逐渐形成了以下(可能比较独特的)观点:
1、落后国家要发展,尤其是东方落后国家,一定要经过一段集权、独裁时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经过这段时间,国家和地区就不可能发展。好好看看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乃至新加坡的发展,无不如此。
题的关键是:(1)很多人认为一步跳入美国或英国式的民主,才是对的。(2)经过独裁或集权之后,一定要过度到民主社会,而不能停滞不前。两者缺一不可。
东方国家,不走(1)而直接进入(2),成为世界先进国家的,至今没有先例。所以必须走第(1)步,绝不能因为(2)而否定(1)!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必须及时过度到(2),否则仍然会落后,会挨打!
2、在近代史上,李鸿章、孙中山的地位过高了。
实际上,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已经几经反复。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的名声就臭了,一直臭到民国。然后梁启超等人为他翻案,说无论是谁,当时都不得不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和李鸿章没有太大关系。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也为李鸿章说好话。到了1949年之后,大陆再次把李鸿章丑化,但1990年之后又逐渐为他翻案。总之,现在李鸿章基本上是个正面角色。
但我认为,李鸿章还是被大大高估了。孙中山也一样,国共两党对他的评价始终很高,都有历史原因。但真正细观历史,我认为他被严重高估了。算了不展开了,重要人物总是充满争议。
3、有些人的地位过低,比如左宗棠。
左宗棠收复新疆,从清朝到民国,再到现在,我们都认为左宗棠是民族英雄。我越看近代史,越觉得左宗棠的见识极高,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中国人。但是,我国对他的宣传还是远远不够,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收复新疆时还有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民族英雄刘锦棠(有兴趣的可以看我的《刘锦棠收新疆》系列)。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左宗棠在我国(包括大陆和台湾)的地位这么低,他的知名度远低于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甚至邓世昌,也低于曾国藩和李鸿章。
蒋廷黻对左宗棠的评价同样不高。他认为:假如不是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当时清朝肯定有更多的力量建设海军,琉球就不会归于日本了。而琉球归属中国之后,在朝鲜的影响力也将更大。作者显然认为琉球比新疆,东面比西面重要。
对此观点,我同样不表赞成。难道左宗棠不收回新疆,李鸿章就一定能收回琉球,清朝一定能战胜日本吗?几乎不可能的。李鸿章一贯忍辱求和,不可能为了琉球和日本开战。而新疆的重要性,作者显然没有认识到。
4、近代史严重低估了一些媒体思想家(“公知”)的历史贡献。
具体地说,梁启超和胡适,他们不仅是文人,是公共知识分子,是思想家,而且极大地左右了历史进程。我们似乎只是在戊戌变法时才会谈到梁启超,并认为胡适只是民国时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这都大大低估了两人的历史作用。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2
精美的史书是轻盈的蝴蝶飞跃光阴的记载,轻叩我们的心扉;它流传着中国几千年的文明,记载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承载着中国日新月异的王朝更替,镌刻着中国中国近代以来的屈辱与胜利,铭记着中国现代辉煌建设成就……
打开《中国近代史》,它是一部记载着我国由危亡走向复兴。
在鸦片严重损害人们健康,犹如一条毒蛇吞噬着,这时林则徐深明大义地上述朝廷请求严禁鸦片,从而进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面对外国资本主义的血腥掠夺、本国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洪秀全领导太平军奋起放抗。由于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面对日本军队的突然袭击,挑起战端。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不畏生死,迎战敌舰,与日本军队同归于尽。面对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张学良,杨虎威发动西安事变,用“兵谏”的形式使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林则徐、洪秀全、邓世昌、张学良、杨虎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将自己的生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他们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敌面前,他们不畏困难,顽强拼搏。他们不顾个人生死,处处为过为民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身心之间。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冲破重重阻挠建立太平军,但是社会矛盾十分激化,面对如此境地,洪秀全不畏艰险,领导太平军同清政府、外国侵略者反抗。他们用行动进行反抗,用精神同他们斗争。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国家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洪秀全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敬佩不已的人。
在抗日就往运动的推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体救过,对蒋介石实行了“兵谏”,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们不惧后果,一腔的热血随着抗日起伏。他们不希望国家再深陷于战火之中,用行动去证明。他们一刻不停地杀敌报国,心系国家安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们是出来解国家之危,用生命去维护民族生死。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面对风云突变的局面,变幻莫测的战场,他们毅然去之。面对随时有生命的危险,他们仍知生死可以决定时,但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为国家流血牺牲。在战场上,他们积蓄能量在巡检释放和爆发了鲜红的光亮。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枪支弹药。那些鲜活的身影在那火光四射的背影下退场了。他们有着时刻准备为国家牺牲的决心,时刻准备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他们的身影尽管消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品德,他们的精神永不泯灭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之上。
他们识大体顾大局,愿为国家牺牲。他们是这样的勇敢,是维护国家脊梁的战士。他们热爱祖国,保护祖国,他们之所以被世人称颂,就在于他们的爱国精神是留在人们心中的丰碑。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更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不面强敌时不畏困难的决心,学习他们为国奉献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3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之前看过两遍,分别是一年前和一个月前。在那两次中我看得很快,读来整体觉得此书通俗易懂,清新感人,而重点则是在对史实的了解上,对作者也不是十分熟悉的。读了之后觉得无论是字面的还是头脑中,自己并没努力留下什么痕迹,所以就有了这第三次的阅读。
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之前从导师那得知这是一本好书,后来发现在近代史研究中它的确算是一本传世性的经典著作,尽管蒋是以“初步报告”写出的书。下面将笔者总结该著值得称道的几点记录下,暂且作为粗浅的读后感受就教于大家。
1.近代历史写作的主旨。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这是蒋廷黻先生在总论末尾的一段话。我很欣赏的原因是他强调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这是一个做到容易做好很难的要求。从书中蒋对外国列强、中国顽固派、剿夷派、抚夷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由客观和深刻带来的感动,具体可见下文的展开。
2.新异的人物评价
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诸如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而蒋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我们一直将他们作为这次海战中的英勇烈士来看待。蒋用大量的篇幅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当时的"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看来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3.理性叙说历史的方式
该书作为一历史研究著作在历史叙述上,充分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而他的具体叙说历史的方式做法也值得称道。比如在叙述鸦片战争之后,蒋提出一个分析性很强的问题: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是蒋那时甚至我们现在的人眼中极渴望发生的状态。所以蒋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就分析出一点一点的原因来,非常具有说服力。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在书中很多可以看见,对很复杂的事情娓娓道来。此外,蒋先生分析事件和人物常能旁征博引,比如将曾国藩的军队建设与军阀割据相联系。因为曾国藩起头的中国私有武力是以后军阀割据的起源。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4
读完《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事件,它们如实地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如实地记载了革命和进步力量与反动势力的殊死较量;如实地记载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并取得最终胜利的辉煌历史。
1840年,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
这是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些条约给中国人带来了野蛮和屈辱。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勿忘过去,面向未来!用我们的勤勉与奋斗去开创一个全新的未来!
这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材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19年爆发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展开的反帝爱国运动。虽然它失败了,但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征服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这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甲午战争后又兴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可最终还是失败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不能救中国。此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
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勿忘过去,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使中国永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5
看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让我感触颇多。
这是一本以中国“鸦片战争”为起点到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末端的中国近代发展历史。清代末期的腐朽统治,“鸦片战争”让中国进入了“双半”社会。由于“小农”的阶级性并没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的“农民-运动”,最终都已失败告终。洋务派的本阶级利益,维新派的自身弱点与局限性根本不可能拯救中国。而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革命果实却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的旧民-主主义也随之结束。以“新文化运动”作为铺垫,“五四”运动成为了开启新民-主主义的一把金钥匙,让“双半”的社会看到了一丝光明,“反帝反封”成为了社会的主流,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撒了革命的种子。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与失败、十年内战,是由于国民党的贪婪与野心作祟、浪费国家人力、物力、财力而发生的不必要的战争。民族资产阶级的摇摆不定让我们看到了要以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来夺取国家的领土与主权的独立自主。“八七会议”纠正了“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到土地革命兴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动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开展“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星星之火,能够燎原》《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
存在》等著名论断,鼓舞了气势。由于博古、王明等人犯了“左倾”错误,采劝直面攻击”“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遵义会议”解决了在当时具有决定好处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并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开展了“万里红军长征”,挽救了党的实力。
接下来的毛泽东领导时期让我折服,抗日战争全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土地革命,无时无刻让我看到了他犀利的眼光、审时度势、先见性与战略性。他能够在危机关头作出决定性的正确决定,能够在让士气低落的战士看到胜利的曙光,能够顾及人民的利益,注重民生,他能够不顾个人安危、挺身情愿走进蒋介石的圈套里,他能够“熊掌与鱼兼得”、看清国民党本质、制定周密计划,他能够看清国际国内环境、看出世界发展主流、抓住机遇。建国后,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同时并举,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大跃进”“__十年”,毛泽东尽管有错误,但是“人无完人”,“熟能无过”年纪的上升也会使决定产生错误思想。每个人都有思想,作为领导更期望自己的国家能够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他是为国家而急、为国家经济发展而急、为社会进步而急、为深陷贫困的广大人民群众而急。他有被中国人民称颂的资格与权利!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6
怀着崇敬的心态拜读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读完之后颇有所得。
这部书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不好的东西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不好的东西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7
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曲催人泪下的歌曲……让我回味无穷,百看不厌。
蒋廷黼所著的《中国近代史》,贯穿了中国近代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至20世纪抗日战争爆发前的近一个世纪历史,讲述了整整一个旧民主革命阶段——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辛丑条约……作者用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翻开这本《中国近代史》,就仿佛掀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历史长卷。为何当时的中国多次被列强的铁甲钢炮给轰开了古老的大门?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守旧。中国人的守旧造成了他们思想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成了科技的落后,科技的落后造成了国防的落后,国防的落后就造成了国家不保的危险。很可惜,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时,李鸿章勇敢地站了出来。
李鸿章,何许人是也?世界排名第九的北洋水师的创始人与统帅,十九世纪世界三大伟人之一,晚清四大民臣……无数的荣耀集他一身,可谓是时势造英雄。或许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吧,李鸿章认清了只有向西洋学习才能自强的道理。
历史就是这样公正,也是这样的残酷,它不会给予弱小者任何悲悯,也不会给予强大者任何协助。当清王朝的统治者在宫殿里享着天伦之乐之时,西方的工厂里机器正在轰鸣。李鸿章向西方学习,建工厂,设学校,成立北洋海军。虽然他自强的方式很不错,但是他自强过后却也救不了国,因为他自强的不彻底,没有认清楚清王朝落后的根本原因,思想上不改变就算是他能力再强也是没有办法的。所以说,在那个时期,想要自强是有多么的困难。
历史早已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因为即便我们对历史有多么的不满,我们也无法将它改变。无论是什么年代,都是属于强者的。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如此这般,才能为祖国做出贡献。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8
暑期里,妈妈向我推荐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并让我认真阅读。妈妈说:“只有真正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才能理解并热爱这个民族。”看着妈妈认真的表情,我用力地点点头。
《中国近代史》由近代的史学大师蒋廷黻编写。这本书对我来说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它就像一帧帧黑白影像,在我眼前徐徐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十九世纪所经历的一段特殊的历史。在这段历史进程中,有些片段让我觉得屈辱,有些让我觉得失望,还有些让我觉得应该有所反思。
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没有邦交。长久以来的闭关锁国,让国人一直沉浸在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世界里。当西方国家进行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时,国人却在鸦片的烟雾里沉醉。当西方的大船满载着武器大炮轰开国门时,清政府却指望通过签署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来换得暂时的和平。赔款、割地、开放口岸……清政府自以为是的外交成功,就像一道道狰狞的刀疤,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脊背上,满目疮痍。
鸦片战争的失败,终于让国人懂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恭亲王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开始推行内外合作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他们新建学堂,创建水师,挑选学生赴美留学,发展工业和轻工业。虽然推动中国向现代化走了几步,然而西太后的专政加上原就腐败的大清王朝体制,前进之路仍困难重重。接着戊戌六君子推行变法运动,提倡从上至下的政治改革--废八股文和调整行政机构。而后,太后直接囚禁光绪帝,杀死谭嗣同、杨锐等人,迫使康有为和梁启超逃亡国外。短短的一百天,戊戌变法失败了。
清王朝灭亡后,中国又经历了袁世凯复辟,国民党政府上台执政,但是国民党的军阀割据却长达15年之久,然后是北伐和抗日战争。整本书的讲述到此戛然而止。可是,最终为什么国民党没有建立新中国,而由共产党建立呢?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思考中。在和妈妈的讨论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国民党是在特权阶级的支持下才得以建立;而共产党是革命军,他的基础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共产党正好做到了这一点。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共产党最终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读完整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今年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在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里茁壮成长。借用梁启超先生的一句话:“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肩负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祖国未来的历史需要我们来谱写,我们必将用尽全力,不负众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9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我看了好几遍了,我看的是徐先生的删减版的,虽然内容不是那么充足,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在这其中有助于我们建设一个大历史观,看到无论是合作还是冲突,平衡还是失衡的更全方位的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我们总是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将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得归结于经济因素或者其它。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这本书恰恰是在这一点上,给我们刻画了从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整体社会的社会意识和整体文化的状态。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贸易——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最大的观点就是社会与历史的交互式的前进。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与甲午战争导致政治体制的反思与改革;而巴黎和会则导致了整体思想的反思。这种递推的模式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本身的主体性的问题。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领袖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是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的提及,甚至是在繁体版本。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0
教师推荐的那么多本书,我最喜欢蒋廷黻老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正文资料其实很短。短小却精悍,把很多初中、高中略去不讲的东西,娓娓道来。结合教师的授课资料,再反复看这本书,觉得自我看待历史的角度,比以前开阔了许多,文化底蕴也似乎厚了那么些许。
网络上,总流传着很多有道理的话,其中有一句我觉得挺在理,大意是:如果一个人看了一本书,听了别人一番话,就觉得自我的价值观都变了,那他大抵是个井底之蛙。在历史这方面,我承认我只是个坐井观天的人。所以,这本书和这门课带给我的影响,在认知历史方面是彻底的。风靡学生群体的《明朝那些事》,我都只看了两本,就觉得它无聊看不下去了。所以,这本《中国近代史》含着教师的部分资料对应讲解,真真是的十分对我的口味。十分感激教师,那么用心地准备课堂,那么耐心地讲授资料,那么极力地推荐了一本《中国近代史》。
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历史是客观的。看书及听讲,相关初中有讲到的资料,会不自觉想起初中教师如何讲授(高中读理科,上的历史课都是渣滓而已)。初中的历史教师,也是能够把历史经过一些短短的纲领,讲成吸引人的故事的人。当讲到近代史中国人备受屈辱这段,初中教师含着极为强烈的个人色彩,连带着我也觉得那时候的外国人怎样那么可恶。可在这书中,多次讲到一些外国人友好的举动,像使团来访,要求建立大使馆;传教士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都是促进中国发展的。是中国人自傲,愚昧,生生错过很多能让自我改变的机会。
就像蒋廷黻先生说的:“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一开始不由觉得都是中国人活该,再回味时,那些偏颇于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念头都没有了。的确,我们的失败是注定的。我们强大时,传统思维固化,一座五指山似的压着中国人,让我们对外来文化,毫无宽容心可言,我们的视野都在五指山下那么一小片,即便抬头观望,也可是是上头那一点点景色。若没有人洗净自身反封建的东西,再带领其他人更新观念,中国那时是毫无胜算可言的。鸦片战争前,由马戛尔尼主领的英国使团拜访中国,“狮子号”军舰的说明书中国人拆都没拆过,代表人类翱翔天际的第一步的热气球展示,以及先进的军事手段,中国人都不屑一顾,还出言不逊,毫无大国气度可言。惨痛的教训已经付出,我们中国人应当更多的去了解他们,传承他们,勿忘国耻,奋发向上。
那段历史无论有多屈辱,多不堪,都应当进取地正视——了解外国人如何欺负我们的同时,更应正视自我做错的地方。既要讲外国人怎样攻打我们,掠夺我们;更要讲,我们如何无知愚昧,如何沾沾自喜,如何错失机会。像初高中教材改得让我们对那段历史的看法有偏颇,我能理解国家的用意,读后感.但却不能认同。我们签订条约时,由于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争所不当争,弃所不当弃。《虎门条约》时,国人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而不是协定关税、治外法权这种涉及国家主权的东西。互派使节这种要求,中国人从爆发鸦片战争的一百年前开始,更是拒绝、拒绝、再拒绝。《南京条约》后,中国人仇外心里表现之一是杀外国人,可他们当中,有许多都是无辜的,耆英要求严厉执行国法,被人骂洋奴……这些错误,每个中国人都应当明白。正确区分别人的善意与敌意,这一点,到今日,对于中国人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另外,我更想说的是:知己知彼这一点,无论是那时,还是此刻,中国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现代中国强大起来了,可论起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了解,中国人又有多少?中国人对自我的历史、文化都了解甚少(争着去申遗的中国人,对那些文化遗产背后的东西又是否曾主动去了解呢?)更不用说其他国家了,都只会道出表层肤浅的东西而已。朱焱先生在《日本人的善意和敌意》这一文章中大谈相比于日本人对中国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对于这个观点,很是赞同。
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真的是让我明白了更多那段历史背后的真实故事,先生的评论,也很精准。也许以后学者会研究出更多,甚至是推翻先生理论的东西。但无疑,先生的著作,还能够继续走很远很远的路。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800字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