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创作的自传体散文。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浮生六记》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生六记》读后感1
这本《浮生六记》我读的是朱奇志点评版,朱在其中曾批:“衣冠子弟,不善生理,一路狼狈,幸而天可怜见,得遇曹翁,不至于客死他乡。看来,三白也就配作点画,栽点花,写点《浮生六记》而已!”
沈复的那些朋友也都是一干文人,看卷四中所写,当时这些文人也就是平时做做幕僚,闲时没钱还要瞎玩,游山玩水混混日子,然后写点酸文腐诗,生活情调就宛如现今的某些小资。自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些文人的人生追求便是如此,大多也都这样浑浑噩噩了却了一生,淹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中去了,所幸沈复自己还留有这本浮生六记于世。当芸娘说“求亲不如求友”,建议沈复去向朋友们借钱时,沈复说自己的朋友们“现皆闲处,自顾不遑”。我觉得他说这句话的原因有二,一是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这些文人朋友确实穷酸;二是沈复他受尽亲人欺辱之后,只能在朋友面前保持自己作为文人的那一丁点尊严了,所以无法拉下自己的那张脸去向朋友借钱。唉,其实关键时刻,靠谁都没用,还是自己手中有粮才是王道啊。
卷一卷二中的那点小浪漫小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来似乎令人羡慕的闺房之乐,在缺衣少食四处漂泊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卷三中写到沈复夫妇走投无路,借宿芸娘的发小夏氏家中。纯朴的夏氏虽然嫁给了一个农民,但丰衣足食,儿女欢绕,全家其乐融融;相比之下,聪明的芸娘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受了一辈子的辛苦。难怪古人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从古至今,这些心高聪慧的女人,真的就难得幸福吗?
芸娘最终还是因穷困交加,生病而亡,沈复以“恩爱夫妻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芸娘早夭的原因,不知他自己是否真正思考过,对此,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芸之情痴,多愁善感,此其三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四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芸娘去世时建议沈复在她死后续弦,沈复信誓旦旦地拒绝:“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但后来却在卷三末尾轻描淡写地写到有人“赠余一妾,重入春梦”。不知此时的他,是否还记得那些沧海巫山的承诺么?而当在卷四中读到沈复背着芸娘寻花问柳时,我们也就对他的背信行为不足为奇了,只能哀叹芸娘将一生幸福托于此人,实是悲哀。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我无意在本文讨论关于《浮生六记》之文学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我亦无意讨论道德问题,讨论道德容易让人失去条理而发泄个人情绪,道德有时候是偏见的代名词。而这里,我更倾向于直接探讨书中男女主人翁的一些心理现象,以及对两位前辈的读后感做出回应。
芸:
满足某种欲望是推动人作为或不作为的根本动力。对于一种无害他人的欲望的分析和探究,应当尽量避免使用抽象性描述词汇,如"好"、"不好"。
在此书中,人物芸最引起重视或讨论的行为是:为夫谋女。行为的产生必然是有动机的,然而,动机亦分为有意识或无意识。根据弗洛伊德和荣格心理学,我个人认为促使芸产生此种行为,有以下几种可能:
1、芸可能是个双性恋者。在男权且强势家庭观的时代,她可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或者不能够表达自己的性取向。芸通过为丈夫推荐美女,以满足自己对女性的征服欲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通过把其它女人推给丈夫而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尽管她未必参与其中的性行为。
2、芸可能会因为在成长中的缺乏足够的父权的关爱,她的人格里有严重的依赖感缺失。她需要通过极力讨好和服务他人而得到心理上的依赖感和存在感。这往往是种不自知的状态,但即便是不自知,通过某些行为平衡潜意识中的欲望也是会使人得到快感的,所以芸乐于服务沈复,美其所美,欲其所好,她通过沈复而确立自己的存在。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强迫式服务人格"。
沈复:
首先,从他塑造芸这个形象的心理状态来讲,他可能有臆想症。人的心理和身体一样是有自动修复功能的,读后感《《浮生六记》读后感们之读后感个地方受到的伤害,其它地方的能量就会过来补足,如果其它地方过来的能量不足以补足,那么就会生成新的物质以弥补伤口。沈复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承受了本身不能平衡的痛苦,于是他需要创作出一个可以使其平衡的东西,那么没有什么比一个全面服务、绝对忠诚、不离不弃的女人更好的膏药了。一个女人的绝对倾拜和顺从使他任何的行为都得到了某种"美"的归属。
其次,沈复通过对自己的萎靡的生活与"贤惠忠诚"的芸的对比描写本身(注意我说的是"描写"这个动作的本身),得到了某种欲望的满足,我们称之为"虐欲",这是一种控制欲的放大。打个比方,也许更容易明白,日本a片里面常使用丑陋龌龊男和纯情美丽女为主角,这是为了给那些身体或心里上不够强的男性观众一种发泄。一个有明显先天不足或者后天不足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成为控制欲强的人,如果控制欲不能在合适的地方得到疏泄,便很可能成为心理上或行动上的暴力犯。
补充一点我说的是作者沈复,而不是书中的沈复,此两者有一定的差别。
仙子说芸为君谋女是个天下女人自愧不如的优点。我猜想,仙子是把此等行为看做是一种有宽容情怀的东西,宽容是一种容,"容"这种心里状态的本身是和快感无关的。芸的乐此不疲透露了一种远超过宽容的欲望,只不过这种欲望的表面的形式是为他人谋取东西,而非为直接为自己谋取。而是何种欲望,我前文有略提。我个人不认为芸的这种品性是个优点,也不认为其是个缺点,这仅仅是种无害的存在。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芸的选择,对于一个无害他人的个人选择,不值得赞美,也无需贬踩。作为一个女人,她天然地应当有女性的美好,但除了性别之外,她也有人之所以为人的存在和价值。
田人前辈说:沈复是个"旷世达人",芸是为复而生而来的,她深知复的性情,情投意合,忧其所忧,乐其所乐,投其所好是她的使命。她一直是在帮沈复的,直到死去,只有她知道沈复是一个什么样的"才"。晚辈不才,就斗胆问一句,倘若其它条件不变,仅仅是芸和沈复的性别调换一下,不知道您是否坚持相同的相爱相守论?
我本人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也非出于平等自由之维护者的名义。但我只是相信在理性下有一种相对平静的和谐。
《浮生六记》读后感3
《浮生六记》第六章主要是讲沈先生游山玩水的过程,我们可以领略到很多自然美景。从这些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沈先生红色性格的特征。
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游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过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这本书的结束,沈先生也带着我们去领略了庵里的美景与落魄,空旷与葱郁。
从这些游记中,我看到沈先生红色性格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为人,凡事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随着别人,即算是谈论诗品评画,无不都是带着‘人家喜欢的我舍弃,人家舍弃的我偏捡起来’这意思。所以风景名胜,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所得。”
红色性格指的是与红色相关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有分量感,透露出坚定、坚强、热情而奔放的性格。红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个性、喜欢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爱出门游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红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孙悟空。它勇敢、果断、爱憎分明、敢于冒险、不屈不挠。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经。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时刚愎自用,有时在人际关系欠柔和、冲动等。
与红色性格的人交朋友,随意自在,不会感觉被约束,然而,红色性格的人一旦过“度”,也是让身边人不自在,因此,我们需要修心。
《浮生六记》读后感4
读书时期,就已经听说过《浮生六记》,却一直没看过,这次看它,心生欢喜。
我喜欢沈复娓娓道来的表达,细细品味着,他与陈芸的相识、相知、相爱。这份爱,爱得如此深沉,如此浪漫。
在这一章节里,沈复笔下的陈芸,灵动、贤惠,这样慧质兰心的女子,怎能不爱?他们婚后的日子,相敬如宾二十三载,经常握手、相拥的身体接触,让彼此更加亲密。
我不由得感慨,那时的他们,能如此用言行来表达爱意,而现代的我们呢?
“我爱你!”是表达爱意最真实的言语,而常常伴随的却是肢体语言的冷漠,很多时候,很多人不喜欢身体的触碰,也许他们从来不知道,触觉是安全感建立很重要的来源之一。因此,拥抱成了夫妻关系的润滑剂。
很多夫妻会在年复一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迷失对彼此的爱意,不是不爱,而是不懂爱了,以为爱情就是在生活中磨灭了,实则不然。
上班下班时的碰面,除了“走了。”“回来啦。”这类客气的话,有些甚至连客套话也省了,日子一久,感情都麻木了,最后却成了不爱的因素。
互相拥抱,自然成了最简单却最难的一个表达爱意的动作,试想想,在你早上出门上班前,爱人给你拥抱,你是否觉得感动,内心充满了爱意?在疲惫了一天的工作后,回到家,一个温暖的拥抱,是否又是得到了满满的力量?
爱自己,爱对方,从拥抱开始吧!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浮生六记》文字如珠玉般干净雅致,无论是在安静的顺境,仍是身置坎坷逆境,我读出他们的艰难,也读出他们金石般的意志,更读出了他们高贵超拔的精神品德。
芸娘对珠宝不在乎,往往大方送人,倒是对破书残画极爱护。收集残书卷为“断简残编”;收集书画破损为“弃余集赏”。读此处,深深叹服芸娘,不爱红妆,只一心爱护文艺,寻求着更高的精神境界。
拮据陋室,仍旧有着淡泊幽闲,在最平常的柴米油盐中,营造“夜半涛声听烹茶”的小情趣。连一块臭豆腐,竟然也吃出至情至性,便是一种深沉的文明了。经由这种文化的熏陶,连苦难和沧桑都会显出温和的漂亮。只是这种文化,咱们简直已难企及。
于清贫生涯中,始终坚持陶然其乐之心;于喧嚣尘世中,始终不失开朗安静之心。
“乡下七月,与芸于柳荫下垂钓。购菊花植遍,玄月花开,陶然其乐。芸喜曰:‘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认为诗酒之需。平民菜饭可乐毕生,不用作远游计也。’” 看他的文字,晓得他是真正脱却了名缰利锁的人,记乐记趣真能见到乐从何来,趣由何出。夫妇二人把心力精力悉数放在天然万物、山籁林泉与及对对方兰心慧性、解颐妙语的挖掘上,反而不在意现什物质生活的享受。
“七月七日永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富丽爱情离我们一般人太遥远,我们只有遥望羡叹。而三白与芸娘的爱情却如此活跃逼真地让我眼眶潮湿。他们对生活的酷爱,对幸福的解悟,于何时何地,都那么污浊晶莹。俞平伯先生说:“《浮生六记》像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的色彩,只见精微,不见制造的痕迹。” 沈三白冲淡灵动的文字,娓娓道来人生之趣、乐、愁、快,于最平常的生活中,解悟了平凡幸福的真昧。
宁静以至远,恬淡以明志。千年来,有多少人可如此? 而三白与芸娘,真正到达了如此境界!
我想,在这尘烟嚣张的俗世之中,依窗点灯,跟着沈三白明澈的书香字迹,去发明点点滴滴的平常幸福,于热烈场中忽开冷眼,于崎岖愁境中恍然大悟,也是一种禅意呢。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