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5篇
大家了解吗?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5篇,希望大家喜欢!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篇1)
“逍遥游”——人在天地自然中的精神漫游
人教版第四册所讯逍遥游》为《庄子》一书的首篇,主旨是讲人生的境界。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生境界就是人生在世能作“逍遥游”。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
先说“逍遥”的语义。在《庄子》一书中,“逍遥”一词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精神状态或内心状态。《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到“逍遥”一词,有时单独使用,有时和“彷徨”一词对举使用,但词义始终不变。如“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庄子。逍遥游》):“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为之业”(《庄子。大宗师》):“逍遥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故“逍遥”的本质是指一个人自由自在、任性适意的人生状态。
其次说“游”。“游”作为人的主体活动,既可指向人的精神,也可指向人的肉体。《庄子》一书在使用这个词时也兼有这两个词义。但庄子哲学是谈人的精神自由的,他关注的是人的精神活动,是要从人的精神自由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故《庄子》中使用“游”一词时,多数情况下是指向人的精神活动,是指人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精神漫游”。
“逍遥游”中的“游”也是如此。“游”是心游,是让心游于“无限时空”中的精神漫游,是让心同“道”、“造物者”、天地自然进行的交游、交往,也就是《庄子。天下》中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这样的精神活动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泰然状态,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安宁。这样的“游”才“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遥游作为庄。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庄。学说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作者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接着塑造了一个神人的形象,使逍遥游的“至人”具体化。庄。赋予了这个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质,她是庄。逍遥理想的完美体现者。然后则极为生动幽默地写了庄。与惠。论辩有用与无用、小用与大用的情况。庄。认为小用不如大用,无用就是大用,只有“无所可用”,才能“物无害(之)者”,在“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永作逍遥游。
读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遥游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这让我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篇2)
读了逍遥游以后,我感触颇大,我想到了人生!
跟彭祖一比我们的生命就像麻雀与大雁飞翔长度一样差距巨大。我们岂不是很亏?人比人气死人啊!会不会老人们都是没事拿自己和彭祖比把自己气死的?我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是麻雀能天天吃到新鲜的小虫,而不用让大鱼在自己肚子里带三个月都烂掉了岂不是一种幸福。
所谓平凡是真,高处不胜寒也是这个道理吧!再看到后来写道宋荣子不拘于俗我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不要以为当了村长就是干部了,上边还有县长,市长,省长,主席呢,在往外没准真有个什么超级赛亚人什么的也说不准,所以不要得意洋洋,而是虚心学习,认真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做的每件事都只是回报社会的养育而已,不要为自己的作为而沾沾自喜,那是我们应该做的!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篇3)
鹏之大
初读《逍遥游》,感受到鹏的“肆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磅礴大气,体积大、目标也远,翱翔在天空之中。在飞翔的过程中其他鸟儿碰到的困难,像闪电、强风,对它来说不足一提;当它俯视大地时,地面的一切多么渺小,目之所及,或许就是地球另一端的“天池”。每每看到这些文字,我的脑海总想勾勒鹏的画面,鹏有多大才能“翼若垂天之云”?这样的庞然大物,它内心所思考的问题肯定和其他动物甚至人类不一样。
当我有烦恼时,我也想成为鹏,用它的视野去看看这一切,展翅飞翔,能看到许多美丽的大地景象——田野、山脉、海洋……又何必困扰于这些点滴,世界广大还有许多美好要去追求。庄子穿越千年,借由鲲鹏铺设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图。图片
鸠之小
在《逍遥游》中和鹏不同的是蜩与学鸠,“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有了前者鹏的对比,蜩与学鸠显得渺小、目光短浅。
鹏是庞大的,则鸠是渺小的;鹏是宽广的,鸠是狭隘的;鹏是远大的,鸠是短浅的。鸠的视野所及就是“榆枋”,渺小的它和庞大的鹏所领略的是不一样的景色,人们说“见多识广”,鸠所思考的定是和鹏不一样的事物。大小之辨,一目了然,鹏与鸠让我联想到普通民众和时间长河中的豪杰,豪杰志存高远,他们眼中的世界和普通人的不一样,他们的思维也不同。图片
鹏与鸠
庄子的文字非常玄幻,每一次读似乎都有每一次的感受,每一次读文字都发生着一次变化。他极力描述着鹏的磅礴,又提到鸠的渺小,让人无比羡慕鹏,但转眼间提到“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仿佛前者都是虚无。
比较永远是片面的,用尺子量的是刻度、用量杯量的是容积,用称重器量的是重量,当我们被庄子的文字拉近大小之间时,无意间进行了比较。故在《庄子的现代解读》中,提到这一句:“心知执着人物的才性气性,也执着人间的名利权势,由是而有大小多少的分别与比较,此成为生命的自困自苦。”比较常常给人们带来困苦,但其实无需困苦,不用比较。此为“逍”,消解心知的执着与分别。
逍遥
逍遥应该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在执着和比较之外,那更为广阔的天地,我认为是人的本心和善意。怀揣着人性中最纯真的善意才能像大鹏鸟一样翱翔在高空之中。
电影《生活多美好》中,男主角每当遇到冲突与困难的时候,他都会选择成全他人,凭借着自己的善意舍弃另外的东西。最后当他面临困难时,天使、身边的朋友都出手相助,他也度过了难关。人性中的善意让他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每一次的选择都带着他走向不一样的世界。
正是心中的善良正义能让人生有另外的可能性,那份善意推动着抉择,推动着周遭的变化,人生也就因此变得广阔。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篇4)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一提到庄子,我们就会想到他的《逍遥游》。庄子的《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文采绚丽,想象奇诡,构造种种神仙方物以喻世警人,奠定了庄子哲学的基调,也使我辈读者得以一窥庄子文采的精妙。《逍遥游》成为传世经典之作,历千年而不衰,也向我们昭示了庄子哲学的勃勃生机。
《逍遥游》借鲲化为鹏徙南冥的寓言阐明作者蔑视人间一切功名利禄以求不受外无限制的绝对自由观,是庄子精神的集中体现,也贯穿了整个中国的思想史及文学史。其对当代人的启示,在于其超脱精神,提升自我的心灵境界。在庄子的时代,如司马迁《史记》所作浮世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功利的社会营营苟苟,纷扰异常。但在庄子看来,人世间的一切争斗,权谋,都不过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陷于其中,则终身受累,不能自拔。
两千三百年前的庄子时代如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又好到哪里去了么,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的今天,很多人价值迷失,心灵恍惚。他们终日忙忙碌碌,钻营谋取,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它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的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天道日浅,人欲日深。人类如何才能跳脱出“野马尘埃”,如何才能和蜩与学鸠相区别,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它,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他们需要澄明的智慧,人们对抗物欲横流的社会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庄子那里得到启迪社会的进步。
如何才能达到绝对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呢,庄子无疑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无名”、“无功”“无己”。真正的自由,在庄子这里,不是由否定世界而获得的,而是由主观上的超越世界达到的,真正的自由者是在精神上得到自我的解脱。
著作《逍遥游》读后感道理(篇5)
在庄子的`《逍遥游》中,讲了这样的一则故事:尧让天下,许由不受。
庄子的故事是这样说的: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用现在的话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和月亮都已升起来了,可是小小的炬火还在燃烧不熄;它要跟太阳和月亮的光亮相比,不是很难吗?季雨及时降落了,可是还在不停地浇水灌地;如此费力的人工灌溉对于整个大地的润泽,不显得徒劳吗?先生如能居于国君之位天下一定会获得大治,可是我还空居其位;我自己越看越觉得能力不够,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作为君王的尧,让天下让的不能说不够诚恳,他把许由比作太阳和月亮,而把自己比作小小的炬火;他把许由比作天上的及时雨,而把自己比作徒劳抗旱的人。他心甘情愿地让贤于许由。
尧让天下让的诚恳,直接,许由拒绝接管天下拒绝的坦率、干脆!
许由回答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获得了大治,而我却还要去替代你,我将为了名声吗?‘名’是从属于‘实’的附属物,我将去追求这次要的东西吗?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棵树枝;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你还是打消念头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用处啊!厨师即使不下厨,祭祀主持人也不会越俎代庖的!”
许由不愿意在天下大治的情况下,担一个君王的虚名,他宁可象鹪鹩在森林中筑巢,仅仅占用一棵树枝;象鼹鼠到大河边饮水,不过喝满肚子。
许由是庄子心中那种无己、无功、无为,追求逍遥境界的神人,是不肯为身外之事所羁绊身心的至人,君王的权势,在许由看来,不过是人生的枷锁而已。
庄子借连叔的口,讲出了许由的心里话:“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穅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用现在的话说:“神人的德行,能包容万事万物,使整个世界成为太平境界,他怎肯为天下俗事忙忙碌碌呢?这神人,外物没有什么能伤害他,滔天的大水不能淹没他,天下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焦裂,他也不感到灼热。他的尘垢秕糠等糟粕物,都能造就出尧、舜那样的圣贤人君来,他又怎么会把外物琐事当一回事呢!”
在尘世中,还有什么职业比君王荣耀?在尘世中,还有什么功名,比君王治理国家的功名更大?尘世中、还有什么样的地位能够享受君王一样的利益?连君王都懒得做的许由一样的人,还有什么样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能够对他的身心有所羁绊呢?
我想:许由、应当是老子眼中第一逍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