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常用范文 > 心得体会 >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 诗诗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5篇

关于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的内容如何写?耿彦波被称为“中国最好的市长”、现实版的“达康书记”。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5篇,希望大家喜欢!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精选篇1)

众所周知,在热播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一个主角“李达康”,他的取材原型就是山西市长耿彦波,他勤政敬业,果敢坚毅,雷厉风行,说一不二,一心为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从一片骂声转向赞声不断。

耿彦波,山西和顺人,纵观其职业生涯,从晋中起步,擅长于城市建设和治理,到一地,开发一地,成功一地,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城市发展开创了一个特色。如今的人们,想起他,无不拍手称赞,逢人就夸,充满了感恩。这都源于他的为官之道,做官就是做事,就是为人民办事情,为地方谋发展,这是他的初心,一直未变过。

第一站,灵石。

大家都知道山西有个王家大院,位于山西晋中灵石县静升镇,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房屋一千余间,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是山西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宅院,有中国古代“十大豪宅”之一,“三晋第一宅”美誉,建筑艺术特别,文化底蕴深厚,犹如博物馆。就是这样一座文化宝库,没人重视,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因为规划不一,被现代建筑包围,近乎消失。

1993年,36岁的耿彦波调任灵石县县长,上任没多久,经过深入调研,把工作突破口放到了王家大院的修缮上,最终做了一个惊人决定——斥资五千万修建王家大院!消息一出,闻者皆惊!要知道,90年代,中国是什么样子,市场经济刚刚活跃起来,建厂子人们理解,修一个破房子,不理解者十之八 九,被当地人称为“耿疯子”。

就这样在一片责骂声中,开工了。耿彦波坚持始终坚持自己的决定,关注着工程建设进度,虽然这对于他刚历任县长是自己最黑暗,最艰难的时期,但他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依然坚持到底,经过三年多时间,倾注大量心血得以竣工。

耿彦波曾说过:保护文物是自己的使命。按照自己一个官员的身份来看,这些文物是有价值的,这些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可以共享的。”如今,王家大院每年接待游客几十万,富了百姓,利了财税,传承了文化,还成为灵石乃至山西的一张名片,正可谓一举多得啊。正当人们回味无穷的时候,耿彦波调走了。

第二站,晋中榆次

榆次老城,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是隋开皇二年,在古城旧址上修筑进来的,迄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占地100多万平米,榆次县衙、榆次城隍庙等八大主要景点各具特色,还是华北最大的影视城,《乔家大院》《晋商》《走西口》等50多部影视在这里取景。

耿彦波在榆次走马上任没多久,再次让人们大开眼界。这一次,他做了一个更大胆的决定,将榆次的重要地标建筑凌云大厦炸毁。

当时,所有的人都想不通他的举动。但是在耿彦波看来,这个所谓的现代地标建筑只是个路障,没有任何的文化底蕴。将这个建筑炸毁后,耿彦波将常家庄园和榆次老城重新整合,才有了后来的榆次古城。

正当人们享受着宽敞的大马路,新鲜的空气的时候,耿彦波再次调走,去太原市当了副市长。两年后又调任大同市长。

第三站,古都大同

大同古城墙。大同城墙呈正方形,面积达3.45平方公里,城墙高14米,周长7.2公里,拥有主城门四座;同时还建有护城河、吊桥、箭楼、月楼、角楼等一系列军事设施。

有句话说大同安则天下安,大同失则天下失。所以这里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军事色彩比较浓厚,历朝历代都会派得力的干将前来驻守。所以才有了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建设,也是耿市长又一大作。2008年耿调任大同市市长,在里,也是其从政生涯中最重要的五年。他以超前的眼光和作为,提出“一轴双城”发展思路,以御河为轴线,西边修复古城,东边建设新区。

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赶进度,抓质量,每天早上五点,耿彦波便起床,亲自来到工地,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现场,脚上的一双皮鞋常常落满灰尘。直到半夜十一点甚至凌晨一两点,他才恋恋不舍的结束工作,平均每天睡眠只有五个小时。在工地晕倒过八次,做完手术不到五天就跑到工地现场,经常皮鞋上是泥……还有很多。我想说的是,这哪里像个市长的样子啊!

可是有一次记者采访时,耿彦波说道:“我本来可以不必这么辛苦,我岂不知如何才能既清闲又出政绩吗。但我不想这么做,只要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多做实事。”

是的,有他这样的市长,大同在五年时间内干了五十年的活,一个崭新的都城重新出现在了大同人眼前,可惜的是2013年的春节,一纸调令耿彦波去太原任市长,那天早晨,上千名大同市民在和阳门的广场上,这些人拉着横幅,举着照片,共同请愿:“耿市长回来!耿市长流着泪,依依不舍的随车而去。

第四站,龙城太原

太原交通网。太原的建设路,南内环高架,长风街高架,东南西北中环路,晋阳大道,滨河东西快速路等等,一大批交通主干网,方便了市民出行,拉大了城市框架。这都是耿市长上任后立即就干,并干成的民心事。

他说让太原3年旧貌换新颜,他做到了。别的不说,随便问太原市里路上开车和坐车的,没有一个不夸耿市长的,说他修通了太原的路,治好了太原的病。太原一个省会城市从一座立交桥都没有变成拥有四通八达的快速路高架桥,从脏乱差变成干净有序美丽的文明城市,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作为啊。可耿市长都做到了。

记得那年太原下历史上最大雨,早晨,他在第一时间去内涝严重的地方指挥疏通,就这样,太原很快度过洪水。当时,我们都在视频上看到了,评论区里全是点赞。

一个官员好不好,要人民来评论,后来的灵石人,都在感恩耿彦波,榆次人民不想让他离开,大同人民要让他回去在干,太原人民不想让他退休。这就是民意,他一路走来,一路奇迹,一路高升,都在变,不变的依旧是那颗心,一心为人民服务的心,一心一意为地方谋发展的心,正如他说,我对升官发财不痴迷,我只想做些事情。他在有限的时间干了别人想干而不能干成的大事,他也许不是一个完美的好官,但绝对是一个好人,一个装着老百姓的人。

结语: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为人民幸福奋斗,心中装着人民,一心为民办事,为地方谋发展;也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耿彦波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榜样,他干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事,他的人生就是我们每个追梦人要走的人生。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精选篇2)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横空出世,一下点燃了人们的追剧热情。

剧中最受大家欢迎的角色非李达康书记莫属,这位铁面无私,能力超强,执行力爆表的工作狂人,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一致好评,顿时成为了当年的“新晋网红”。

此时就有观众在网上留言说,其实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好干部。而观众所说的这位好干部,恰好就是李达康书记的原型,原山西市长耿彦波。

他在刚调任成为大同市长时,还被群众批评为“耿疯子”,等到他离任时,上千市民自发走上街头,喊他“耿菩萨”,含泪依依不舍地挽留他。

从饱受批评的“耿疯子”,到被群众含泪挽留的“耿菩萨”,耿彦波都做出怎样的贡献呢?

“耿拆拆”

在2008年的山西大同,每天一大清早天才刚刚亮的时候,当地居民常常能看到这样一个熟悉的身影。

时间不过早上6点左右,此人已经从路边摊买好了烧饼当早饭,独自一人,一边吃一边往工地上走,还时常仰着头注视正在建造中的工程,眉头总是不大高兴地皱着,脚上穿的鞋布满了灰尘,怎么看怎么像是工地的包工头。

而当本地市民看到他后,却会用手指着他笑起来:“看,那就是我们的大同市长,耿彦波。”

在成为大同市长之前,耿彦波还在灵石榆次等地方担任过要职。而不管他来到哪里,“拆”字总是时刻相随。似乎大拆大建就是耿彦波的从政作风,他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外号——“耿拆拆”。

在灵石县,耿彦波投资5000千万,重修王家大院,一边拆一边建。看不懂他这般作风的人觉得他不是疯了,就是想贪污,因为整个灵石县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1亿元。等他被调任到榆次,又开始了拆建的老作风,甚至光是修路,便投入了8千多万。

当年他离开灵石的时候,有人在城墙上摆出了3个花圈作为“送行”;而等他来到榆次开干时,人们再次登上城墙,却不是要摆花圈了,而是为了将写有“谢谢你,彦波”的横幅挂上去。

因为此时人们已经从最初的不理解,渐渐意识到了耿彦波此番作为的用意。如今的王家大院已经成为了灵石的名片,热爱旅游的人游客们称“五岳归来不看山,王家回来不看院”,以此来表达对王家大院景致的赞美。

灵石县光是靠着这座王家大院,单日接待游客量已经创下了10万人次的新高,每年能收获几千万的利益。

耿彦波当年的超前眼光,光凭着一座小县城的现有魅力就足以证明了。不过当耿彦波在2008年2月成为大同的新市长时,反对和质疑的评价依然不少。

而耿彦波就在这些不看好的目光注视下, 于2008年就任了山西大同的市长。

“一轴双城”

此时的大同,可以说正处于一个最艰难的时期。在建国后,大同挖出了25亿吨煤炭,以低价卖向全国各地,在支援各个省份大战建设的同时,大同也因此获得了享誉全国的“煤都”称号。

但是这样的称号过去是荣誉,现在却成为了大同继续发展建设的桎梏。

此时的大同煤炭资源枯竭,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天上的空气质量差,地上还有污水横流,垃圾乱丢,住房和交通也都拥挤不堪。每个麻烦都十分让人头疼。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对新上任的耿彦波市长所产生的质疑中,其实也暗含着深深的期许,盼望着这位作风突出的新市长能为大同这座身患“重病”的老城市,带来些许新的希望。

耿彦波在来到大同后,也迅速注意到了那些沉疴旧疾,不过与此同时进入他视野中,还有大同古城历史悠久的文化气息。

大同是国务院在1982年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就跟在北京和成都之后,在历史上大同还做过北魏近百年的都城,直到现在还遗存着珍贵的云冈石窟和华严寺等一批“国保”。

结合耿彦波之前在不同地区就职时的作为来看,他这个人最擅长的就是挖掘文化遗产中的商业价值。而身为山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无疑是给耿彦波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发挥舞台。

耿彦波本人就是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之前工作过的地方也全都是山西的城市,可以说他对这片生养他的土地了解非常深刻。

在正式来到大同上任后,耿彦波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这里是是个大有作为也大有可为,能干大事也能成大事的好地方。”

于是在2008年2月,耿彦波在上任大同市长的第二天就跑去了规划局调研。事后还毫不留情地批评这里的城市布局太过散漫,没有特色,城市路网设计不够合理,产业布局也不够集聚。

在之后,耿彦波用一周的时间走遍了古城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街巷都有他的足迹。古城中的疮痍之处,都被耿彦波看在眼中,整个古城文化虽然深厚,却被垃圾包围着,让人看到就觉得惋惜。

在他看来,整座大同古城就是大同的灵魂所在,这座古城的价值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

找到了治理大同的症结所在后,耿彦波的脑海中渐渐初步形成了一个可行的计划。在这个计划的支撑下,他将在大同市展开前所未有的“城建风暴”。

在耿彦波上任满十天之后,他召集所有主要干部,开始了第一次市委常委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耿彦波便提出了一个名为“一轴双城”的新规划。

所谓的“一轴双城”,“轴”指的是以大同城内的御河为轴,将河西和河东分为“双城”,在河西的古城以整体恢复性保护为主,而在河东的新区则主要展开先到华建设。

耿彦波说:

“一个传统,一个现代;一个文化,一个生态。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会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就是一种张力,这种张力又会进化为一种魅力,而这种魅力,最终就会成为深刻的大同印象。”

为了实施他的新规划,耿彦波几乎是一头扎进了城建中。有过之前在灵石榆次等地的建设经验,此时的耿彦波对城建非常内行,在他监督指挥下,大同城建耳朵办事效率极高,很多坚持了十几年都没拆掉的“老大难”都被哗啦啦地拆掉了。

这么频繁的拆迁,免不了会引起群众的怀疑。很快就有干部向耿彦波反映,不少地方遭遇了拆迁难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耿彦波的回答非常简单直接:“把拆迁的利益让给老百姓,拆迁不就不难了吗?”

“耿菩萨”

不过就算如此,耿彦波还是收获了很多质疑和批评。他发起的这场整治行动,几乎将大同当时所有在建的项目都卷进去了,而这些项目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违规行为。

于是在当地,很快就形成了支持和怀疑耿彦波的两派。支持的一方觉得大同就需要这样大刀阔斧的城建,而反对的一方则是担心耿彦波有些激进的手段很难长久坚持下去。耿彦波曾经的“疯子”外号,也因此再次被人捞出来挂在嘴边。

耿彦波面对这些质疑和批评的声音,反应倒是很平静。他觉得城市建设这回事本来就是春天挨骂,夏天就能好一点,秋天就能收获。问题在于,人能不能熬过春夏。毕竟人不能光等着秋天的收获,有因才有果。

他是个不苟言笑的人,习惯了每天早上五六点就出门,而且不任何人跟随,一个人在路边买上点早饭,一路溜达着就到工地视察了。他也很少会在办公室里久坐,一般都是带着干部们到工地或者街道上,一旦发现了问题,立刻开会现场解决。

在办公时,不苟言笑的耿彦波给干部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他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因为耿市长随时都有可能点到人,不是询问就是批评。有时耿彦波被现场发生的某件事逗乐,露出一点笑容来,在场的干部们都会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不过对于当地市民来说,他们却对这位市长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近感。

很多人都曾亲眼见过一大清早吃着路边摊早点,在工地或街头转悠,简直像个包工头一样的耿市长。因为时常在工地上视察,耿彦波的皮鞋一天到头总是灰扑扑的,还沾满了泥水。

市民们看了,纷纷感慨:“这双鞋比我的都脏!”

出于一种尊重和感激,市民们自发地一人捐款一块钱,买一双舒服的皮鞋送给了耿彦波。城市的变化也感动了大家,原本充满讽刺意味的“耿拆拆”,如今再从大家嘴里说出来,不仅没有了嘲讽的意思,反而多了几分亲近之意。

与此同时,大同市民的自豪感也被焕然一新的城区重新激发出来,很多人都会在傍晚的时候来到城墙下,就为了看一看城墙的进度。有记者特意跑来采访,大家七嘴八舌,什么都想说,最后只能选出一位代表。

这位代表回答记者:“我们现在九成的市民都是支持耿市长的!我们只有两个担心,一是怕耿市长累垮了,二是怕耿市长调走了。”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

在2013年2月,耿彦波被任命为太原市副市长,同时代理太原市长的职务。

大同变得美好了,耿市长却要被调走了,这让大同市民不能接受。为了挽留他,民众们自发赶来给耿市长送行,依依不舍地表示希望他能够留下来。

此时的耿彦波还是那副眉头紧锁,十分忧虑的模样,面对市民们的挽留,他并没有多说太多。他向所有人鞠躬致谢,环视了这座城市一圈后,沉默地坐进了汽车里。

就在车门关上的那一瞬间,这位严肃的市长便落下了眼泪。

从政几十年,耿彦波以自己身体的消瘦换来了许许多多城市的繁荣。他是百年难遇的好市长,人民的好公仆,这样的好干部,永远值得人民的敬仰!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精选篇3)

2013年2月,耿彦波卸任大同市长调往太原,在离开的路上,这个向来以强硬著称的市长落泪了。此时他最牵挂的大同古城改造计划还处在关键阶段。

其实,在这之前就有记者问过他:如果你有一天调离,你的继任者会继续你的古城改造计划吗?耿彦波回答:一个城市一旦进入轨道,形成社会共识后,正确的东西可以在继任者手中坚持。他并不担心他的事业无法完成。

接到去太原的调令后,耿彦波也说过: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我的理想还是在大同把它做完整,但到了太原,我就谋划太原。

耿彦波对自己的离开似乎很看得开,但他的泪水却证明了他对大同不是没有遗憾的。

时间回到5年前耿彦波刚到大同的时候,当时的大同是一座没落中的煤炭之都,每到冬季,空气中烟尘满天,充斥着硫的味道。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来到大同府,一天两斤土,上午不够下午补。

大同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大量棚户区聚集在一起,垃圾到处堆积,污水被肆意泼洒在路上,结成冰后,冰都是黄色的。

据说曾有一位法国专家因为去云冈石窟路过大同,说这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城市”。

耿彦波上任后的第二天,就去了规划局调研,他对规划局的改造方案很不满意,尽管这个方案两年前刚获得批准。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他走遍了大同古城里的每一条街巷,每一个角落。一个新的方案在他心中酝酿。

在过去的从政生涯中,耿彦波以善于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擅打文化经济牌闻名。上任大同市长十天后,耿彦波提出了他著名的“一轴双城”新方案,他相信自己已经为大同找到了它真正独特的灵魂——古城。

煤炭不是大同的立身之本,文化才是。耿彦波坚信,城市是可以升值的,他曾对一位上海来的同志说: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好,如果时来运转,大同可能还会成为大都市,怎么知道我们未来就不会超过上海。

关键在于要让大同这座三代京华、两朝重镇恢复它的历史名城身份,这可能是历史给大同的最后一次机遇。耿彦波认为,他在这个时候必须站出来挑起这副重担。

“我们大同要有这个勇气,我们完全可以创造一流!”

争创一流是耿彦波一贯的作风,他曾说:只要在这个舞台上,我就拼命干。当县长就要当最好的县长,当市长就要当最好的市长。

上任大同市长后,耿彦波本可以稳妥地采纳前任通过的城市改造方案,但他却提出了一个“一轴双城”的新方案,他计划投资500亿元,给大同来一次彻底的触及灵魂的改造。这个想法好是好,只是对于当时年财政收入只有100多亿的大同来说,实在有些太大胆了。

面对质疑,耿彦波说:“我们如果只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那么城市永远建不好。我的理念是办多少事就找多少钱。”

当年在灵石,也有不少人反对他花2000万元去修缮那座破旧的王家大院,但几年后,王家大院每年的门票收入就超过了2000多万。

这一年耿彦波刚满50岁,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进入了“知命之年”,但耿彦波充满雄心壮志,浑身干劲。

很快地,大同市民就习惯了耿彦波带着几十号人马在大同街头奔波的场景,耿彦波的习惯是每天五六点起床,一个人步行或者骑自行车到工地检查工程质量。他不喜欢在办公室里安坐,他喜欢在工地和街道上现场办公,发现问题随即解决。

耿彦波长相清瘦,说着一口软绵的山西话,总是会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他年轻时能通篇背诵《论语》,对四书五经情有独钟,耿彦波也说自己骨子里其实是个文人。但众人很快就领教了他雷厉风行的铁腕作风。

在耿彦波的名场面里,最为人熟知的是一些不负责的干部被他骂得狗血淋头,甚至有人说见他动手丢过矿泉水瓶子。

耿彦波对此解释说:其实我是从文的,弄城建弄得性格都变了,跟带兵打仗一样,哪有那么多思想工作可以做?

耿彦波对大同未来有很多设想,他提出“三名一强”的战略目标,希望大同在未来能成为一座文化名城、旅游名都、生态名邑,吸引无数游客。他有一段时间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同能获得“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称号。

因为梦想远大,耿彦波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他常常抱怨时间不够,自己没有时间了,大同没有时间了,他不能不着急。在大同期间,人们总能看到他一脸愁苦和疲惫。支持他的人出于私心甚至希望他能早点退休安享晚年。

然而,一个更繁重的任务很快落到了他头上,2013年,耿彦波告别大同,赴任太原担任代市长。坊间认为:这是省委对耿彦波工作能力的认可,希望他在退休前发挥最后的光热,推动省会城市的建设工作。

耿彦波离开大同之前,无数大同市民自发集结,表达对他的感激之情。挽留耿彦波留任的活动持续了近一周,一些市民打出的标语是“要让大同变香港,只要留住耿市长”。

尽管耿彦波告别了大同,但他的名字已经和这座城市的命运和梦想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了一起。

不论外界怎么评价耿彦波的贡献,他的勤政都是无可否认的。

有一年大同代表团去武汉考察,大家都去看黄鹤楼就他没去,而是直接找到当地管委会请教城建规划经验。

还有一次访问日本,名胜景点他一个没去,而是跑到图书馆找当年日本人侵华期间为大同做的城市规划图纸。

大同的一位干部评价说:耿市长是城建的内行,所有的规划项目他都会亲自审核,哪怕是一个厕所,哪怕是施工现场沙子和水泥的比例。他一年有99%的时间都在第一线。

举重若轻的干部有时候会变成甩手掌柜,但事必躬亲的结果就是,耿彦波在大同期间8次晕倒在工地。

他的妻子担心丈夫的身体这么下去迟早吃不消,软硬兼施苦口婆心。耿彦波嘴上答应,但还是没有改。后来到了太原,他再次晕倒在迎泽公园。耿彦波说:只要我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极限冲刺。要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可以说,他是在用生命兑现自己的诺言。

耿彦波的勤政带来的效果是显著的,有太原人评价说:过去太原堵了十几年的车,耿市长上任后两年就解决了。以前从鼓楼到晋祠少说要一个半钟头,现在只要40分钟。

毫无疑问,耿彦波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是一个真抓实干的人,但他还是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认同。毕竟你5年干了50年的事,就意味着你要在5年里花掉50年的钱。

很多实干家的问题在于,他觉得自己任劳任怨做了不少好事,却还是有人对他不满意,诋毁他辱骂他,他想不通就撂挑子不干了,但耿彦波不会这样。

记者说起“耿拆拆”的外号时,耿彦波回答说,他不觉得自己是来干好事的,就要所有人都鼓掌欢迎,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事,不必给自己背这样的包袱。

他认为好领导大都要经历一个骂到不骂的过程。春天挨了骂,夏天就会好一些,秋天就会有收获,城市建设尤其如此。 关键在于能不能挺过春天和夏天,关键在于你是选择挨一时的骂,还是挨千秋的骂。如果你怕挨一时骂不干活,那么你走了,就要挨千秋骂。

时间已经证明了耿彦波是正确的,如今人们提起他,言语间更多的是尊敬和怀念。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精选篇4)

他熟谙《论语》,钻研心学,以中国文人士大夫自诩;他强势“造城”,铁面“拆迁”,习惯在身体承受极限状态下与时间赛跑。从县长到市长,他誉满身、谤满身,“不到黄河心不死”,任何阻力都无法拖缓他迅疾的步伐。

他就是山西大学1983级中文系学生,太原市原市长、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

“当市长就当最好的市长”

大同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排名仅次于北京和承德。2008年 2月,耿彦波上任大同市市长第二天就去规划局调研,批评2006年刚通过国务院批准的原规划布局散、没特色,路网设计不够合理,产业布局不够集聚。上任一周,3.28平方公里的大同古城,耿彦波走遍了每个街巷角落,当时的大同古城“满目疮痍,整个古城被垃圾包围,小巷残破不堪”。

耿彦波惯打“文化经济牌”。从灵石王家大院到榆次常家庄园,他曾把两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古建民居推向全国市场。上任10天,他便提出“一轴双城”新规划,投资500亿元彻底改造建设,而大同当时年财政收入仅100亿元。

“不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应该办多少事就找多少钱。”这是耿彦波的理念。贷款 100亿元,政府自筹100亿元,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资金50亿元,剩下250亿元来源于“经营城市”。耿彦波将规划、土地、房管、城建四部门工作都攥在手里,以求在一届五年任内完成目标。

上任一月后,耿彦波开始浩大的拆迁工程。他强令古城在建工程停建,拆除古城墙原址房地产项目,又对街面上的违建房开刀。2008年至2009年,除城中村改造外,大同城市拆迁1.7万户,到2010年达2万户,当时的状况是:“整个城市就像发生过地震。”上访、堵路、告状场面不断,耿彦波本人也被冠以“耿拆拆”“耿一指”等外号,但拆迁进度却愈加严格。“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耿彦波说。

“城市建设是春天挨骂,夏天就好一些,秋天就有收获。但是,你能不能熬过春天和夏天呢?”据不完全统计,耿彦波在大同五年,共修道路200余条,400余公里。除此之外,复兴历史文化古城,大规模改造御东新区和棚户区,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中国第九大古都”文化品牌……大同的金秋,硕果累累。

“我当市长就要当最好的市长,这是我的职责。”耿彦波无愧于自己的承诺。

“必须躬身入局”

耿彦波出生在山西和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说他“家谱往上数十几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所以从小觉得,做官到县长就已经很了不起了”。18岁时,耿彦波在和顺县委通讯组开始人生第一份工作,勤奋要强、吃苦耐劳从此成为他的标签。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曾国藩这句名言是耿彦波从政的信条。一年到头,耿彦波只有1% 的时间安坐办公室。“不能当甩手掌柜,与其在办公室拍脑袋,不如去第一线发现矛盾。”他的办公场所不是工地就是街道,他随时开会解决问题。

那时,一天中最早见到市长的人,往往是马路清洁工和街边小吃摊主。为防止开发商懈怠,耿彦波清晨五六点就出门,独自步行检查工程质量,连修路都要亲自走完每公里。据榆次工作人员回忆,2003年9月,榆次老城和文化中心在建,耿彦波每天凌晨2 点回家,5点又回到工地。两个工程结束, 他穿透了6双鞋。

早餐在路边摊买个烧饼、油条边吃边走,午餐用一碗刀削面解决,有时深夜1点,他还在施工现场煮方便面充饥。发高烧,他就用凉水洗把脸继续。长期超负荷工作给耿彦波的身体带来隐患,仅在大同工地上他就晕倒过8次,其中2次有生命危险。做完手术,医生告诫他静养20天,但他第4天就没了踪影。纪录片《中国市长》中,耿彦波夫人甚至不讳镜头骂他“活腻了”。“其实我知道怎样做既清闲又出政绩,但就是想为百姓做点实事。”他如此说。

做官做人,耿彦波都以曾国藩为楷模。“我是从文的,但搞城建就像带兵打仗,慈不掌兵。”下属办事拖延、质量不过关,耿彦波拍桌怒起:“能干就干,不能干去写辞职报告!”大同开源街的电线杆没挪到位,耿彦波厉声质问:“你是想花大同两次钱吗?”

耿彦波狠批大小干部是常事,有人说在他手下“不脱两三层皮交不了账”。但面对市民,他永远是那个平易近人,拿着图纸灰头土脸的耿彦波。一次,他在古玩店看古建构件,突然有市民闯进来喊“耿市长……”秘书要把人赶出去,却被耿彦波责骂:“你可以进来,别人就不可以吗?”

“报国尽匹夫之责耳”

公职背后的耿彦波,深受中国古代士大夫理想主义和传统儒家文化影响, 骨子里将自己当作文人。他自幼喜欢国学,痴迷于唐诗宋词,年轻时能全篇背诵《论语》。1983 年,耿彦波以全省第二名的成绩,被山西大学中文系干修班录取。上学期间,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抱着一摞书到图书馆,学到深夜才回宿舍。

两年求学生涯,耿彦波不仅打下坚实的国学基础,成为特殊时代为数不多的高学历人才,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产生独特情结。此后工作中,他所有精力几乎都被城建占据,但始终不忘保护、挖掘山西历史文化资源。工程竣工,他会亲自撰写碑文铭文;接受采访,他会引经据典化用诗词;上任大同市市长,他也曾作《大同赋》寄托情怀与理想:“文化名城,古韵新章。一轴双城,无限风光。传统与现代齐飞,人文共生态一体。奋皇城古都之余烈, 振大同崛起之长策……”

2013年,耿彦波调任太原市市长。他针对太原五年规划建设,分别从民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综合交通、产业转型、重大基础设施六大方向详细列出24条具体行动计划,力求将太原市建设成为功能完备、品质优良、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都市。

山西大学是省城太原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耿彦波的母校。新校区建设和老校区改造,是耿彦波心头一件大事。上任后,他多次前往山大现场办公,校区选址、调研论证、规划设计……无一不尽全力解决问题,推动建设。从勤勉好学到务实高效,耿彦波的足迹给这座百年学府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021年8月28日,历经八年奋战,山西大学东山校区正式启用。学府新地标一经亮相,便定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的时空坐标系中。10月28日,耿彦波重回母校,参观这座他倾注心血建设的新校区。看到曾经沟壑纵横之地,如今已成历史风韵和现代化气息交相辉映的美丽校园,他感慨万千。“建校120周年是继往开来的新起点,希望母校接续奋斗,谱写内涵式发展的新篇章,为三晋人民办好高质量教育。”

“燕居田园,静听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财取天下,拓开长路万里,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在常家庄园“超然阁”门槛上,耿彦波亲笔题写这副楹联,这是他心迹的坦露,也是为人为官的志向。

2004年3月,耿彦波离任榆次。老城修复开业当天,群众登上城墙挂出横幅:“谢谢你,彦波。”百度“榆次吧”里,耿彦波被公认为榆次人民最想念的一任书记。两年后,还有网友在新浪博客上开辟“耿彦波论坛”。

2013年2月,耿彦波在离任大同时流了泪。春节期间,成千上万大同市民涌上街头,在他离市的必经之路拉起横幅“翻身不忘共产党,巨变离不了耿市长”,声声挽留。

纪录片、现代诗、格律诗词、报告文学……耿彦波所过之处,人民用他最喜爱的方式纪念他。然而,是“耿疯子”还是“耿菩萨”,耿彦波都不甚在意。“在我任上,没有虚度年华,没有浪费职位,这就是做官的最大满足。千秋功过由后人去评说,我把工作写在大地上,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

耿彦波先进事迹心得感想(精选篇5)

耿彦波,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山西和顺人,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大学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人物荣誉:2008年12月,当选人民网“年度最受关注地方领导”。

耿彦波担任大同市长的5年之间,大同可不小异。大同作为两汉名郡、明清重镇,曾有着辉煌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云冈石窟、华严寺、古城墙都是大同的文化标签。然而,耿彦波上任前:大同城内城墙残破不堪,古城小巷和违法建筑“混搭”,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后耿彦波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一轴双城”的思路:“古城实行整体保护,在东边建立御东新区,中间以御河为轴,西边传统,东边现代,两相呼应。”

开始大步前行,前行的道路是曲折的,可光明大道就是在曲折中走出来的!开始不被人理解的理解不算理解,只有在实事求是的证明后才会有大多数人理解!在任职期间,耿彦波同志一心为民、铁面无私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与市长双双落泪。

39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