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必读书目 > 外国名著 >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

| 福萍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范文

《厌女》读后感怎么写?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篇1)

最近读了一本被称为“女性主义入门级”的书——《厌女》,作者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学者上野千鹤子。说实话,早就被女儿推荐读这本书,但是一直有畏难情绪,怕这种学者写的书不是我能读懂的。直到我女儿将书买回来放到我手里,我才不得不读。打开之后,我有一口气想把它读完并再读一遍的感觉。也明白了它之所以被称为“入门级”,是因为它不是一本纯理论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了实际,让我有一种“对书算命”的感觉。作者在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也说了,这套理论不仅适用于研究日本的“厌女症”,同样适用于全人类。我不敢说自己对作者的这本论著能有多高深的见解,但是读完三遍之后,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一点思考的。

你有没有过这些经历?

如果你大声说话,会被提醒甚至训斥:“女孩子说话要轻声慢语,这样大声说话显得太粗鲁。”

如果你被一只毛毛虫吓到大哭着躲进父母怀里,父母不会批评你胆小,只会怜爱地安抚你说:“宝贝,没事的,别害怕。”但如果一个男孩子被毛毛虫吓到如你这般的表现,会被嘲笑或训斥:“太不勇敢了,它又不会吃了你。”

如果你是短发、不常穿裙子、皮肤不白皙身材不纤细,便会是班里的“假小子”,不被男生认为是女生。

……

以上种种,我们都会觉得是很正常的事,但其实这些正说明我们大多数女性从孩提时代、少女时代起就受到一种文化的影响,一种规范的约束。我们在一个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在双重标准下,被灌输了对认可、批准和赞美的三重需求,要做个好女孩,就要时时认清自己是个女性,要习惯克制、迎合、遵从和奉献,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就是这样一点点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的,我们一步步接纳了这些准则,直到长成女人应该有的样子。

“结婚就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如果离了婚会更辛苦”……是否有人对你说过这样的话?或者你自己就是这么想的也非常有可能。

我对以上这些说法内心是抗拒的,但是又感觉我不得不认同,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这么说时,我就会以沉默来回应,因为我找不出有力的反驳理由。直到读了《厌女》,我似乎为这些说法找到了一些成因,虽然我们目前仍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想让更多的女性知道,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婚姻观,通过思考,至少可能成为女性意识觉醒的开始吧。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定义为“不勇敢的人”、“不坚强的人”、“没有领导决断能力的人”、“懦弱的人”……总之就是“不能成为主体的人”,而如果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女人属性”其实都是适合成为男人支配对象的属性,都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制造出来的属性。

当我们想通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女人结婚要找“可依靠”的男人,因为我们觉得靠自己不行;为什么有的女人觉得自己的男人不能养活自己就不能称之为好男人,就会哀怨自己命不好,而不是自信自己也能撑起一片天,还是因为我们觉得靠自己不行。

“我”

你丈夫对你的着装、妆容的评价是否会影响你自己的喜好?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导致家务没人做、孩子没人管而遭受家人、朋友、同事对你作为一个已婚女人是否称职的质疑?

这些评价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给我们的众多评价中的沧海一粟。我们女人会因此放弃或藏起自己的真实喜好,却根本意识不到这种迎合正在使我们忘记自我需求;我们会因为他们的负面评价而陷入自卑或自责,却根本不会想到家务和孩子的责任也有男人的一份。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评价都是站在男人是主体的角度上的,而女人明明也是独立的个体,却为了不被这个社会视为异类或者是抛弃,只能去迎合,“我”便不是本真的我了。

现在经常听到“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豪迈之语。但以我们目前的现状看来,妇女虽然至少顶了“半边天”,但这个社会的“厌女症”依然还很严重。在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公共领域,女性在参政、就业、教育、话语权等方面地位还很低;在私领域,女性的家务劳动、养育孩子的分担明显多于男性。社会文化领域,倡导女性自信自强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很少。就在最近我看的两部电视剧,都是表面在讲女性回归职场的故事,内核却在制造女性回归职场所引发的各种矛盾,我不知道是不是企图吓退想自立的女性呢?

最后,我想讲一个关于“圣雄甘地”的故事。他告诉印度人,他们通往自由的钥匙并非掌握在大英帝国的手上,他也并没有不停的谴责大英帝国的殖民,而是致力于让印度人通过自省、自立、自强来获得解放的力量。他提倡印度人自治自立,不依赖英国,而是自己纺线织布、自己制盐。这种意识觉醒才是获得自由最有力的基石,它使压迫变得不那么重要。所以我想说,女性的觉醒,不是一些激励的话语所能奏效的,我们真心的内省才是关键,否则我们就只能在高峰与低谷间来回循环,不得所终。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篇2)

这本书让我对觉得自己对人文社科的兴趣到了尽头,然后人与人之间的各路小九九就这样吧,烦死了。

今天有一个问题反复在我脑袋里周旋,就是那些生活在父母期望学业重压下的小朋友为什么会抑郁的问题,我为什么会在跟姐姐保持关系的时候感觉那么沉重,大概就是一个他者的期望吧,这个期望既让人感觉兴奋,自恋,又让人压抑,既是自我肯定的一面,又是一种,怎么说,好像又是一种被“异化”的过程?我对这个问题还有一丝继续思考的热情。你是希望被欲望呢,还是不被欲望呢?被爱还是不被爱?有人关心你在乎你,还是希望没有人注意到过你?就像问一只猫,你想在主人家锦衣玉食但要被关在家里还要去掉身体的一部分功能,还是想在田间地头自由自在,觅食,还有追求爱猫呢?

回家之后开始想从《厌女》这本小册子开始读书,上面真的写得很准确,很深刻,是一个好的,像数学一样逻辑清楚,元素关系捋得恰到好处的一本书,对环境中的各方面参与元素也有很细致的探讨,关于之间关系本质互相作用原理的探讨,非常好。最重要的是我看得懂它在说什么。

在讲故事和做一些学习中间选择吧,自己也表达得很清楚了,对方也接不住,我自己怎么说?感觉还好吧,就像是慢慢会沉淀下来一些真正我理解的东西,从发生的不理解中,这些谜也在促使我朝向一种我自以为是的真。

当看到书上将异性恋和同性恋还有男性共同体放一块儿讨论的时刻,我感觉很清楚了,或许我还会想读一下《拉康传》吧(看一下一个典型的男性是如何在事业女性知识自我营销上风生水起的,至少我现在对拉康只有这个印象,任何人都可以去包装自己蛊惑别人,这个真的无关更多),我对人际关系本身不是那么感兴趣,主要是我前面二十年没有什么人际往来,所以有点好奇,但通过这十年大概了解了,吧。

《厌女》这本小册子真好,我就不用进一步去澄清或者确定我自己需要的一些信息了,它直接给我了。

所以我在两性这个事业上摆烂了,再也不想思考任何这个方面的问题,随缘了,我不是女权主义者,申明一下,如果合适,有机会,我还是想进入家庭,真不想要的是生个娃,因为人生太短了,我自己生命都还没有出来,再发展另一个个体,有点虚妄。

“女人”这个词汇是很神秘的词汇,意思是被欲望的客体,但即便我想跟人谈恋爱,我也并不会因此去为了将自己放在一个被欲望的位置而付出实际的努力。

我不是一个女人。我是活的。

誓要将“理解这个世界人们的行为模式”进行到底吧,这是我这二十年的一个主题,所以姐姐成了一个我的观察对象,就跟我妈妈去到的位置是类似的,我就是好奇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怎么工作,思考,活在什么里面,如何逻辑着,但我的困惑是我无法理解他。因为我只看到了符号并没有捕获可以跟他交流的意义。

所以我现在不想干这个事情了吧。

人真是太无趣又太缺乏理智了。因此才复杂的。人是断片的,从姐姐这里能够让我得出的结论就是这个,而像我这样从始至终保持了自己一致性的仿佛还是少数情况?

我现在想干嘛?今晚回来是彻彻底底的没有想跟姐姐继续交流的冲动了,比较平静。然后我真正还是想搞一些理科的事情。人文社科在我看来,太不严谨了吧。当然我也有很佩服的人。下午在路上想到我其实被数学稳定得很好嘛,而且,今天在路上的时候,我真的'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深刻的理解到了“稳定”这个词对个体意味了些什么,为什么要去追求这个,一路过来我是被我的“学业”稳定得很好的,但我就是缺了一路过来欲望我的他者。所以我才会这么的没有想活下去的理由,这个欲望就是大家口中说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我竭力反驳大家误解我的那个“爱”。所以我在问姐姐的其实是,为什么你前面欲望我,后面又不欲望我了,接着又欲望我,然后又不欲望了?

不回答就算了撒,反正都不欲望了,我就像个叫花子讨饭一样的讨到你屋门口了,你撵我走我又不能强取豪夺。虽说劫富济贫的都是大侠,但我也并没有自身过得很硬可以大侠打劫的本领让我可以在你那里有一席之地。事实不过如此。我了解这个情况了。

说我就此放过这个事情了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我能实现拿钱砸你的愿望,那我磨炼本领以待他日再报去年今日之仇也不是没有可能。惹我,我一无所有,但我就是还有口气儿。我平静的不被欲望的人生愤愤不平的仅此一件事情而已。你不能怪我抓着你不放。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篇3)

西蒙·德·波伏娃写到,女人不是生来而是变成女人的,那么女人怎么变成女人的呢?是通过接受“女人的范畴”,通过自认“我,一个女人”而变成女人的。

语言世界先于个体而存在,每个人都只能后来降生于那个先已存在的语言世界里,语言不是自己的东西,属于他者。

“女人”的范畴在自我诞生之前已存在,个体从他人那里接受“你是女人”的指名。“对,我是女人”当个体如此自我定义之时,“女人”就诞生了。因此,在“接受”那个范畴的时候,也必须同时接受那个范畴所承载的历史负荷。

何为女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角色有何差异?近代的女性和以前有什么不同?

在过往的历史中,男性视角产出的.文化作品充斥着男性角度对女性的凝视。每当女性阅读这些作品,很难不产生诸如此类的困惑——“为什么我没有这种情感?是时机没到我还不够成熟/不够女人吗?”“没产生这种感受的我,是不是错了?”亦或者在面临类似情景时把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所作所为照葫芦画瓢。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那么多偶像剧(恋爱脑剧),就不会有那么多恋爱脑的女生了。(笑色)

在我看来,女性面临最大的困境在于自身价值的认定,男性价值的认定在全社会有统一的标尺——“有权有钱会把妹”。而女性,事业突出,如若有家庭,会被指责/说教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如若没有家庭,则会因为到达一定年龄后没丈夫没小孩被耻笑为“老妖婆”;美貌突出,如果不懂得如何和同性相处,受男性喜欢的同时就很难得到同性的认可和喜欢,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度并不是轻松的课题。

幸运的是,在逃离、对抗、憎恶男性视角的凝视这件事上,女性并没有放弃发声,在日本文化背景下,有发出“没丈夫、没孩子、年过三十,又怎么了”的酒井顺子;有通过整容卸下自身对相貌的责任、对女人味的极端追求直面女装作为性别的符号的本质从而解构性别的中村乌萨吉;有写女性利用性别特质去获得好处却最终招来不如意结局的林真理子。

我们都在致力于逃离我们被定义被限制的那个框架,渴望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被看见。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篇4)

初中高中的时候流行叫男孩子“__哥”叫女孩子“__姐”,作为女性的我却有“__哥”的外号。在比较保守的故乡,我经常出口成脏,说让男同学都脸红的黄色笑话,甚至和男孩联合起来调笑“不受欢迎的女同学”,并因为自己跟其他女生“不一样”和对他人“你一点都不像一个女孩子”的玩笑感到愉快且自豪。

从小不算缺异性缘,同时敏感地意识到,在这样的条件下若要同时拥有好的同性缘,必须在同伴中装傻充楞,或者是扮演男性,有时则需要牺牲自尊。我有一个相貌姣好且同理心极强的朋友,为了不让周围的同性朋友“产生压力”,在某一个时期对自己的着装完全放任自流。我大学也曾有过类似的体验,当自己的外在有一些突出时,我的有一部分同性同学会表现出对我的攻击性,而我就再也不会特意打扮自己。

后来读了本科硕士,我十分容易对与我年纪相差不算太大的老板和教授产生奇异的好感,甚至因此更加服从对方。幸运的是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正人君子,并没有人利用我当下感情控制我。可其中一个老师曾在跟我面对面授课时有意无意摸了我的手。而这种奇异的好感在上下级关系结束不久便会消失。我一直以来都因为这样情感到困苦,甚至一度以为这与我的俄狄浦斯情节有关。

跟同学一起看综艺,发现我们不约而同地会欣赏那些男性不可能喜爱的女性。而我自己虽然不会明面上侮辱谁,但仍然对那些展现出“女性化”特点的女性感到强烈的不满和妒意,尤其是在她们的作品还受到了大部分人的喜爱时……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生活中的一幕一幕都这样反复出现在脑海里。原来喜欢被人叫做“__哥”是作为弱者的自己想通过“名誉男人”的方式与其他女性区分开;原来女性竞争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男性赋予的价值”,因此女性喜爱的女性不可能同时也是男性喜欢的女性,所以自己只能通过贬损自己的方式来获取同性的喜爱;原来女性会对比自己“等级高”的男性发情,是社会在我们潜意识中培育的发情符号,而非我真正爱上了其中某一个人……还有太多太多的画面,自己不仅被文化粗暴对待,同时自己也在粗暴地对待自己。

就像作者在结尾说的那样,在厌女文化中诞生的人,没有办法想象一个不厌女的世界。即使是读完了整本书,即使是记下了书里的每一个厌女细节,对女性的厌恶仍然会存在我没有意识到的角落,或者情感往往先于理性暴露我的厌女。或许要彻底摆脱作为第二性的这个任务,也只能交给下一代,下下代来完成了。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篇5)

最厉害的是这书探讨了价值,男性的价值和女性的价值。男性的价值是由男性决定,而女性的价值是由男性决定。男性的价值取决于他的社会地位,金钱,还有同样的男性群体的认同。

而女性的价值主要来自于男性,而由男性认同的女性价值就会把女性矮化成性欲的符号,角色扮演游戏。对于女性自身的问题,

对于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定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他作为符号化的代表,他需要承担抚育的责任,而另一方面他作为人类,也需要有建功立业的标准。而同时期的男性,只要达到作为人类的标准就可以了。那从价值方面,新时代的成功女性不但要肩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准,还要同时承担起符号的作用。

这就是困扰现代女性的问题,一部分他们可以自主来决定他的价值,另一部分他需要自我矮化成客体来实现她的“古典”价值。

所以现代的价值观,女性需要找一个强一点的男性作为伴侣,其实也没什么必要,只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找一个实用性强的男性伴侣也没什么大不了,只是这里难以接受的应该是男生了,他们难以接受社会价值和家庭价值与主流不一致的错位感,如果不是脑子特别清楚就会陷入普世价值的迷惘中去。男生作为弱势一方好像还是没办法找准他的定位。

陷入家庭和婚姻的弱势男性会突然发现,现有家庭制度是保护强者的,在这里的强者不仅由性别决定,当弱者失去支撑的时候,那种无助的感觉,难以言表,他们可能就能体会到这近现代几百年中女人所感受到的一切问题。

为什么家暴问题难以处理,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他牵扯到经济问题,情感问题,还有权力归属问题还有外界公权力的介入问题,不是说这个问题以前不存在,而是他陷入了隐私的漩涡中,成为了公共话语的黑洞。

早在快20年前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拍出来这么令人震惊,也许就是这问题早就存在而且存在的概率不低,才有这么辽阔的辐射范围。

对于强者来说,进入家庭领域,就进入了隐私,他意味着可以不受公权力的约束,有自由支配的空间,而对于弱者来说,如果没有第三方的保护者的介入,家就成为了必须服从的场所。

从这点上看,成为家庭主妇并不是一项选择,而是断送自己未来和前途的绝路,不仅是主妇,主夫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没有哪个性别会更加善良的,强者是会上瘾的。永久性的就职会让人无所适从。还有一个事业有成的女性如果说要成功或者是普遍认可他的成功还要有个好老公。这个好老公,更像一个爱马仕包,昂贵但是也没什么实际作用,除了出门背出去给别人赞叹一下。

再讲传统化的女性的社会定位,近代以来,女性一直被矮化成欲望的符号或者是客体,一个美女,比起她想什么,你更关注的是她长成什么样了,最好是天使的面庞,魔鬼的身材,这样她再能在各个方面上“好用”。书中也提到过皇室的女性成员的作用,如果没办法和自己同阶层的人结婚的话,皇室女性只能成为神女,也就是和神结婚,而不能向下兼容。

这里的女性,可以被看做是权力的象征,作为象征的人不实际掌握权力,就必须被放置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不能被利用成为威胁正主统治的障碍。

这样说,在古代,不论是身在皇室还是身在平民,女性都逃不过被使用,被控制的宿命。其实整体应该是从权力和价值这两个广阔的方面来谈论女性自身。社会的权力结构和家庭的权力结构。

由于女性的社会定位的复杂性,导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但是赋予你能量的手足兄弟,真的是用感情来为你加成吗?当然不是,是他们能掌控的资源,同样的额,当女人也掌握同样的资源的时候,这样的女人你也不能随便向衣服一样丢弃了。

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讨论女人的地位,不如说是在讨论现有社会结构里权力和价值的分配基础,而用女性作为切入点。这里的女性甚至都不能用女性来代称,而是这个社会的所有弱势群体或者是客体的集合。

对于女性的偏见,可以无缝的套用在任何一类处于弱势的人身上:面对白人的有色人种,面对直男的同性恋,面对男人的女人,面对大力士的体弱多病的人士,面对富豪的穷人,面对城里人的农村人,等等等。

厌女,说男性写的作品是“在女人身上寄托梦想”,其实女性的写的作品很多也是在男性身上寄托梦想,你觉得他能代替你实现一些东西,而这都是不能掌控的,能掌控的只是自己。

对他者的理解。“近代女性文学的特征,是男性幻想的稀薄”男性文化的核心应在于顺从,这种顺从不但来自于性别间的,要求女性顺从于男性,也来自于性别内的顺从,地位低的顺从地位高的,年纪小的顺从年纪大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圈子文化,或者阶级文化的核心。

不论男性主义者,还是女性主义者,他们太喜欢用大而全的标准来要求普通人,要求他们完美无缺才值得人们尊敬,但是他们为什么热衷于将圣人拉下神坛?是不是,他们也是通过拉下来的这个动作,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们寻找的不是真理,而是自己在真理前面的位置。

总是过于突出组别差异而忽视了组内差异,男人里面有好人,女人里面有坏人,简单的机械的用特征来概括个体的特性,忽视个体的作用,这也许就是五条人说的世界的理想的意义。一个人也是世界。不过这样个人化的表述,也是在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才出现的。自由主义,希望能一直这样。

目前的女性主义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又想消除阶层差异又想消除性别差异,而且内部的观点也不一致,导致一切都变得很难。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篇6)

“如果你读了这本书感觉不快,那无疑是因为你知道什么是厌女症。否则,这书便充满误解,与现实完全脱节。”

说实话,一半一半吧,确实看得我脑壳痛。

首先,这是一本偏学术的书,术语之嚼,有些地方又啰嗦,且写作逻辑感人(“权力的色情化”这章,我看的时候充满了“你到底在讲什么”的疑惑,都过了一半了作者才突然想起解释一哈这个词是啥子意思……

其次,按照这本书的逻辑,所有人都“厌女”,有些女的还要加一层“自我厌恶”。在“厌女症能够超越吗”一章,作者说有两种途径能超越,一条是女人的,一条是男人的。女人的就是强调了一下“众人皆厌女”,女性主义者(作者是)就是自觉意识到自身的厌女症而决意与之斗争的人。感觉无论怎么斗争都能被划进“厌女”的框架(她在“女人的厌女症”一章也踩了一个所谓有“厌女症”的女作家,那我寻思这就是一个无限套娃,怕是只有圣母白莲花能安心当个“女”然后被众人踩……最后说,女性与自己的和解之途是成为女性主义者……

另外还有一个逻辑:“只要性别中还存在权力的不对称,女性之间的纽带,即使存在,也与男人之间的纽带不可同日而语“,后面又说,男性同性集团同化获得的权力必然大于女性,那必然加剧性别的权力不对称,那是不是无限恶性循环无解嘛……

在这一套套逻辑下,我觉得我根本不配说自己“厌男”,因为我没有资格,我是个女的。只有真正的男人才有资格“自我厌恶”。

当然,还是有一些话能够引起共鸣,但是阅读体验真的太差了。

日本作家上野千鹤子《厌女》读后感(篇7)

“这是个厌女症的社会。”上野千鹤子说,“而且我们目前还很难想象没有厌女症的社会。”

什么是厌女症?厌女症有个更好的名词解释“女性蔑视”。在男性身上是“女性蔑视”,在女性身上则是“自我厌恶”。将女性符号化,只要是裸体或者迷你裙就会有反应,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的发情,厌女症的男人无处不在。而作为女性,只要有“如果我是个男生就好了”之类的想法,抱怨自己身为女性的女人也是有厌女症的人。

从第一章“喜欢女人的男人的厌女症”开始,上野千鹤子一点一点地剥开这个厌女症社会的真相。她笔下的男人不是作为个体,而且作为整体存在的,所以她的评价也毫不客气,甚至可以说是毒辣。男人将女人性器官化,将女人他者化,也同时让自己陷入两难。

在父权制社会下,女人是作为附属品的存在,女人没有自己身体的所有权,这是整个大环境强调的,这个社会对女性从不友好。女人只能被支配,男人只能支配,这是社会默认的分工,但无论男女都深受其害。什么时候社会才能冲破“厌女症”的桎梏,让人们从中真正地解放出来呢?

36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