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

| 阿祖

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5篇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读后感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人们在读书时为帮助记忆而写的一种应用文体。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篇1

《庄子》是讨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论着。我觉得庄子想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不要老从一面看问题。自以为是也是一种极端,以一技之长为耀也是极端。世界是和谐的。人与人也应是和谐的。

所谓的“坚白论”,山人以为,讨论的两派其实已经不是在讨论同一问题了:一个论述某物有何种属性〖即白与坚〗,另一派则是论某特性〖即白与坚〗是该物特有的个性还是许多物质都可以有的共性。

事实上,我们往往看到在许多争论中,所谓对立的两派,追溯到本质上,自己都不知道在争论什么。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个对立的阵营,争论、对立几十年。可是有谁能说清除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呢?

其实,综观中国的哲学,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非常现实。对于那种“万物起源”、“谁创造人”等等之类扯不清道不白的问题采用回避的态度。对于大自然则采用接受它、并与之相容的态度。不追求绝对、不走极端,只求中庸。而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山人认为是受西方影响而来的。现代西方科技的发展,就是试图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医学、气功、养生之道等等则是顺其自然、接受自然、融于自然的例子,典型说法是所谓的“天人合一”。

许多人把庄子与道家放在一起,与儒家相对。山人以为,儒家侧重与社会及社会体系;老子强调人与自然;而墨家则重客体与其自然属性;反观庄子,则是这些的融合。只是墨家的论点采用的较少一点。而过多地将儒家、老子相容。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是一种和谐的共存,无主次之别。这也是与儒家的最大不同。在儒家中,要有等级之分,要有对自我的克制(这一点又与“无我”相近)。

自然了,从当政者的角度看,儒家是有利于朝廷的。但庄子思想也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因此,儒家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体思想而被当政者大力提倡。可是同时,庄子的思想又作为主要的旁支而存在,没有收到异常的压制。而法家因为是强调客体、鄙弃主要因人的主观而形成的社会体系、结构,从而无生存之地。

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篇2

不过,他的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思想,因此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善于用寓言来说明一些道理,由他所著的《庄子》,亦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秋水》一文,出自《庄子外篇》,《秋水》一文,洋洋三千余字。在那个刀雕竹刻的时代可算是非常长篇的东西。他用寓言的方式,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因为庄子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所以,本文旨在要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

庄子把事理的无穷性与人类认识的相对性,宇宙的无限性与具体失误的局限性对照起来分析,显示出他对于绝对与相对、无限与有限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有着高度的灵活性,这对于人们突破认识上的局限性,从而临武到天地宇宙的无限广大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庄子流畅的文字下,所显露出的不朽思想,显然是只得我们从多个角度学习和思考的。

他用寓言这种活灵活现的方式,来告诉我们其中的许多道理,譬如其中的《秋水》,从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到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就是以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来告诉我们,做人不能沾沾自喜,不能以偏概全,因为我们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河神,会因为小成而沾沾自喜,河神尚且如此,何况我辈凡人呢?可是,许多人因不明白这个道理而因小失大。

从古至今,骄傲永远都是成功的最大敌人,这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只有谦虚谨慎,虚心求教,才是成功的最佳路径。千万不可以自满于现状。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谈论事物间的虚实关系,夏虫不可以语冰,是因为冰雪对于它们来说太虚妄了。井中的青蛙也不要和它谈论天地,对于井蛙而言,天大也太过于虚妄了。确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说教育,在有些时候,这些的虚妄的东西在我们身边还真是太多了。于是,就要怪,学生会说一套做一套了。就要怪,学生不遵守包括交通规则在内的许多规则了。但是反过头来,看一看,似乎身边的许多事情确实都是如此。

下面,他们又讨论到关于事物间的大小关系,天地算是大的,然后比起宇宙来真是沧海一粟。江河算是大的,但是在大海面前却又显得渺小。

庄子用我们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体,用河神与海神之间的对话,引申出《齐物论》中的观点,极力论证万物的大小、是非的无限相对性和人生贵贱、荣辱的极端无常性,又以易懂的文笔,告诉我们,做人要返璞归真,顺其自然,不要为了追求名位、富贵等等,而伤害天然的本性。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虚极静笃,谦虚谨慎,不可骄傲自满!

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篇3

渐渐开始不再喜欢那些所谓出名的大家的总结,他们先入为主说了一些想法,看似无懈可击中堵塞了我们的思路,让他们去喧嚣吧,我自己去看了《庄子》,何为平淡?。庄子是一个相对主义者,按照唯物主义观点,相对主义者徘徊在唯物和唯心之间,最后堕入唯心主义,庄子貌似正好验证了这个理论。基本上,他用不永恒否认了瞬间,用必定失去否认了现在,用最终的虚无否认了当时的拥有。道家的养生可能不太适合我这种稍微还是有点争强好胜的人?庄子的观点值得肯定的地方有:1.不比执着,不必痴狂;2.一个人的核心部分不应该依赖外部评价;3.凡事都有个自己的解释安排最后达到平和。3.强调了顺应,无为和生死相望,这是一种更大的.作为和纪念。 我最喜欢庄子的《天道》 《天运》 和《说剑》在《天道》中,庄子说了,圣人心中之所以宁静,并非宁静十分好,所以才宁静,万物不能扰乱它他的内心,所以才宁静。他的主张其实一直都是这么温和的,告诉人们有这么回事情,但是不一定是可以办到的。一个能够愿意分享自己孤独的人,一个内心已经如此淡薄却仍旧分享了他的学说和孤独的人,是值得崇敬的。并不是美好就可以达到,需要顺应规律才能达到,就和没人想要不幸福或者,可是我们都能找到理由让自己无时无刻不幸福。

《天运》中,他明确了道不是通过言语和辩论就可以推行,而个人价值观决定了他的选择和感觉,这个已经十分透彻了,他知道了运行的规律,并没有强求每个人都会有他一样的价值观和感觉。最难得是《说剑》,这个文章说明庄子不是不善于揣摩人的心思,他是十分善于了解别人的,但是他几乎没有用这些去牟利,之前我十分推崇过《鬼谷子》,他知道人心险恶、社会动荡依然去用他的智慧周旋并且不吝告知别人周旋的方法是坚强的。而庄子,一个有能力坚强选择地逃避的人,他是善良的,他未必不可以做到别人能做的,他不是没有才华,只是,他不想去做,他只是表达了他这种想法,一个真正按照自己的心去活着的人,是高尚、幸福、宁静的。喜欢庄子,喜欢他的善良、平静、不傲慢。庄子的静是真的静,虽然他有一个我不喜欢的缺点,就是他太相对论了,忘记了享受此时此刻的快乐。一切都会消逝,但是,依然值得去追求和拥有快乐。

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篇4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__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

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 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文章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

庄子在我无路可走时读后感篇5

每每读到庄子的言论,总能使我深思一番,然后醒悟些什么,尤其是对“和”这一方面。

记得曾听花簇幽声,与友手谈两奁乌鹭,看玉子音脆。初,我落子咄咄逼人,不加退让,但随一来一往间,局势渐步苍黄。怪我太贪胜。新局,欲缓速攻彼,而大计未成便造反逼,下场与前局无异,皆是我的子颗颗被动,只要对方愿意,分分钟都能结束了此番坐隐。即使敲盘忖度,也无可奈何,依旧茫茫然不知何解。

直至后来闲暇阅了几卷《庄子》,再拈棋时,才若有所思。

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生陵安陵,长水安水,莫不是安时处顺?顺于水与齐俱入与汩偕出是谓命成,这又是否讲究一个无为之和?以和为量,融入环境,才能于环境中纵横;顺从所处之境,与时俱化,无肯专为,也才能不物于物。

于是方知我在棋道一面输得如此彻底。一昧的穷追猛打,只是让自己的格局更为支离破碎,棋心散乱。小体怎敌大体,残局那堪圆镜?唯有将自身所有连成一体,贯通一气,融和其中,才最是无懈可击。这终是,要讲究一个“和”字。步步紧逼,不正如那难成大事的独善其身者?贪胜谋彼,还不如顾我争先,逢危保其小棋,还不如弃之转战大局。而这些,又都不如行和之道。

行于和,安于道,该走则走,该停则停,天地两宽。

棋道如此,想来世道也应如此。天地万物相生于世,人与自然便好若纹枰间的黑白二子,人若对自然步步紧逼,则终将会被反噬,倘若人不与自然俱化,固守一端放眼小利,则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控制,被动前行。而若人与自然作和融于一体,相互包合,两相无事,平和安好。

如此一想,比起输赢,“和”一字才是最为重要。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人博弈,若下得和棋也是知音,要知输赢常在,而知音难求;日月交替,昼夜相生,二者互存,并无亏损。况与天为一,形全精复,岂不美哉;万物协调,物我相安,岂不妙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和”一字,向来不带强行。

翠叶点馥之春,花木扶疏之夏,落枫雁过之秋,冷雪封天之冬,合乎时宜,顺所自然;山风浩荡,云水清浅,美犹胜画,也不正是因为有意境悠远的和谐?这一切,相交得自然,相处得融洽,不强行,也不僵硬,因此映入眼中,给人的是无端的好看。

庄子一生淡泊,却从不清汤寡水,《庄子》一书深邃,却并非华而不实,一读开阔,二读顿悟,三读坦然。书中思想,一如庄周的风魂,不掺浮华,逍遥自在,其智无端崖而有根基。“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道我合一的庄子,想必也有“和”之念。

既爱万物,以与万物和为念,也才方能物我合一,天地无穷。

或许有人对此以为不屑,但和平安好,世无征战,相信是人人皆向往的。如此,若人与人以和为本,与社会以和为本,哪还再有不公不义、厮吵争夺;若人与自然以和为本,与世界以和为本,哪还再有生态失衡、步入沦亡?万物无竞,流水不争。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境界,但也更应是一种常态,无和,无宁。

人生如棋,胜败常有,又何不且以棋道看世,行和之道,并与之俱化,暂搁输赢,取个不断进步的相安逍遥?

和谐世风,谁皆爱之。行和,两安。

365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