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读后感600字

| 小龙

国殇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九歌·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诗,是《九歌》中的一篇。这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国殇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国殇读后感600字篇1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的慢长发展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显着地贡献。但是在1931年那段血写的历史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耻辱。

《国殇》这本记录着抗日战争故事的历史书讲述着:15个月战略防御大血战,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战死沙场,当中国的万物似乎都是血色时,才敛住了日军“太阳”的杀光,勇敢、坚强中国军队以血、以肉阻挡着强大而可恶的日军。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残忍的日本鬼子在南京斩杀无辜百姓的画面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日寇,这帮可恨的杀人魔,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双手沾满了一个又一个无辜、无助、悲愤的灵魂的。血,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段血写的历史洗去!

南京大屠杀更是令人愤怒,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两个杀人魔王创造的举世震惊的杀人比赛,他们竟然觉得杀人是十分愉快的,真是残暴啊!

看着这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在事发时,日本政府拘留了我国船长,在中国的强烈不满与抗议中,日本政府终于放还了我们的船长。这不正说明中国真的强大了吗?中国、中国人不再受人欺辱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所有中国人那颗自强、爱国、不忘国耻的心。

勿忘国耻,勿忘耻辱,让我们牢记这段血写的历史吧!

国殇读后感600字篇2

人活着是为了争气,争气就是不能给脸上抹黑只能给脸上贴金,贴金是为了使自己的形象光辉,形象的光辉的目的是为了维系做人的尊严,以此得到群体的认可,更希望得到群体的敬仰。因此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的力争完美,成功了引以自豪,失败了侘傺沮丧。当尊严受到威胁并面临难以忍受的耻辱时就要拼命。拼命有俩种原因,一是因无颜见人的羞辱感,二是无法忍受的屈辱感,所以就豁出来拼个鱼死网破。当一个民族危亡时,群起而抗击,残酷的杀死对方,并且自己也不怕被杀死。在这舍身成仁中产生的.英雄,是公认的光辉形象,甚至使敌人也不得不佩服与敬仰。可当别人害了你的亲人或朋友,或者抢了你的老婆,使你做人的尊严受到无法挽回的侮辱时,你奋起杀了人,而且只是杀了一个仇人时,就会被认为你不值,当然也没有人为你的英雄行为歌功颂德。虽然为国和为家杀人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做人的尊严,而得到的评价却是截然不同的。

这种同样因义愤杀人的不同结果,是由于群体生存秩序的干扰制约的。群起而攻的不是个体的直接仇人,双方只不过都是些无故的工具。因为英雄的称号,都把幕后指挥者的敌人当作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互相杀的红了眼,不但要别人的命,同时也心甘情愿的搭上自己的命。而战争中死的都是些人体工具,真正发动战争的人却安然无恙。人体工具即使胜利了也只不过暂时冠以英雄的称号,而发动战争者得到的是至高无上的王权。

国殇读后感600字篇3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的《国殇》,包括其他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国殇读后感600字篇4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本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我们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本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X仍饧剩凰

国殇读后感600字篇5

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现的创一代文风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写的《国殇》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描绘战争酷烈,抒发爱国深情的杰出诗作。

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但如果说,他直抒胸臆的恢宏巨制《离骚》是通过自身高尚灵魂的苦闷追求,倾吐忧国心志,他借题抒怀的精制组曲《九歌》,是适应民间祭神的格调与需求,流露纯美情愫;那么这一首《国殇》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离骚》的激扬澎湃、忧愤深广,又有别于《九歌》同一系列其他各节的清新宛转,幽渺缠绵。它以其质朴凝重、刚健悲壮,在屈原诸多焕发浪漫色彩的瑰丽篇章之中,独具特色,别有神韵。

这是所写内容的庄严神圣,写时心情的沉痛崇敬决定了的。它为祭奠英勇牺牲的卫国战士而作,所以无需凭借虚幻的神话境界,甚至不必多用托物的比兴手法,只是正面纪实叙事,直接表意抒情,显得更加庄重深沉。

《国殇》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笔朴素、情致纯浓、真切如画、激越如歌。它把保卫祖殊死搏斗的壮烈图景,惊心动魄地活现在人们眼前;把悼念忠魂的满腔热忱化为英雄乐章,回肠荡气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胸怀。

作品开篇只两句,一下子便把人逼近到激战的最前沿:白刃相接,车轴交错,格斗进入炽热状态,拼杀已达生死关头。随后两句,焦点拉开,给读者展示了战场全景。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就在这旌旗蔽日、飞矢如雨的险境之中,犹如特写镜头一般,凸现了我方战士豪迈的身影——他们临危不惧,冒死迎敌,奋勇争先,冲上前去。

接着,作品跨上第二层次,诗人不再客观描述,而是将自己同时把读者带进我方战士的主观世界;敌众冲散我方阵列,()我的战马一死一伤;在这大势已去、身陷重围的决死时刻,我毅然系马固车,决不动摇后退。于是,仿佛电影的定格,诗人让读者看到:一名孤胆英雄奋力猛击战鼓,壮士都已牺牲,荒野悲凉肃穆,而鼓声却似乎轰鸣不绝,倾诉着天地的怨恨,发泄着鬼神的忿怒,张扬着卫国将士宁死不屈的威武气概。

至此,作品升入第三层次,诗人激情迸发,放声歌颂,从外貌雕塑到内心刻画,对烈士进行了热诚的礼赞。他们背井离乡,奔赴疆场,以身报国,义无反顾。他们头颅虽断,弓剑未丢,纵死不悔,斗志犹生。他们忠勇刚强,坚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气长存。这就是千古以来世代相传炎黄子孙禀赋崇尚的爱国精神。

说到爱国精神,那是支配屈原一生的精神支柱。初高中时,我们经常做到这道经典的历史题:

农历五月,初五和十五,一大一小,两个端午,江南一带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之所以如此倍受后人推崇最主要的原因:A,爱国情怀,B,《离骚》等着作,C,上下求索的精神,D,竣洁的人格,答案A。

是啊,这么久了,这道题还在被教育界翻来覆去的用,就像这么几千年了,人们还在纪念屈原一样,我感觉到,那些为人颂扬的精神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于世,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这样。

屈原,他爱国,他担心国家安危,所以他嫉恶如仇,他与他们坚决斗争。他无情地揭露那些“党人”贪婪嫉妒,争权夺利,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他对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正确主张的同僚,他亲手热心培养的人才而后来又变节从俗的人们,他在痛心之余,也给予了严正的批判;他对于国君的昏庸糊涂,同样也没有忘记给予谴责。

屈原,他爱国,他要抚壮而弃秽,所以他上下求索,寻找效忠的机会。在苦苦求索中,他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皇舆之败绩,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以及他九死未悔、宁溘死以流亡的舍生取义精神,实在是感人肺腑,透彻心扉的。

由此,我想到前几年,韩国人要申请端午节作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听起来是如此荒谬却又不得不怀恨起中国人的不争气——沉迷于西方的节日却忘掉了自己的传统!圣诞节我们可以过,但是,我们为何忘却自己的节日呢?我们的七夕是多么浪漫的一天,我们有我们的浪漫的传说,可是,我们却去过那个对我们来说如此陌生的2月14日。我在担忧着,哪天,我们是否,也会忘却我们的端午节、中秋节,甚至是春节?

想想我们的爱国之士屈原,我们是否会重视我们的爱国之情?当我们追崇超女的时候,是否也要来回忆我们的骄傲我们的偶像屈原?

343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