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
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高中生的你读了哪些名著呢?相信你已经读过《骆驼祥子》、《朝花夕拾》,推荐阅读《阿长与山海经》、《围城》等,先看看大家的感想吧。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关于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篇1】
有时候,即使一无所获,也是胜利。
一个老人,作为一名渔夫,连续八十四天没有钓到一条鱼,但即便如此,他也仍然去奋斗,终于在八十五天时,钓到了一条十八尺长,重达一千五百磅的大马林鱼,可惜老人年老体衰,而那鱼又是那么的有力强壮,只见那条大鱼拖着老人的船想海里走去,但老人那么久才钓到的,那么大的鱼,又岂是能轻易放过的?两天两夜的奋战,没有水,没有食物,孤独一人,身疲力尽,但不放弃的精神和不言败的毅力让其最终杀死了大鱼,拴在船边,满载而归。但归家之路漫漫,劫难接踵而至,一只只鲨鱼闻香而来,与渔夫各种争斗,即使渔夫尽全力而为,用尽各种装备武器,到最后只剩一支舵柄与它们争斗。最终回到家之时,只剩下一副鱼骨,和那些激动人心而又残酷的事实与回忆。故事的最后,老人一无所获,任何的付出都付之东流,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我觉得他是一个胜利者,他面对艰险的命运,不屈不饶,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与勇气,凭借着不屈服的毅力挣扎。虽然最后什么也没有得到,还累的半死不活,但他守住了人灵魂的尊严,没有屈服于命运之下,尽可能地用着自己的全部的能力去争取光明的未来,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是失败的英雄,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而这一系列的形象在海明威的作品中也是相当常见,他们多是普通平凡的人物,却能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带着作为人的尊严和勇气,坚持着不屈不饶的坚强性格,去揭示一个真理:人不是为了失败而生的,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在《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一形象,已不只是条硬汉,他身上的各种特质,都是为了展现人类的永恒价值。作为一个绝对自信的人,他每时每刻都保持着对自己的自信,不因他人,不因环境而改变的自信。而正是因为这种自信,使得他敢于去挑战别人不敢做的事情,抑或是已经感觉最终要失败,而依然会去做,会去拼搏。而正是这一特征,使得这一壮丽的故事得以发生。如果没有自信,在那么多天没有捕到鱼之后,他还会有勇气继续出海捕鱼呢,如果没那么自信,他能在与大鱼拼搏了两天两夜之中不放弃吗。如果没有那么自信,能够一次次地与鲨鱼拼搏,去试着守住自己的猎物吗?即使最后的最后,什么都没有留下,什么都没有获得,但至少去试过了,去尽全力拼搏过了,也不会留下后悔和遗憾了。
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篇2】
无论从哪一点来看,祥子都算是个老好人,身体好,肯吃苦又要强,为着自己的梦想——买一辆属于自己漂亮的洋车、当个自由的高等车夫而努力打拼。这与后来那个好吃懒做、唯利是图又自私自利的骆驼祥子判若两人。短短的几年,塑造了一个人,又毁灭了一个人。不由感叹这黑暗的社会力量之大。
旧时代的北京,数以万计的人力车夫挣扎在死亡线上,卖血汗换出自己的“嚼谷”,还要支撑起一个穷苦不堪的家庭。祥子好不容易攒足钱买洋车,却在混城中被大兵抓去,丢了车,卖了捡来的三匹骆驼赚了三十五块钱。于是他又回到人和车厂干活,在曹教授家拉包月时被孙侦探抢走攒了好久的血汗钱。后来又被虎妞逼婚,不久虎妞难产而死。穷困使他与小福子无法结合。在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祥子放弃了。他在这不公的世间选择了坠落,成为了令人唾弃的末路鬼。
的确,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打击,大部分也许是不公的。那么,面对这些磨难,是坚持守住心中那份道德、良心,还是彻底放弃自己,成为金钱的奴隶呢?很多人会选择前者。说到容易做到难。在一次又一次“好心没好报”后,在一次又一次被残酷的事实折磨后,祥子心中那份信念、那份争强好胜被吃人的社会吞没了。他的良心就像个尖尖的三角形,不做坏事时静着不动,做了坏事后转起来、刺着人,但到后来,一次又一次的占小便宜、碌碌无为后,良心被磨平,失去心祥子也就这样卑鄙、无耻地“混日子”了。可悲的人,就这样堕落了,就这样在一点点消失的希望里彻彻底底地堕落了。
究竟是祥子的错,还是这个社会的错?祥子错了,他不应该在最后丢弃了那颗心,成为高大却空虚、有肉体却无灵魂的废物!他吃、他唱、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没了心,他是个还剩口气的死鬼!这个社会错了,它不该把社会最底层穷困人的最后一点希望都熄灭,只留下一片无声、恐惧的黑暗。它像是搭房子,把可怜的穷人当做是地基,搭好了好让富人们享用。没有希望的人掉进了深渊,迷迷糊糊地坠入无底的深坑。要么挣扎着生,要么彻底地死,要么把良心卖掉换回几个污秽的钱。不知不觉中,他毁灭了自己,成为金钱的仆人,把人格践踏。
记得奥巴马的演讲中有这样一句话:当全世界都放弃你的时候,你也不要放弃自己。
只可惜,祥子被吃人的社会吞没了,彻底放弃了自己。
最可怕的,恐怕不是死,而是半死不活地活着。
王勃有诗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应该是人们最需要做的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切记啊,莫在希望中坠落。
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篇3】
一点,一点,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我的。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爷爷的平易近人的体现。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爷爷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为孩子着想的鲁迅爷爷。
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的囚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在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中,这两个人物,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忆。两个由当时社会造就的人物。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范爱农,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追求革命,当时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人民从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这两个人物,是当时社会的反照,人们受尽黑暗的压迫,到起来反抗,经历了多少次改革与战争,才有了我们现在安定自在的生活呀!现在,我们可以愉快地生活这,家里有电视电话,有的还有电脑,繁杂的电器设备和自由的生活,我们不用遭受黑暗社会的压迫,不用吃苦,更不用去闹革命。这都是无数革命烈士用自己的先躯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
《朝花夕拾》是鲁迅爷爷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篇4】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这是—篇纪实性的文章。文章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表现了长妈妈的性格特点。作者通过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
文章着重写了我幼年时与长妈妈的一段经历。长妈妈是一位保姆,而我对她的印象能如此深刻,可见我对她的感情至深。文章也进一步介绍了她的名字、体形等。
文章主体在于围绕《山海经》,写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由最初的我不大佩服她,最后我对她又有新的敬意,是因为她给我买了《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位经历苍桑的人,这里不仅写她迷信,有麻烦的礼节,而且突出了她的伟大,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她却成功了。很好地概述了一个人物形象。而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是文章的关键,文章的主体把握及最后对她的缅怀、祝福,都能说明感情很深。语言上或叙或议,前后呼应,如三次写“大字形”睡式及谋害隐鼠的怨恨,朴实中带有点韵味,让读者细细体会其中。
长妈妈这样一个艺术典型形象,独特而不平凡,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比较黑暗、腐朽的事实。作者此篇文章包含的爱心与同情,让我们再一次回到纯朴的年代,去关怀身边的一个人。
高中生读名著读后感600字【篇5】
没看围城前,以为围城就是一种堡垒,看了围城后,深感是所有的堡垒,但同时也是桎梏的枷锁。但是一看究竟,却也是如此,就如书中之言,婚姻也罢,事业也罢,围城外的人想进去,围城里的人想出来,得不到的越想得到,得到后却又想摆脱,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爱而不得,得而不知何,这就是围城,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对世人众相的剖析,可谓深刻,透彻,就像一把手术刀解剖尸体,血管,肌理,筋骨清晰可见。
看完《围城》,心中不免有些许思绪在脑海中盘旋,仔细一想,我们生活中的种种,不就是围城里所描述的吗,虽然围城主要情节是讲他们几人去三闾大学任职,路上的经过,已经到学校后任职情况,到达目的地后各奔东西,情节条理清晰,但是却是把人性的假恶丑,真善美,表露无遗,在行程中,他们之间,感情是冲突的,心理更是矛盾的,但是为了共同的目的地,不得不得一起前行,最后也诠释了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后作者描写他们家遗留下来的钟,正是对方鸿渐的隐喻,年代古老,节拍慢但也精确,方鸿渐虽然留学国外,但是却学无成,没有拿到真正的文凭,回国后在岳父那儿上班,也未长久,经朋友介绍去三闾大学任职,也是被人解聘,如此种种,可以看出,虽然方鸿渐留学,但是终究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而西方文化对他的冲击却又不够彻底,就像文中所描述的,对于文,说懂不全懂,不懂也多少懂点,但是认真后又不够精通,方鸿渐或许就是当时中西文化碰撞的产物,而古老的钟,左右摇摆,可以理解为他的性格思想,人生命运摇摆不定,也可以说他的感情摇摆不定,模棱两个,含糊不清,对于唐小姐也好,对孙柔佳也罢,结局就像这古老的摆钟,终究会在时间的所谓的精确上,慢慢发现他的可悲之处…
《围城》这本书,读来很有他独特的味道,最有意思的就是语言描写,其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可谓鞭辟入里,语言有时诙谐幽默,有时生动形象,把人物性格,精神状态,一一展现出来,读来如身陷其中,物我两忘,这不就是现实中的人吗,都说鲁迅的笔是匕首,见血封喉,而钱钟书的笔,大概就是手术刀,一刀一刀地剖析,直到他流干血,直到死,还不让人失去知觉,诙谐幽默间且趣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