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读后感600字 >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

| 小龙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精选6篇)

大家都读过吧?以前的课本上有这篇文章呢?《朝花夕拾》这部文集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今天小编整理了《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_朝花夕拾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篇1)

不了解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酸、甜、苦、辣、咸五个味道。

酸。的确,看鲁迅的文本有点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最大的错处”。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国内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凛然1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譬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也是风花月残、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篇2)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散文 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篇精彩纷呈,意味深长,在中国文坛上脱颖而出,久盛不衰,其灼灼的光华照耀着每一个用心阅读它的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的集结,也是他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这十篇散文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字里行间包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但是很多隐晦难懂的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透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为我们呈现出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在一块看似毫不起眼的断砖下面可以藏着许许多多的惊喜,长妈妈讲的光怪陆离的故事使小鲁迅信以为真,而他被送进书塾之后调皮捣蛋,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心性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喜欢问老师稀奇古怪的问题,喜欢爬到书屋后的花坛去折腊梅,还喜欢捉苍蝇喂蚂蚁……

这是不禁使我联想到了自己脑海中的那些令人难忘的趣事,还记得以前一年级的时候,我随着几个小伙伴在社区花园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棵光秃秃的、其貌不扬的小树,我们决心好好打扮它一番,让它焕然一新,变得光彩夺目,于是就采摘了许多娇艳欲滴的花朵、青青葱葱的绿草、娇小可人的果实来装点小树,待我们大功告成正沾沾自喜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时,一阵狂风风吹过,花朵青草随风纷纷飘落,果实们也随大势所趋,“咕噜噜”地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小树变回了丑陋的样子,狂风过后,只剩我们几人傻愣愣地呆在原地……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观察蚂蚁,发现它们经常搬家,认为它们是不满意自己的房子,于是找了朋友商量着给蚂蚁们造几个“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新房子,我们搬来了很多小石头,搭了几个“迷你堡垒”,还采了几朵花当装饰品,然后拨开草丛“邀请”蚂蚁们搬入新房子,可我们觉得少了点什么,前思后想了一阵后认为是缺少食物,我们为了几只苍蝇东奔西跑,弄得灰头土脸,回到“房子”旁边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不禁坐在地上开始嚎啕大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认识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鲁迅,勾起了我对七彩童年甜美的回忆,《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过去与故人的怀念、对黑暗的憎恶,这其中的一个个故事还待我慢慢品读,美妙动人的童年乐曲正等我执笔谱写,希望成长之后的我回味过去时,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将自己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咸用最真实的笔调展现给世人。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篇3)

当我第一次看《朝花夕拾》,我总是很多感慨。它真实的记录了鲁迅的童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跟那曲折的经历。回忆那些清末的生活习惯。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有很多人说,写文章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他在现实世界受到的种种坎坷跟曲折,还要在自己的文字里,创建一个世界。《朝花夕拾》在世人的眼里它是无价的,在我心里,它就是一个曲折老人记录童年的回忆录。

黄金时代的童年如今一去不复返,留下的只能给我们细细去回味。琐碎的回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

不一样的时代童年,一样的快乐回忆。惹人怀念的时光,让我们取名叫如花般的青春。

窗外不知谁喊了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我不由想起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细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读起来总能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我已经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挠挠的生活之中。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

那时,爸爸总爱把我带到乡下的老家去玩。那里很美,附近有大-片大-片的田野。阳光不停歇的照耀着田野里的油菜花,我和小伙伴们躺在草地上,沐浴着阳光,享受着温暖。调皮起来,顾不上大人的劝阻,偷偷顺小路溜下山,到小溪里捉蝌蚪,到田野间采野花。有时候来回的野花竟不敢带回家,大人知道是会骂的,也就只好草地里,第二天再去看,早已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

我和幼年鲁迅的有相似之处,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篇4)

毛泽东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称为战士。”蔡元培在先生逝世后,万分悲痛,评价他:“著作最严谨。”

许多大家都解读过先生,赞美过先生。的确,若把历代著作比作星空,那么先生的作品就是最大、最闪亮的星。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透过《朝花夕拾》,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隙中窥月读鲁迅。

最令我震撼的,是先生的幽默俏皮和不动声色却又尖刻的讽刺。

《无常》一文最可以体现。先生似是无意,极为自然地引出,在旧中国,“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这是对封建制度的讽刺。但是阴间也有比阳间好的地方:“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虽说颂扬了阴间,但“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这里笔锋犀利,“顺手”给了反动派们沉重的一击,讽刺他们污蔑革命者被苏联收买。《藤野先生》中,对于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留学生,先生这样写道:“顶得学生的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把那些寻找升官发财终南捷径而出洋镀金的清朝留学生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先生的语言令人回味,发人深思,讽刺不合时宜、退步的人和事,读来真是快哉,快哉。

最触动我的,是先生对童年时代的温情回忆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全书有近一半的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与我们熟识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截然不同。对保姆长妈妈的佩服,因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而对老祖母产生的心理上的对立,还有对百草园的动植物朋友们的依恋。一个成年人能将孩子的心理如此准确地呈现出来,我认为得益于他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然而鲁迅先生的立意又绝不止于此,字里行间是“救救孩子”的呼声,是对弱小者的同情,还有对封建孝道的谴责。这或许才是最为出彩,最令人称道的地方。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先生严密的分析和严谨的态度。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后的《后记》中。对《二十四孝图》故事的考证,对“无常”的形象进行讨论,包括对于自己用错了几个字的纠正。还附有插图,足可见先生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也足以体现他的严谨。忽然想起前些日子由故宫博物院送出的一面锦旗上写道:“撼京都泰安”。“撼”(实为“捍”)字用错。若为先生所知,先生一定首先站出来严辞质问的。

以上只是略微表达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相信以后,我会读到更多先生的作品,会更深刻地理解先生。也相信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会更深入地实践先生的教诲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篇5)

自小我所接受教育,告诉我,在所有的我所认为的我师之中,其中有我父母和实在意义上的老师,他们的话我都在谛听,他们教导我的是记住某种理论,而是绝非是人,而所要记住的人,是因他做了某事而应该被后人宣传和铭记。

其寮我公是记住了事而深入了解才会知道人,我为了解事的后幕而明白了人,为知道“为什么”而去了解了人,而要求深记的往往是事或它所存在的背景,而其它的,例如做事的人,就如同爷爷说的那样:都是历史了。

“早上的花晚上拾起。指所纪大的时候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在任何一本词典里可以翻阅到的——朝花夕拾的定义。这解释之中便颇有意味了,老了过后来回想小时候的事,鲁迅先生便也实是在这么做。回想小时候的事,因为“事”我们想起了“人”因为有了“人”才构成了“事”又因为构顾了“事”所以“事”也就有了值得铭记的地方,它或是体现了一种思想,也许传承了一种时世,但鲁迅本人专承了时世给后人,而鲁迅的文章便又记录了一时盛行的腐败思想,因为鲁迅写了这些事,我们也随之而然的记住了他,因为他是令人钦佩敬仰的。

《父亲的病》《藤野先生》等让人深思的文章,鲁迅先生让我了解的是:一个国家需要的不只是一群善战的精英,或是一窝医术无敌的医生,而它需要的是一种信念。虽然很多所谓的国民党反动派不希望像鲁迅这样的人,从早到晚说个不停,说个不断,总是采用强暴和和断令其屈服,为什么革命还会成功?我个人想原因尽管纸代替了嘴马,笔墨代替了语言,但是文字却总是能保持它的力量和魅力。言语为我们提供了表达见解的方式,而文字却提供了人们记录历史的渠道,也因此鲁迅先生的童年记忆被我们所知道并认可,壹个伟人便是这样简简单单的做了一件小事——写字,却让我们得知了中国的过去,于是我们感激于写字的人,事和人的关系就这么确立了,先生写出了文章先生的文章成就了他。我们没有可悲的落下其中的一个,都记下了。

因为人和事都是伟大的。

《朝花夕拾》读后感初一(篇6)

记忆中的他。

小时候,傍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池塘边,看着蓝天上悠悠的白云,看着匆匆回巢的鸟儿,是多么的无趣!无聊的撇撇嘴,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尘土,大摇大摆地回家了。可惜在走的那一刻,天被渲染上了火红的色彩,夕阳也慢慢落山了。我却不曾发现这份美。第二天再来,却看不到了。

渐渐长大了,床头,书桌上推着一摞一摞的复习资料,课外名著,再也无法如儿时般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了。微微叹一口气,随手拿起那本《朝花夕拾》,随意一翻,‘父亲的病’。“切……这么无趣的题目……鲁迅,似乎也不过如此嘛!”一声肆意的嘲笑声落下,躺在床上看起来。却看的入迷……

鲁迅的父亲的病了,为了诊治父亲的病,作者便请来了当时的名医,他的药,鲁迅的父亲用了两年,可是身体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于是又请陈莲河名医,这个医生很奇怪,药方更是稀奇古怪,有些药更是鲜为人知,服用后又是没有效果,却又以"医能医病,不能医命"为借口推脱责任。最终,鲁迅的父亲还是难逃一死……在临死前,衍太太让鲁迅大喊‘父亲’,导致他的父亲去世的更早……

静静地放下书本,微微叹了一口气,突然很同情鲁迅先生,总在思考他当时大喊父亲是是怎样的心情,得知这样做让父亲走得更早又是怎么样的心情!是难过,还是悔恨!他错过了他的父亲,是一种怎样的悔……错过的,便一去不复返了……正如同早上看到的花朵,晚上再来拾起,还会如早上一样么?或许你会后悔,可是也无济于事了吧。

猛的回想起生日前一天的那个晚上。父亲的电话声把我从梦中拉醒,嘟着嘴巴,翻一个白眼,“哼”一声,翻了个身,刚想闭上眼睛,“啊?什么?好好好,我现在就来医院……”心中一惊,医院两个字让人那么胆战心惊……是奶奶么……紧紧地皱着眉头,望着天花板,想起小时候,奶奶常抱着那个小胖子在家中玩,抱着她在灯会上看花灯,抱着她在曲月风荷赏荷花,抱着她,抱着我……板着指头算算,七八年了吧。自从那年奶奶老年痴呆,我便很少见她,或许一只手都数的过来,一次?或是两次?好怀念小时候的日子,原来,少了一位亲人,是这般感受……几天后的追悼会,显得这么庄严,凄惨。右臂上的黑纱,胸前的百花,显得这么格格不入……走进会场,正中央的那副敞开的棺材,周围一圈一圈的花,奶奶就那样,静静的躺在里面,好像还带着一抹微笑,是那样的慈祥,好像跟小时候一样……忍不住,眼里蒙着白雾,满心的不舍,懊悔……那种哀鸣声一遍遍的响起,屏幕上,奶奶与我的照片一张一张的回放着,往事,好像历历在目,但似乎,少了些什么……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到了火化室,奶奶就这么一点一点的被推如大火中……“奶奶……”这一声熟悉而又陌生的称呼,好像把我推到了万劫不复之地……才明白,奶奶,她真的走了……悔?狠?鲁迅先生的心情,好像更加了解了……

而衍太太,一个深受封建主义侵害的女人。她认为应该在亲人去世时表现出很悲伤,这才是“孝子”的表现。而这恰恰没有让鲁迅先生的父亲平静的走,也成为了鲁迅先生这一生最大的遗憾。他讨厌衍太太,也讨厌封建迷信。记得他的保姆长妈妈也是如此。一肚子的封建礼节:刚生完孩子的房间不能进去,饭掉到地上最好捡起来吃掉,人死了不能说‘死了’,应是‘老掉了’……而朝花夕拾也体现了很多的封建陋习:吃人肉,喝人血……鲁迅先生笔下也无时无不体现了他对这些事情的批判。

鲁迅先生回到中国,便提起笔,以笔为武器进行战斗,对旧中国、封建思想的批判。他不满如猫一般都“正人君子”,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也鼓励中国人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或许就是他所说的“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的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一切厉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发表出来”吧?

幼年的鲁迅,天真活泼,少年的鲁迅,好像已经体味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记得哪个女孩,在鲁迅纪念馆苦苦哀求:“求求你们了,让我看最后一眼吧,以后就看不到了……”

33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