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每章概括读书笔记
《海底两万里》这本小说是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科幻系列中的一本。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海底两万里每章概括读书笔记,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海底两万里每章概括读书笔记篇1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科幻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品,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书中主要讲述了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及两位同伴随“鹦鹉螺号”的船长尼摩去海底探险的故事。
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了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途中经历了搁浅,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让我读得惊心动魄,手不释卷。
书中精致的环境描写让我感觉身临其境,美轮美奂而又变幻莫测的海底世界让我感到神奇而为之着迷。书中的人物形象刻画也特别生动,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感觉就像成了我身边的朋友。
尼莫船长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浪漫,带有神秘色彩的谜一样的人物。他性格阴郁,智慧渊博,他会讲四国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和拉丁语。他逃避人类,蛰居海底,又隐隐约约和陆地某些人有一种特殊联系,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所以在身世不明的他身上,肯定有一段悲伤的往事。我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和学识很钦佩。尼摩船长根据自己的创意建造了“鹦鹉螺号”潜水艇,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他逃避了人类,实行可怕的报复计划,他对人类有根深蒂固的仇恨和不信任感。他赞美海洋,海洋对他来说是他的精神家园。由于他的神秘,让我对他的来历和去处充满了无数种猜测。
书中的其他几个人物也各有特色。博物学家阿龙纳斯知识渊博,性情平和;他的仆人康塞尔忠心耿耿,理性,冷静,还有着不同一般的智慧;加拿大捕鲸手尼德·兰脾气暴躁、使用鱼叉的技艺特别高超,等等。
小说围绕这几个人物,描写了精彩的海底探险故事和神秘的海底世界。这本书的可读性还表现在它的故事情节紧张,扑朔迷离。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海底旅行中,时而将读者带进猝不及防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将读者引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作者丰富的知识和神奇的想象力,令我叹为观止。
所以,《海底两万里》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海底两万里每章概括读书笔记篇2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著名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这本书深受各国读者喜爱,今天就让我来讲讲这本书的故事吧!
这本书主要讲了法国人皮埃尔去调查“怪物”的真相,而又误打误撞的登上了“鹦鹉螺号”潜水艇,艇长尼莫不允许他们下船,他们只得待在艇上。这艘潜水艇周游各个大洋,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在旅途中阿龙那一行遇到了许多美景与珍惜动植物,同时也经历了许多惊险奇遇——搁浅在礁石中、被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在南极被冰山困在水中、章鱼袭击等。十个月之后阿龙那一行终于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逃脱,博物学家才将这个惊天秘密告诉全世界。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十分强烈。这本书写于1870年,是凡尔纳在波兰被沙皇俄国统治的时期写的,这本书的情节十分引人入胜,他在小说中塑造了尼莫船长这个人物的高大形象,赋予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也是波兰人民反抗沙皇统治的导火索。书中的尼莫船长和阿龙那让我印象深刻,尼莫船长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令我折服——他为了成功不建议恪守规则,他为了成功可以不顾任何阻拦,为了这个世界他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切力量,比如说突破冰山障碍这一章,他为了拯救鹦鹉螺号,没有选择老式的手动凿冰,而是选择了用船上仅有的一点氧气,用鹦鹉螺号上自带的加热器放出热水来防止结冰和融化冰块,这条艇上所有的人都因为他的这个举动保住了一条命。他这种在特定的情况下不顾规则而创新办法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阿龙那则对谁都十分重情义、十分忠诚,无论是海军军官还是潜艇艇长,他都对他们不离不弃,他们有难他帮助,他们无难他开心,比如在最后一章他和尼德兰逃离潜水艇的时候,他在最后自己昏迷的前一刻还在想尼莫船长会不会有难,这种把他人生命高于自己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反观我们,我们是否有在危急时刻创新的能力呢?我们是否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呢?这本书值得我们去看,值得我们深思,这本书浅显易懂的语言中饱含着凡尔纳对人生的看法,书中的许多语句都包含着人生的真理,值得我们学习。
这就是海底两万里的内容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看哟。
海底两万里每章概括读书笔记篇3
《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后他受船长尼摩的邀请作海底旅行。他们从
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这部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
看了这部书,我不仅在想,假如我是他们中的一员会怎样呢?
假如我是龙纳斯教授,当我与一个仆人在茫茫的海洋中游水前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我会像他那样不自暴自弃吗?不,我是不可能象他那样因其顺变,积极自救。
假如我在那没有自由的潜艇上,我会象他那么乐观向上吗?不,虽然可以进行一些独特的"旅游',但失去自由我会疯的,如果一个人家财百万,但失去自由,那又有什么用呢?
假如我是龙纳斯的仆人,当龙纳斯落水后,我会象他那样落水救人吗?不,我会被下傻,不知怎样办而耽误时间,但我会的。
假如当龙纳斯全身僵硬,不能动弹的那刻,我会不自私自利,丢下他自己逃生吗? 不,我不会丢下他自己逃生,任由他被海水吞没……
如果我是那艘“鹦鹉螺”号的尼摩船长,发现他们后,我会象他那么仁慈,留下他们吗?不,我会立刻潜到最深的海下,任由他们淹死;当船员被巨型章鱼卷走的时候,我会不顾个人安危去救他吗?不,根本没可能,我会逃走回船上,另谋计策。在这么多个如果中,我非常佩服的是他们都不自私自利,我佩服啊龙纳斯教授的乐观向上精神;佩服教授的仆人康塞尔对主子的忠心耿耿与无私精神;佩服尼摩船长的勇气,和他那见到朋友有危险的时候就会奋不顾身的去营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海底两万里每章概括读书笔记篇4
《海底两万里》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
我小时候的梦想之一就是能买齐这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儒勒·凡尔纳全集,不过由于没有合集卖,自己的资金也不充分,只能断断续续的一次几本几本的买,可惜最后,书店缺货并且决定不在进货了,让我的梦想没能实现。算是儿时的一件憾事。
小时候,还经常分不清童话和科幻的区别,到现在想来,已记不清是因为郑渊洁的《童话大王》而喜欢上科幻,还是因为科幻故事喜欢上童话。
那个时候,可读的科幻小说实在是少之又少,国内的科幻读物我基本都没有见到过,接触过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可能就是《海底两万里》了。这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1870年的小说,时隔100余年再次读起,而且里面的很多情节都已经变成现实,让人不得不佩服大师的伟大。
只是当时我还小,有些摸不着头脑,一会儿觉得其情节并不科幻,一会儿又对里面的描写及其向往,就在多种古怪的念头中读完了此书。此后在读到《从地球到月球》时,这种情绪达到极致,炮弹登月?我在和飞船比较之后得出了大师也有失误的结论,不过在我上中学以后,我却知道了大师的伟大,他的众多设想,都一一实现,更让人佩服是,都是提前了数十年在当时看来不可思议的设定。
当年鲁迅先生翻译《从地球到月球》时就惊叹:“中国人做梦梦的是金榜提名,洞房花烛,而法国人却在幻想征服月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威尔斯的《月球上的第一批人》更充满幻想,但凡尔纳的小说却注重真实。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超前几十年想象出了潜水艇——小说中尼摩船长的“鹦鹉螺号”。所以人类的第一艘潜水艇就起名为“鹦鹉螺号”,而第一艘核潜艇也叫“鹦鹉螺号”。可见人们对他的敬意。
凡尔纳是世界公认的伟人,无数人都将各种荣耀加在了他的身上,但就算是今天,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他的小说并没有在文学上起到太大的作用,他也不能获得诺贝尔的那些科学奖,因为他的设计都太过超前,用了太多的时间让人们制造,但是,他的作品却培养了一个又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这样的功绩,恐怕很难有人超越。
海底两万里每章概括读书笔记篇5
读书是逆境中的慰藉,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化为巨大享受的时刻。便与它在疫情中初遇,去城市里看海,与时间相守,做书的一生恋人。
雪白的书页涌出泛着泡沫的浪花,纸质的清香挟着淡淡的海风。只是触摸文字的一刹那,心动相随,沦陷于不可思议的极渊深洋,完成一场始于太平洋,途经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南冰洋,重返大西洋后,止于北冰洋挪威海岸,下潜深度——“海底两万里”。
曾在克利斯波岛森林漫步,参加珊瑚墓地的安静葬礼,迎着风与朝阳和肛鱼于奶海同行,穿过无人知晓的阿拉伯海底地道……扑朔迷离的深海,一切瞬息万变、云谲波诡、险象环生,惊涛拍岸也不乏诗情画意,波澜壮阔后总是水波浩渺。印象最深的还是萨尔加斯海——鲸跃鲸歌,盛景一时。尼德•兰精神亢奋,按捺不住,捕鲸是他无理的欲望,屠杀的快感。船长爱海的一切,不容置否地拒绝——“现在是为了杀戮而杀戮,我知道这是人类的特权,随便伤害生命,毁灭这些善良无害的南极鲸角。”尼德•兰怎听得进去:“就是除开人类不算,鲸鱼也有不少的天然敌人。”
“人类的特权”、“随便伤害生命”,人类依然学不会尊重自然,一直在索取。
“尼摩”的意思是“不存在的”。尼摩船长只是作者的心声,他的愤世嫉俗、惩恶扬善、敬畏自然是作者想传达的。儒勒•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展示出对未来科技发展“两面性”的思考,借此发出“人类对自然界和平开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瞻性警示。两百年前的箴言,被时代的风吹散,亦或是被历史的潮埋没。
……
五十年前,人类终于登上月球。那是我们第一次,回头看我们的星球。地球,存在了46亿年的神秘行星。在她广袤的怀抱里,生命的火种从微暖的海水中踏上进化的旅程,尔后奔上陆地,不断繁衍,不断扎根,仿佛游子忘却了最初古老的故乡——海洋。人类对海洋的了解仅有5%,对其他自然体系——雨林、沙漠、极地的了解也只是微乎其微,但造成的破坏远不止冰山一角。
生的力量被牵引着,如海洋在体中肆意涌流,清莹凉爽;如地火在心间纵情燃烧,热烈澎湃;仿佛受到某种无言的召唤,血液中的古老基因也散发着暗红的光,心甘情愿地为她征战,只愿一直依偎在她的怀抱,一直凝望她的浅笑。大自然占据年少对美的一切认知。我们一直是自然的孩子。
同类却残害着自己深爱的事物:环境恶化、极端气候、生物多样性锐减;北极冰面消失的速度是以往的两倍;无数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地方被迫在陆地上等待死亡;最后一批野生红猩猩将没有食物,热带雨林正在以每年1500万公顷的速度消失……
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一切正在发生,一切已然发生——像黑色诅咒在大地上蔓延。自然的稳定性一旦破裂,后果一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系列毁灭性的灾难,人和自然永远相互依存!
在切尔诺贝利,一个核电站爆发后仍有辐射的“两万年不可居住”空城,十年中却恢复到远超以前的生态系统,切尔诺贝利一派生机勃勃。
这是我们的星球的韧性。
历史上爆发过多次生物大灭绝,地球依旧熠熠生机,大自然有非凡的自愈能力。地球,一个永远在消失,却同时在重生的星球。我们未来20年保护的不是地球,而是人类自己以及其他生灵。
地球,如此神秘美丽,又如此坚韧强大。人类的所做所为影响着这颗星球上无数生命的命运,可以选择拯救,也可以选择毁灭。但需要拯救的从来不是自然和地球,而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