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600字读后感
《红楼梦》,是我们中国的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600字读后感,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红楼梦》600字读后感篇1
自从看了电视剧《新红楼梦》后,我就深深的迷恋上了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续作是由高鹗完成。书中讲了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故事,和一段在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纠缠的爱情悲剧故事。
厚厚的一本《红楼梦》,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才读完。我每天晚上读一点,虽不能完全理解其意,也不能像别人所说的,和曹雪芹有一次对话,但我却因“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这句歌词,而感到这故事中的是是非非“剪不断,理还乱”。“宝黛钗”的悲惨爱情使我感到古代婚姻有许许多多的漏洞,也感到十分繁琐。因为古代婚姻大事须父母来做主,宝黛钗自身完全没有选择的余地,所以才造成那么大的悲剧。又或许,这故事本身,就是一场令人叹惜的闹剧。
翻到《红楼梦》的最后一页,不禁令我感叹万分:这本书真是令人回味,若在不同的年龄段再回头细细的读一遍,一定又会有不同的评论。其中的是是非非,谁也说不清。也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
一本《红楼梦》,令多少人感慨、落泪、悲愤啊!
《红楼梦》600字读后感篇2
一直以为,人都有两个自己,一面是处世中的泰然,一如薛宝钗;一面是孤单下的寂寥,一如林黛玉。在院墙深深的红楼里,黛玉是寂寞的;在喧嚣浮华的社会里,我们也是寂寞的。世人都用,‘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来形容黛玉,却往往忽略了若非因‘心较比干多一窍’,哪来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唯有看遍人世的生死别离,才会有这么多的惆怅叹息。久病而成医,在这个社会上久了,我们总会变得小心翼翼起来。黛玉初别老父,踏上这条完全陌生的道路,细细思量而来,竟与一入宫门深似海,有着些异曲同工之妙。
初入贾府的黛玉,处处小心,不求平步青云,但求自己可以过得稍微好一些,面对家中姐妹的示好,黛玉无不谨慎思虑,察言观色,也就是这个本事、这份细腻心思为她赢得了一席之地。大户人家的端茶倒水,都是十分讲究的,比起来,黛玉可以说是小家碧玉的人物。对于去外祖母家,黛玉初时是犹豫纠结的,家道中落,父命难为,去到贾府虽还是半个主子,但总不如在家里自在。贾府家大业大,一不小心自是泥足深陷,不足以自保。
此时的黛玉,却是凭着一颗玲珑心同初见的贾母取得了很好的关系,在贾府上上下下立稳了脚跟。总是在想,后来如果没有宝钗的出现,黛玉的日子是否会好过很多,最终还是觉得,罢了,黛玉的高傲与坚强,实际上与宝钗是没有关系的,反而因有宝钗,她们两个反而更像是一个镜子的正反面,相互映照,黛玉的形象反而更加清晰起来。
其实,以她的心思未免察觉不到周围的变化,只是因着那份骄傲的心,不想也不愿去争罢了。这样的玲珑心,骨子里的高傲,若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谁又能奈何的了她呢?慢慢琢磨而来,黛玉的争强好胜似乎只有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宝玉的时候,尤为明显。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以夫为天,三纲五常的时代里,她所在乎的,注定成了泡影,亦成了悲剧。
为了爱情,放弃婚姻,在那样一个时代,黛玉的勇气是值得我们细细回味的。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却是保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真挚的情感,用那几分林妹妹的才情来诠释一个理想境界里的黛玉。黛玉用她的玲珑心将一切铺展开来,从而表现一个聪颖大气却又惹人怜爱的形象。黛玉是孤独的,在那样一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环境里,虽说是两心相许因还泪,但宝玉的存在却是给这个孤独的行者一个遥望的寄托。
我们不难发现,在太虚幻境里那个苦心修行的绛珠草,在天地之间,一如现世的黛玉一样孤单寂寞,神瑛侍者便成为她唯一的期待与守候。对于一个孤独者来说,那些喧嚣与自己格格不入,然一丁点希望却可以让自己奋不顾身,乃至飞蛾扑火。许是,爱情本该是没有顾虑的,因爱而生,因缘而灭。
然,目光回转,镜子的另一面宝钗却是因为婚姻,放弃爱情。在那样一个时代,不是宝钗的错,只是大环境背景下,人们总不得已为了些现实的东西而放弃了自己想要的,包括压抑着内心深处的渴望。记得之前看过这样一句话,爱情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融合。宝钗的选择未必就是让自己不快乐的行为,也未必就不是自己想要的,小家碧玉有小家碧玉的委屈,大家闺秀有大家闺秀的无奈,如此猜测,无非是庄生晓梦迷蝴蝶罢了,无论镜子的哪一面,最终的结局非是离散而矣。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我们想要的,不妨问问自己的心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我想,人的一生总该有那么一次不顾一切,哪怕是飞蛾扑火。
黛玉的才情和玲珑心思为她在偌大的府邸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却也是因着这份玲珑,焚诗稿、断痴情,从此魂游天外再回不去那个原来的自己。女子聪明是好事,但红颜薄命,太过聪明的女子注定得不到幸福。其人无罪,怀璧其罪。如果黛玉能够再糊涂一些,也许会幸福的多。因着玲珑心,却是饱尝了世间冷暖,从而失了自己的爱情,独留一丝惆怅和叹息。
黛玉的人生是悲剧的,不仅仅因为她没有得到爱情,反而更因为,她活得太明白,却是误了自己,误了终身。便是还泪断情缘,从此了无痴念。笔墨潇湘下的暗影勾勒的更多的是痴痴的等待以及那悲伤后的无奈罢了。
《红楼梦》600字读后感篇3
《红楼梦》这部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过程,大胆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堕落,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是十八世纪的真实写照,是这个封闭王朝的缩影。
看完这本书,我立刻被林黛玉那热烈大胆的形象所征服。我爱她那脱俗的气质,爱她那对爱情的至贞至纯,爱她那满腹的才华。在我眼里,黛玉是水做的,是纯洁的水做的,不是一湖死水,而是一直向前流动的能冲击岩石和峭壁的活水。黛玉的文采、吟诗和她的聪慧都是无人能及的。她柔弱的外表下,却带着那对旧封建制度的鄙视和唾弃,她无视世俗和传统的约束,甚至反其道而行之。在遭受了无数摧残之后,在生命尽头来临之际,当封建社会加快了她的香消玉陨时,而她一点也不畏惧,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最终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
黛玉的灵魂早已化作一丛清高孤傲的深谷幽兰,然而她对爱情的追求,对自由的执着,至今仍不免令人回味,令人感叹,也令人深思!这样一位大智大勇的奇女子,竟成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殉葬在封建王朝下!惋惜之余,更甚感欣慰:我们正生逢盛世!如今正是社会飞速发展之际,正是我们用武之时!相信,以黛玉的那份执着,投身到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定会为构建我们的和谐社会增光添彩。“‘黛玉’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红楼梦》600字读后感篇4
读《红楼梦》,我很喜欢里面的人物。这些人物各有特色。
“凤辣子”风风火火,性格火辣;贾宝玉非常顽皮,厌恶学习,喜欢和女孩子一起玩;林黛玉娇弱、多疑,有才华,和我一样爱哭;薛宝钗大方,善于交朋友……
读了《红楼梦》后,我才知道,原来贾宝玉和林黛玉不是凡间的,贾宝玉生前是女娲补天落下的一颗灵石,林黛玉则是一株绛珠草,灵石用自己的露珠去灌溉绛珠草,让绛珠草也成为了不凡之物。灵石投胎,绛珠草也要跟着投胎,去人间报答灌溉他的恩人。灵石一出生,嘴中就喊了一块宝玉,于是起名为“贾宝玉”,绛珠草成了林黛玉,他们冥冥之中有缘分,最后因为命运的胁迫,林黛玉终究没能嫁给贾宝玉。
写这本书的作者是曹雪芹,其实写的是他自己的故事:贾家最后败落,而曹雪芹家也一样。本来他是富家子弟,后来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最后家产被抄,曹家从此日渐衰弱。《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花了十年功夫写的,别人替他写了后四十回。
《红楼梦》反映了当时的丑恶:贾雨村接到了案子后,因杀人者有钱有地位,贾雨村惧怕他的地位,就给银子将被害者的家人打发走了,并说谎杀人者已死。他还怕门子(也就是下人)将事情说出来,就挑门子的错,让门子充军了了事。
《红楼梦》没有结局,但它不仅是四大名著之一,更是一门文化,值得我们去阅读、去钻研。
《红楼梦》600字读后感篇5
书,是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人类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尚的知识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钟情的书成长。
在暑假里爸爸给我买了一本《红楼梦》之书。读着、读着,书中的精彩片段时而让我高兴,时而让我忧伤,时而让我愤怒,时而让我感慨万千,更让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做人也如此。最让我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最终得到是凄凉的结局。《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读后会让你爱不释手。
《红楼梦》以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广泛的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转衰的过程。小说刻画了一个个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大到府中夫人,小到不起眼的丫鬟,我想书中的每个人无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林黛玉留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便是他的才华。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界的梅花一缕香”:一句”质本来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句“冷月葬花魂”;一句“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黛玉,你就如水,生命似水的蔚蓝,心志似水的灵动。正是因为你又如水的娇弱,最终还是在真爱与他人的良辰之时泪尽而逝。“木石前盟”伴着如雨般的泪水,化为永久的遗憾。
《红楼梦》真是本奇书,读完它,我得到了《红楼梦》带给我的精神上的洗礼。而今年暑假,是我第一次读《红楼梦》让我悟到了更多,宝黛的爱情悲剧始终如清澈的山泉,纯洁无暇,发自内心,两人更多的是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情投意合,两人也互相猜忌过,争吵过。但历经这些矛盾,两人最终达到了灵魂深处的信任与默契,《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这才是它的不朽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