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5篇
推荐文章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5篇
100多年来,《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断地得到人们的肯定与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响无疑是空前的。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1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2
今天,去影院看了乔怀特的新片《安娜卡列尼娜》,以前已经看过乔怀特的《傲慢与偏见》与《赎罪》,一直觉得他是位极有才华的导演,也很喜欢凯拉奈特丽和詹姆斯麦卡沃伊两位颇有实力的演员,虽然此次詹姆斯麦卡沃伊没有出演。
在看电一影前,看了一些影评说这部电一影简直就是部舞台剧,很多观众也觉得这部作品有失乔怀特以往的水准,然而,我却不这么认为。
我觉得,乔怀特反而是使用了一种大胆的拍摄手法,而突破了以往的拍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大家都知道这是列夫托尔斯泰讲述沙皇俄国时期的一部电一影,影片的很大一部分实际都在讲述上流社会的故事,而在讲述上流社会故事的过程中,乔怀特大量使用了类似舞台剧的手法,可是当讲述农一奴一的故事时,又大量采用实景拍摄。当时的沙皇俄国,上流社会的每一个人无不重视别人的看法,因为他们有一套自己不能踰越的规则,谁踰越了,谁就要受到其他人,甚至整个上流社会的排斥,所以每一个人出现在别人面前时,只是在做别人希望自己成为的人,上流社会希望自己成为的人,是的,他们生活的每一时每一刻,无不在表演,而我们便成了观众,而农民是不同的,在托尔斯泰看来,他们质朴、辛劳,他们理应出现在大自然中,而不是一出表演给人看的戏剧中,因为他们无需表演。另外,让我们再来看看上流社会踰越规则之后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吧,安娜的哥哥与家庭教师偷一情,安娜劝自己的嫂子原谅自己的哥哥,因为如果他们离婚,尽管女方没有做错,可是却要承担事件的结果。安娜作为一名女一性一,却受到了来自整个上流社会的职责,最终经受不了重压,走上了死亡的道路。而在影片将近结尾时,我们看到她的哥哥站在大雪纷飞、黑漆漆的屋外,他的妻子、孩子和客人坐在灯光一温一暖的屋内,从这个镜头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们没有离婚,但感情已名存实亡。
另外,有一些小的地方,我认为导演处理的非常好,使整部剧结构紧凑,极具戏剧张力。
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第一次跳舞时,随着舞蹈的进行,音乐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而一旁的公主也不断的看着他们,内心焦急,安娜与沃伦斯基则越来越深深的陷入一爱一情而不可自拔,这段音乐和镜头之间处理的非常巧妙,极具节奏感,同时也突出了三位主人公内心的各自感受。
还 有一些转场,我认为处理的非常巧妙,例如:安娜看沃伦斯基赛一马,沃伦斯基还 未出场前,安娜一直不停的扇扇子,扇子越扇越快声音越来越大,接着,马蹄声融入扇子声,马蹄声越来越大,下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沃伦斯基骑马出场。sound bridge声音桥的镜头连接手法十分巧妙。
还 有一个例子,第一个镜头中,我们看到宏伟建筑的圆形屋顶,第二个镜头,我们看到同样为圆形的火车轮子,类似的转场很多,亦十分巧妙。
对于一些时间的过渡,或者地点的过渡,乔怀特也使用了一些很巧妙的方式。而且这部作品让我觉得他在颜色上的运用也特别好,体现了沙皇时期上流社会的奢华,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安娜和沃伦斯基躺在草地上,我们看到他们身着白衣,白色暗示着他们二人真心相一爱一,他们的一爱一是纯洁的。而在影片的最后,安娜着一身红衣,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选择付出了“血一般的代价“,一方面暗示了安娜的死亡结局。
最后,我认为桥怀特在影片中融入了魔幻现实手法,使影片更具一丝神秘意味,总之,我很喜欢这部电一影,确实突破了以往的古典名著电一影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深刻表达思想的新手法。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3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演绎已经超过十次了。在此,我想说的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好莱坞版,1948年费雯丽主演的英国版,1968年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主演的苏联版和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美国版。
我关注的是服饰。托尔斯泰原着中的安娜是一个深具审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绝不会惹人注目”。安娜很会打扮,擅长让自己盖过服装,而不是让服装的美胜过人本身。书中描写安娜的衣服看起来总是很朴素,然而这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朴素。这种风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俗称“低调”。1935年的好莱坞显然还不具备低调这种贵族气质。因此,它的古装片只会一味追求华美——而这种华美,也只是好莱坞自己所以为的华美。在电影里,嘉宝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领口、袖口、裙摆,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裙子和帽子点缀着一堆一堆纱做的花朵。当时的好莱坞对古装片的历史逼真性,还没有什么认识,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叶。在这个版本里,设计师设计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历史服装,甚至没有想到应该翻一翻俄罗斯19世纪的肖像油画。
费雯丽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装都与首饰配套。影片中的项链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安娜的项链令人过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项链也设计得很别致。设计师特别注重纱的运用,令费雯丽的造型非常华美——好莱坞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终于在此得到了实现。不管怎样,制片商肯在服装上花钱,并且是花大价钱——这对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联塔吉娅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着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装样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非常优美动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会上那件着名的黑色晚礼服裙摆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长长的裙摆。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浅色系,看起来很轻盈。安娜与渥伦斯基在欧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几件连衣裙线条简洁优美,衣领和袖子的设计都很特别。
苏菲·玛索版的服装,裙摆后有一个翘起的裙撑。这个裙撑在设计上跟整体服装结合得很好,显得相当优雅,尤其是在舞会中跳舞,需要把裙摆提起的时候——女人在这个时候显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摆设计明显模仿了费雯丽版。但费雯丽版在跳舞时没有体现出那种婀娜的感觉。当然,这也跟舞蹈动作的设计有关。我一向不反对电影造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情况下,稍微脱离现实。我只要求这种脱离现实能带来一个美的结果。在视觉盛宴里,美丽是永远的王道。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4
影片开头是一幕幕的剧场形式,安娜哥哥的不忠,安娜去莫斯科看望嫂子道丽,安娜问:结婚九年还有孩子,还比不上婚外情。火车上遇到的夫人说:爱了再后悔总比不敢做强。
火车到站后,夫的儿子来接她,她遇见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帅气骑兵团军官佛伦斯基(裘德洛饰)夫人评价安娜:迷人。
第一面:佛伦斯基看到的是温柔活泼的的安娜,安娜看到的是绅士慷慨的佛伦斯基。
第二面:佛伦斯基来看吉宁,楼上的安娜与佛伦斯基对视,安娜匆匆走开。
第三面:舞会上:安娜与佛伦斯基的舞蹈真的太美了!佛伦斯基邀请安娜,这也是佛伦斯基来舞会的唯一目的。
安娜美丽善良,佛伦斯基爱上她,为了她愿意放弃晋升的机会,不顾母亲反对。
安娜最初拒绝佛伦斯基,因为她有家庭(即使是无爱婚姻)她有孩子,还有吉宁喜欢佛伦斯基。最初的安娜是善良的。
佛伦斯基是完美的,是那个时候上流社会女人的男神,那个时代上流社会许多婚姻都是政治牺牲品,所以许多女人有情夫,男人有情妇。但是为什么安娜就被别人指指点点呢?因为安娜和佛伦斯基拥有的不只是男女关系,更有其他女夫人得不到的东西—爱情,所以安娜被人指点议论。
但是佛伦斯基提出娶安娜的时候,安娜却不离婚,这又是为什么?
不是孩子的原因,如果为了孩子,安娜一开始就会拒绝佛伦斯基;不是怕被指点,拥有佛伦斯基她不在乎这一切;不是因为离婚分不到财产,佛伦斯基有雄厚的资产。
其实整部小说不是安娜在探寻爱情之路,而是列夫托尔斯泰在寻找无爱婚姻里的女性的出路。安娜不离婚,是佛伦斯基十年后也许会是另一个卡列宁。
佛伦斯基现在看中安娜的美貌,可当安娜老去,他也许会再找第二个安娜,安娜就是重蹈现在的婚姻的覆辙。所以安娜不离婚。
结局是安娜自杀,是托尔斯泰也找不到安娜的出路吧,除了自杀那个时代的女性也找不到无爱婚姻里的出口。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作文5
十九世纪俄罗斯的上流社会里,高层首长卡列宁之妻安娜(苏菲玛索饰)艳冠群芳,在火车上她邂逅了风流倜傥的伯爵渥伦斯基(西恩·宾饰)。渥伦斯基的热情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二人产生了真爱,在当时社会强大的舆论压力下,不顾一切地私奔,他们的爱情悲剧就此展开。
虽然安娜勇敢地告诉自己的丈夫一切实情,希望能离婚,但看重社会地位的卡列宁(詹姆斯福克斯饰),难以忍受夺妻的耻辱,以安娜最心爱的儿子做威胁,拒绝和安娜离婚并逼她放弃儿子。
此刻,安娜已离家与渥伦斯基同居,怀了他的孩子,却不幸流产,得了后遗症,又对酒与药物有了依赖性,经过重重困难波折后,安娜的精神压力变得非常大。后来,渥伦斯基承受不了社会压力开始对她表示冷淡,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而现在所谓真挚自由的爱情也开始要被遗弃,她内心无法获得满足和平衡。
最后安娜身着一袭黑色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飞驰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绝望的爱情与生命,这段为道德和世间所不容的婚外情最后的结果由安娜独立承担,留下了无限悲伤。
总忘不了的是苏菲玛索那双忧伤迷离满是剪不断理还乱莫名情思的眼睛。也从此知道,额前留头帘的女子一定要有一双大而不空洞的眼睛。所以当安娜倒向铁轨的那一瞬间,我分明看到她褐色的眼睛里有一种绝望随着睫毛的抖动而向四周扩散,就像沾了水的旧信笺,蔓延的不可抑制。
那是一种对爱情的绝望。
罗曼罗兰说,爱情是一件很无奈的事,你喜欢别人,别人不一定喜欢你;别人喜欢你,你又不喜欢别人;两个人互相喜欢又未必能在一起。可是,最无奈的莫过于,红地毯已经走过,乐曲也已经奏罢,两情相悦的王子公主终于牵了手,日后的生活却并非想象的那样童话般美妙。
安娜纵是铁了心,不要名誉,不要富贵,抛夫别子,甘受千夫所指;渥沦斯基即便豁出去,不要前途,不要门当户对,可是当两个人真的住在了一起过起了貌似夫妻的生活,曾经的山盟海誓的爱却刹时成了伤人的利器,彼此中伤,彼此误会,甚至彼此厌恶。
也许他们真的后悔了。发现除了爱情,除了身边这个女人,身边这个男人,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诱惑,那么多欲望,得到的东西毕竟是最不值得珍重的东西。亦或着爱真的是有极限的,“人到情多情转薄”,取一个最大值后就只能规律的陷入低谷?
也许爱情真如流星,开始总会冲破黑暗闪耀于天野,最后又重新坠入黑暗,成为废墟中的瓦砾。从天上到地下,从星星到石头,大概是爱情潮起潮落的过程。
爱比恋更冷。这个译名告诉我们情爱原是一种温度,燃烧到顶点结局也只是灰烬。想起另一部电影---《爱的蹦极》,爱把我们逼至悬崖,又逼至我们纵身跃下,形成一个令人心上的弧度。
有个词组叫做fade out ,逐渐淡出。一个日本女作家用它来形容男女之间退色的关系,准确无比,一语中的。所有的颜色都会退色,但红色最能显现退却的程度,因为它是极致的绚烂鲜艳,稍有差池便失去色泽,“每到红处便成灰,”红色原是最经不起摔打的颜色。爱情就是红色,玫瑰的红,血红,浓烈的那么容易颓败而灰头土脸。
而彼时的爱情和曾经的炽热已经让他们骑虎难下,过去的刻骨铭心成为一种束缚,若是分开,别人会说爱不过是他放浪形骸的借口,不过是她难耐寂寞的掩饰。他们必须在一起,以次证明这是段爱情而不是众人口中的通奸,只是,在一起又真的痛苦。
要是安娜没有自杀,而是沉溺于酒精或鸦片直至焦虑而死,渥沦斯基只会耗尽了爱意,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埋葬了她,然后继续莺莺燕燕,歌舞升平,信步周旋于淑女名媛之间,但安娜死去的方式让他良心上的愧疚弥补了爱情上的缺陷,于是,一个人死去了,另一个人在追悔中了却残生,难道爱情一定要以悲剧来升华?而这又真的是爱吗?也许仅仅是对失去的东西人人固有的痛彻肺腑的追悼?如果不爱那么深,结局是不是就不会那么伤人?
曾经情深几许,到最后,竟只能“独个悔多情”。
也只好,“又到断肠回首处,累偷零”。哭那一地的落红,哭那曾经水分和阳光充足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