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公民观后感

| 梓琳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影片《十二怒汉》,该片讲述了当代中国一个由富二代“杀人案”引发了最为激烈的法庭智斗的故事。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十二公民》观后感,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关于十二公民观后感1

暑期一所政法大学内,未通过英美法课程期末考试的学生迎来补考。他们组成模拟西方法庭,分别担任法官、律师、检察官等角色,审理的正是一桩社会上饱受争议的20岁富二代杀父案。12位学生家长组成了陪审团。这些人来自社会不同阶层,有医生、房地产商、保安、教授、保险推销员等。他们在听取学生法庭审理后,将对本案做出最终判决。这12名陪审员互不相识,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就有11人认定富二代有罪,所有人证物证都指向这一结果的情形下,这位年轻的嫌疑犯离舆论上的死亡只有一步之遥。所有的线索都被逐一讨论,随着审判的进行,疑点出现,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也浮出水面。

这部电影正是唤醒人们对待生命的尊重,谁也不能随随便便宣布一个人的有罪,除非证据确凿!请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他是贫穷还是富有。12个陪审,11个人认为有罪,只有一个人觉得有疑点不怕所有人指责和埋怨,敢于站出来说话,我觉得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尊重,从只有他一个人认为无罪,到挨个疑点一一排除最后所有人都投无罪票,最后到一个月后真凶落网,这部电影没有很炫的特效没有大成本的制作,有的是对人内心呐喊的和灵魂的唤醒。因为即便是陪审们模拟讨论,也要对自己的举手表决权负责,因为那真的可能会关乎一个人的生死。

关于十二公民观后感2

一桩看似证据确凿的案件实际上漏洞百出,全是破绽,就这样一部没特效场景不变甚至演员都屈指可数的电影,引来了我们一阵一阵热浪般的掌声,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一个又一个“屏奴”抬起了头加入了这场头脑风暴。这部电影,引起的不仅是我们一个多小时的全神贯注,更多的是引起了我们的思索。

若像电影中一样,突然有一天,我也有选择的权利,而且还是针对另一个人的生杀大权,我们会毫不加思考地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做出一个看似有道理、实则漏洞百出的选择吗?

影片中所展现的十二个人的行动与表现引起了我的深思。“生死亦大事矣”,这是从孔孟时代一直流传到今天的训言,想必一个成年人应该明白。但这十二个人在第一轮投票时,仅有一个投出无罪,其余都投有罪。他们的客观公正、严谨细致又在何处?

我想,面对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种大问题一,我们应该保持绝对的冷静,消除偏见,以全面客观的角度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出一个真正正确的选择。

但现在的我们,是一支为祖国行使权力、为法律维护公平、为公民主持公道的武装力量。假如我们不能像剧中那个检察官一样,冷静而准确地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人民的公道甚至国家的威严也就无从保障。我们,也就不能背负起保卫祖国、守卫人民的重任,倘若不能冷静、正确而公正地做出判断,我们和那些犯罪的人也就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他们所做的更要令人发指。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对公民的基本要求,更是对我们军人的基本要求。在执法时,我们必须秉承着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不可在其中掺杂一丝一毫的个人情感,更不可以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不再进行自己的思考。这样的行为注定是愚蠢的。剧中体现了许多对于有钱人的偏见、对外地人的不信任、对犯罪或犯过错的人的不体谅、对不孝的错误定义,先入为主的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确定一个人的生死等等一系列不公平不正义的行为。看电影不光只是看其中的热闹或是什么,要从其中学到什么才是关键。放下一切偏见,抛开自己之前的认知,真正地从零开始思考、去调查,这样才能真正的作出公平而又正确的决断。

其实不光是断案,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该这样,学会倾听但不去相信,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感受去判定某一件事情的'性质,当然,固执己见只会让你越陷越深,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行越远,真正地迷失方向。一颗铁面无私的心,一颗公正的心,一颗能平等看待所有人的心才是我们需要的,甚至是一种必需品。

“言无刀锋,却能伤人”我想,我要把这八个字送给更多更多的人。

关于十二公民观后感3

电影《十二公民》主要讲述了某政法大学在暑期为未通过西法课程的学生举行了一场补考,通过模拟西方法庭,学生分别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审理的正是当时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的“富二代杀父”案件,陪审团由这些学生的家长及学校保安等人担任,家长都是来自社会不同的阶层,有出租车司机、医生、房地产商、教授、保险推销员等。在听取模拟法庭审理后,陪审团要对案件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模拟法庭将依据陪审团的意见做出最终判决。

影片中的十二位陪审员互不相识,职业涉及广泛,但按照规则,他们必须达成一致意见,才能结束审判。第一轮投票,只有八号陪审员认为那个“富二代”是无罪的,其余都认为“富二代”是有罪的,通过一次次对证人证言的推敲,模拟证人证言所陈述的事实,对物证的辨别及其使用方法的质证,现有证据中的疑点被一一论证,最终陪审团成员达成一致,认为“富二代”是无罪的,模拟法庭结束了庭审。

影片中模拟法庭采用的陪审团制度多见于英美法系国家,由特定人数的有选举权的公民参与决定犯罪嫌疑人是否被起诉、是否有罪的制度。每个陪审员的任务就是认定事实,探求犯罪嫌疑人真实的内心,这不仅是陪审员的权利,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片中十二位陪审员在讨论的过程中,触发了许多个人不愿述说的故事,每个人的苦楚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

虽然本片是改自美国影片《十二怒汉》,片中的陪审团制度在我国不常见,但是对人性的讨论是不分国界的。不知从何时开始,很多人喜欢给自己添加标签,一旦被媒体网络扩大宣传其价值观,在明显的判断中,很容易误导大众。很显然片中陪审员对“富二代”的评价就有类似的偏见。在偏见与事实之间,通过合理的怀疑,精密的论证,一步步的走向事实的真相。固然合理怀疑也不是要钻牛角尖,而要论证证据的合理性,最终被证据说服。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作为法律人的我们不仅要严谨的对待每一个案件,同时也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宣传法律,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本片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好电影,影片中的人物都是话剧界的老戏骨,他们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表现都非常的到位,值得大家一看。

关于十二公民观后感4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政法大学模拟庭审的十二个家长扮演的陪审团成员就近期富二代杀害亲生父亲一案进行讨论表决的故事。故事刚开始,是一个就目前所掌握的人证物证所推测出的可能的事情经过,然后是一个女学生扮演富二代的辩护律师进行陈述,接下来就是陪审团进行讨论商议表决。

原本这样一个很随意的演习,尤其是对于这些年近半百的中年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无聊的形式化的游戏,除了何冰饰演的八号以外,其他人都把这当成一个公式化的形式而已,只是对着已经显而易见的案情随意的举手表决一下就好了。然而,原本这样一场对成年人来说毫无意义的过家家一样的游戏,却因为一个人的认真而显得正式起来。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也觉得那些证据天衣无缝,案情几乎就是所有人想的那样,而且我也不认为几个公民私下这么认真的讨论有什么意义。然而,通过八号的一点一点深入的分析,对证词的怀疑以及其他人态度的改观,我觉得,似乎这个案子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由于对于富二代的偏见和一种仇富的心理,当爆出这样的案子,我们就用自己的经验感性的推知了所谓的事实,说的好听点,是我们觉得富二代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自小娇生惯养,其家庭对他们人格人性的培养有缺失,加之他的亲生父亲是个蹲过大狱的赌徒酒鬼,靠着中国的一句老鼠儿子会打洞的古语,我们认为他有犯罪的基因,综合起来,我们就这样定了一个人的罪。看完了全篇,我再回过头来反思我自己刚开始的心理状态,有种幸灾乐祸,心想谁让你是富二代啊,上帝给了你好的家庭环境,总得让你失去点什么吧,人品不好怪谁啊。大概就是这样的心理。但事实不是这样的,影片中经过层层分析,提出问题,找出疑点,然后去找合理的解释,进而推知事实,通过理性冷静的讨论和分析,这个业余陪审团最终的投票结果是无罪,而这个故事的真相也是凶手另有其人。可能这部电影的故事不尽真实,也可能现实中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但是我在想,或许,很多时候,我们都更倾向于用去眼睛看,用情感去分析,而很少用理智去冷静的剖析这个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影片只是给我们一个警示而已,即便他是富二代或者是其他的什么,除去这些外在的头衔,他是个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去尊重,对待涉及生命的事更应该去慎重。我们带有感情色彩去评价一个生命,并且对于他即将要来的不幸抱着一种看热闹的态度,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恶意,同时体现的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心理人性的扭曲。我想,在我去批判别人所作所为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先健全我自己的人格。

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一点比较好玩的地方吧。在影片中,刚开始的时候大部分人讨论这件事都是很没有耐心的,后来,随着他们观点的冲突,交流增多,情绪过激,大部分人都说了自己的人生,宣泄了自己的不满,而这些,或许之前,他们从来都没有对身边的人说过,一次也没有。大概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对相对陌生的人更容易敞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说自己真实的想法,尤其是这个陌生的人不太可能出现在你以后的人生里,所以很多人有的时候会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个大概是因为你们只有一见。这个心理,有一点像黑暗效应吧。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很精彩,十二位陪审团成员性格各异,几乎是这个社会大部分人的缩影,同时,这部电影也给了我很多启示,综合看来,值得一看。

关于十二公民观后感5

作为话剧导演,徐昂在2011年交出了一部《喜剧的忧伤》,一战封神;当然,成功的另一半,是陈道明和何冰堪称国内顶尖的演技。如今,徐昂半玩儿票性质地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而且一玩儿就玩儿把大的,直接翻拍西方法律电影的头把交椅《十二怒汉》,结果,竟然真玩儿出了一座罗马国际电影节的“马可·奥雷利奥”奖杯;这一次,徐昂的获奖感言里最应该感谢的,仍然是这一帮人艺的老戏骨。

从影片的呈现效果看,拉着一帮人艺的话剧演员拍《十二怒汉》,真的是一件不能更靠谱的事儿了。电影《十二怒汉》几乎在一个房间里就拍完了全片,纯靠大段大段的念白来推进剧情,这事儿要放在中国电影圈,除了找话剧演员,连凑齐十二个人都难;而正因为要改编的是这样一部在狭小空间中讲求精确和变化的电影,也确实适合一位摸透舞台法门的导演。

为了适应中国观众习惯和大陆法系的国情,影片首先凭空造出来了一个虚拟的场景:一帮政法大学的大学生因为英美法课程挂科,老师要求家长来校组成陪审员,共同完成课程的期末考试。且不论哪个吃饱了撑的大学老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管是否真的会有家长大老远跑到大学来帮孩子“做作业”,由此就可以看出,为了尽量合理地攒起十二个中国普通人,让他们坐下来讨论一个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案子,徐昂也是挺拼的。而这个设定的结果就是,电影的开场平淡而又尴尬。一群符号特征明显的“家长”,从教室走向要履行陪审任务的废旧体育教室(这里也完全理解不能,一个现代大学请来一帮家长,居然会把他们安排到一间满是杂物竟然还漏雨的废弃体育教室),三三两两无聊嘀咕的表演,真的满满地都是话剧腔——尤其是那个一出来就满脸殷勤、走来走去散名片的天津推销员,真的是不能更有话剧舞台范儿了。

然而,一旦这帮人在这间满是标语、乒乓球桌等中国符号的房间里坐定,好戏才算是真正开场。由于刚看完了一场人物性格蠢到只能靠导演脑洞大开来推动剧情的《超能渣派》,我更加期待《十二公民》的人物设定。十二个普通中国人,果然每个都没让人失望,单就这一点,国产片也算在PK美国商业流水线电影的时候打了个小小的翻身仗。

原电影中的嫌疑人是个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因为贫穷和缺乏教育,便成了有罪的一条理由;这里的孩子成了富二代,缺乏管教、张扬跋扈,则是当下最容易挑起中国人嫌弃神经的一项“罪状”。除此以外,中国典型的笑面虎和老好人,一保温杯茶叶泡一天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谈恋爱被认为是包“干女儿”的房地产老板、曾经无辜入狱的社会青年、大学里的不法摊贩、以追击不法摊贩为己任的大学保安、孤独的空巢老人、瞧不起外地人却只能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侃爷等等,真的是无一不是中国独有,无一不能让观众找到生活中的对应角色。这样的设定再加上舞台行家们的卖力演绎,真的是不出彩都难。想象一下,可重复拍摄、可后期剪辑的电影创作,真的是可以把演员每段台词中最佳的演技呈现出来,更何况,这群人还是舞台上从来只能“一条过”的话剧演员。因此,看完再回想整部电影,每个人物依然栩栩如生,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数出十二个角色,这对于一部电影处女作来说,其实并非易事。

这些人物的呈现,以及影片时不时地因为角色间的性格特征而爆发的戏剧冲突,占去了极大的篇幅。这既可以作为影片成功的一大优点,却也使得电影很难再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案件走向上。每一处转折,计算火车开过的时间、计算老人走路的时间、女孩近视眼的细节等等,都与原作无异。但这也就够了。这些剧情的拐点,已经足够吸引住影院中观众的眼球。坐在我身后的两个中年女士,从一开始嗤笑“居然不是3D”、“好多台词”,到最后开始激烈地分析剧情,甚至计算起每个陪审员这次是会投“有罪”还是“无罪”。这足以证明,对于大多数走进影院而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来说,主线剧情已经足够了;应该是预见到了这一点,徐昂才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角色和次要矛盾的勾画中。而这恰恰让所有演员都嗨了起来。其中,何冰一次次克制情绪后的突然爆发、北京侃爷吐槽完外地人后的幡然悔悟、韩童生谈起儿子后最终向真理屈服等桥段,都可以写进国内男演员的表演教科书。

这里还要提一下全片的氛围营造,一个多小时的场景都是固定的,这个场子的打造不能不费点儿功夫。《十二怒汉》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曾经讲过镜头和视点的心理、视觉作用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拍摄:为了营造“困境感”,他随着情节发展缓慢改变镜头(从正常范围,慢慢进阶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并且慢慢将镜头的视角越放越低,直到镜头低于水平视线三分之一甚至能够拍到天花板,以创造一种幽闭恐惧症的感觉,一步步提升电影的张力。这精妙的设计之所以无与伦比,在于导演在不知不觉中以影像来干预着观众的观影感受,直到陪审员走出房间,才用高空的广角俯拍彻底舒缓了观众的情绪。《十二公民》虽然没有照搬这样的“镜头阴谋”,却也通过一场大雨前后的色温高低、光线强弱以及电闪雷鸣,很好地强化了辩论不同阶段的现场氛围。最妙的是片尾一个雨后夕阳下的温暖长镜头,让观众随着演员们走出纠结,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自己的生活。

一部电影之所以伟大,在于它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照射进现实的生活。《十二怒汉》里展示出的内容,如权利义务的统一、美国的司法体制、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以及人性的阴暗、对生命的尊重、逻辑推理的方法等等,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而更加中国化的《十二公民》,其意义更多的,则是向越来越浮躁、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国社会,传递一种探问真实、珍视生命的基本法律意识。这很基础,直接说出来甚至很傻,然而,这却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身上,所一直缺少的。

166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