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
《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无论在生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很常见的桃色事件,但是作者的笔触感知到的是旁人尚未涉及的敏感区域。爱玛的死不仅仅是她自身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1
福楼拜所著《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留给我深刻印象。
爱玛,一个富裕农家的女孩,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教育。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厌倦,而小说里浪漫、刺激的爱情,让她憧憬不已。那种浪漫,在她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那场奢华浪漫的舞会,更让她渴望上层人的生活。后来罗多尔夫给了她一些浪漫,于是她沦陷了,为两人的“爱情”付出了一切。最后,这个渴望新奇、追求浪漫、热爱幻想的女人,因为对“浪漫”的一味追求,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家。
她的悲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她个人观念的原因。因为她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用包法利辛苦赚来的钱来为自己“珍贵”的爱情买单,甚至留下大量债务,毁了家庭。
她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可怜,嫁了一个懦弱无能木讷的人;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不甘于平淡;看不到包法利对她的宽容和爱;甚至看不到女儿的可爱。爱玛她太过于渴望新鲜、浪漫的爱情,到了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境地。
当我看到包法利卖掉不少东西,却唯独保留着妻子的遗物,甚至因为不肯将妻子的披风送给母亲而与母亲决裂时;当我看到包法利在爱玛葬礼上的唯一一次浪漫时,我感动了——包法利真的很爱爱玛。虽然他懦弱,胆小,无能,无趣,但他用尽全力爱爱玛,守护着他们的家;他奔波劳累,只为满足爱玛的物质需求;他给不了爱玛心中幻想的爱情,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能够尽力守护家、力所能及给予爱人爱的男人,是否就真的懦弱,胆小,无能,无趣?
爱玛是自私的。她只顾自己享受,不能明白和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未想过自己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她已为人妻,却还如少女般追求爱情;她己为人母却不关心孩子,到最后让自己的女儿受苦!她是可悲的,因为她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只知道追求刺激,沉溺于感官上的享乐。
包法利懦弱无能,却给了爱玛最真的爱。像白开水的爱,固然平淡廉价,却于人有益。包法利是可怜的,他全心全意地爱爱玛,可到她死后,才知道,原来,她背叛了他,让他倍受打击。
因为那虚幻如海市蜃楼的“美好”,毁掉了她,伤害了他,苦了幼小的她。
一个只能给予如凉白开的爱,一个却渴望如烈酒的爱,这两者注定不能长久。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2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因为疾病或衰老或不可抗拒的外力致死,那是不值得讨论的。而爱玛的死并不属于上述范围,也就是说凭借她的意志完全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为何她不能摆脱宿命的注定?作为现代的我们,又能从爱玛的遭际中感悟到什么?
家庭决定出身,性格决定命运。爱玛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呢?
爱玛,一个农民的女儿,在修道院受过贵族化的教育,读过许多浪漫主义小说,她瞧不起当乡镇医生的丈夫,梦想传奇式的爱情。可是她的第一个情人是个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情人是个自私怯懦的文书。她的偷情没给她带来幸福,倒给投机商人带来了可乘之机,使她成为高利贷者盘剥的对象。最后她债积如山,无法偿还,丈夫的薄产早已被她挥霍殆尽,情人又不肯伸出救援之手,她在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服毒自杀。
一个人的出身,不应该受到指摘。父母将她送去修道院接受大家闺秀的教育,以致于使她整天沉浸在贵族社会的“风雅”生活的幻梦中不能自拔。此刻,跳入我脑海的是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各种艺术课,盼着子女成名成家。学习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着力点如果放在陶冶情操方面将终生受益,但若执着于非成名成家不可,就与爱玛有些相似了。这就引出了问题的本质,在做重要选择之前要先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认识自己,才能做正确的事。很显然,爱玛并不了解自己抑或是不够理性,否则她不会深陷于情人的愚弄、欺骗的怪圈中执迷不悟。
爱玛有着怎样的性格呢?有浪漫情怀,喜欢文学,但也被其毒害,天天幻想着白马骑士的到来。可这一切与她的生活相隔十万八千里。她生活圈子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为生活奔忙。父母不忍心让她在田庄上操劳,她整天无所事事,日子过得和钟摆一样单调:没有什么可兴奋,没有什么可感受,于是她期待爱情的降临。爱玛天天沉浸在幻梦中,但她的父亲—卢欧老爹并不糊涂,偶然的机会包法利给卢欧老爹治疗腿疾,老人家极力促成了这桩还算令他满意的婚姻。如果卢欧老爹能够及时将自己的人生经验传授给她,也许她不会误入歧途。不幸的是,卢欧老爹只能帮女儿选择适合的婚姻,却无法将选择的缘由让女儿明白。婚姻成为了爱玛不幸人生的始发站,婚后的爱玛发现,包法利根本不是自己心目中的爱人。他既无才干,又无雄心,举止无风度可言,谈吐和人行道一样平板。按照现在的眼光,包法利大概属于经济适用男,长相普通,收入一般,既没有花前月下的心思,也缺乏营造浪漫的财力。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琢磨如何讨好女人,但对老婆忠贞不二是肯定的。如果爱玛能明白,过日子才是正道,也就不会发生后面的惨剧。遗憾的是,爱玛想要绮丽的爱情,包法利能给予的却是平淡婚姻。
从爱情来看,包法利和爱玛的确不合适。且看他们刚刚结婚后的情形:包法利刚刚出门,可又觉得自己爱她爱的不够,于是又折回房间再看看亲爱的爱玛……,爱玛是什么想法呢?面对丈夫的热情,她想,结婚以前她以为自己有爱情,可是应当从这种爱情得到的幸福不见来,她想一定是自己弄错了。包法利的爱如燃烧的干柴那样浓烈,爱玛却丝毫感觉不到应有的幸福,只有被骚扰的腻烦。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爱玛首先应该问问自己,结婚前考虑爱不爱的问题了吗?没有。她只想到这是逃离原有生活的捷径。人是奇怪的动物,缺乏物质,毫无幸福可言,拥有物质也不保证一定幸福,是否幸福与物质的满足有一定关系,但不会超越心灵共振的喜悦。爱玛与包法利之间的问题,即属于精神层面的不匹配。
面对这样的局面,解决方法有好多种。可以尝试着彼此多一点了解,尽管这种尝试对爱玛是不得已的痛苦,对包法利则是过分的折磨;退而求其次,他们还可以选择离婚,但爱玛并不具备自立能力,这显然不是她敢于尝试的解脱之路。两条路她都没有选择,而是选择了婚外恋。
在婚姻中玩火的女人不止她一个,还有俄国的优雅女人—安娜.卡列尼娜。她们之间有共同之处,都玩婚外恋,最后都选择了自杀。不同的是,爱玛是一个乡村医生的妻子,有一个爱她的本分的丈夫,她婚外热恋着他人,却先后两次遇人不淑被抛弃;安娜则是来自上流社会的官太太,她的丈夫是一个虚伪的政客,她恋上的是一个很爱她的军官。对安娜的死,让人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女人大胆追求真爱未成的遗憾。而对于爱玛的死,留下更多的则是人们对自己、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尽可能多了解真实的自己,避免误入伤人害己的感情漩涡中。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3
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爱玛不断追爱情与理想,最后却自杀的故事。爱玛有着美丽的面孔、婀娜的身姿、优雅的谈吐以及饱读诗书的头脑,这样的她,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也许可以借用她的丈夫查理的话来总结——“这是命运的错”,“似乎是宿命使包法利夫人成为了坏妻子、坏母亲,使她误入歧途”。
仔细阅读小说,可以发现爱玛的悲剧其实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外部事件和她性格的乖僻之间的相互影响,她如同在一个斜坡上一样,逐渐滑向厌烦、谎言、不忠和最后的自杀”。
青年时期养成的乖张性格和求学期间浪漫主义情调的影响为日后爱玛的变化奠定了基础。在修道院读书期间,她阅读了大量浪漫派作品,多愁善感、喜爱幻想的她渴望效仿司各特小说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小说用了整整一章来描写爱玛在修道院的生活,其中大部分笔墨写的是她如何喜爱那些有关风月、激情、浪漫与爱的书本、诗歌、图画和新闻。“她在望弥撒时开小差,去看经书上有天蓝边框的插图,她喜欢病怏怏的羔羊、利箭射穿的圣心,还有那半路上倒在十字架下的可怜的耶稣……爱教堂是爱里面的花儿,爱文学是爱使人心潮澎湃的激情,她在信仰的奥义跟前抬起头来,对教规愈来愈反感,觉得其中有一种与自己的整个气质无法相容的东西。”美丽可爱的爱玛小姐,骨子里并不是安分守己的性格,温顺乖巧的外表下藏着一个乖僻的灵魂,“她的性格,在热情浪漫中间透出一股讲求实际的意味”。
乡镇生活闷得爱玛快要发慌,受到侯爵邀请去城堡做客无疑给她的生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而这次做客留下的影响,无疑是雪上加霜。城堡的舞会上,爱玛看见甚至亲身体验到了她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生活:豪华的房间和家具、美味的食物、优美的音乐、耀眼的衣衫、出色的人物、优雅的举止……这一切都让她享受、沉醉、迷恋。爱玛恍然间发现:原来幻想的场景和事物不只是出现于头脑和梦中,它可以成为现实!这促使了爱玛对下一次舞会的期盼和等待,也导致了她后来对那样一种生活的沉迷。关于舞会的描写,有一处可以看作是爱玛后来背叛婚姻、红杏出墙的伏笔或者先兆。“旁边有位夫人把扇子掉在了地上。一位先生正好走过。‘劳驾,先生,’女客说,‘麻烦您捡一下扇子好吗,就在这长沙发后面!’那位先生弯下身去,而就在他伸出手去的当口,爱玛看见少妇把一张折成三角形的纸条放进他的帽子。先生捡起扇子,恭恭敬敬递给夫人,她点头致意,掉头去嗅手里的花束。”通过“少妇”一词,可知这位夫人已是有夫之妇;从“夫人把扇子掉在了地上”而不是“夫人的扇子掉在了地上”,可知“掉扇子”一举是有意为之;而恰在此时,“一位先生正好走过”。如果这二人为夫妇,少妇就不必有意掉扇子,那位先生也不必“正好走过”,而且夫妻间的正常交流也不必传纸条。把这二人的行为联系在一起,难免让人对其关系产生一些不好的想法和揣测——这显然是发生在爱玛眼前活生生的婚外情。如果没有这次舞会,如果爱玛没有亲眼目睹这一场景,日后的爱玛会不会在渴望幸福的同时却怯于行动呢?又或者虽渴望激情,行动上却不敢那么大胆呢?事实是爱玛后来的很多举动都显得大胆而张扬:她请莱昂陪她去奶妈家,来回的路上挽着莱昂的胳膊;农业展评会上她在大庭广众下挽着鲁道尔夫的胳膊四处逛;清晨她奔向鲁道尔夫的寓所,深夜他们在花园亲吻;她定期去旅馆与莱昂私会……此时的爱玛已经由孤寂、青涩、纯真的女孩变成了一个狂热、放浪、迷失的妇人了。笔者不敢断言作者是否是有意描写舞会上拾扇子的场景,但此举无疑给爱玛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
青年时期所受的浪漫主义的影响,自身形成的乖张的性格,贵族舞会的豪华奢侈、贵族男女的不正当恋情,加上平庸的丈夫、苦闷的乡镇生活,爱玛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终于爆发了!为逃脱苦闷、厌倦的深渊,她疯狂地追求幸福、刺激与激情;对婚姻的不忠、内心的忐忑便借着谎言、奢华的生活、恶劣的脾气和情人的承诺来暂时压制;当家财散尽、情人离去、谎言拆穿的时候,可怜的爱玛最终只好选择了结自己来逃避现实、难堪与责任。
小说又被称为《外省风俗》,描写的也均是十九世纪法国外省的生活。书中大多数人物被称为“布尔乔亚”,法文原意为“城镇居民”、“资产者”,作者则用来指“庸人”。爱玛生活的地区是经济、文化、社会均不发达的外省,生活在她身边的都是些布尔乔亚(庸人)。客观的生活环境容不下爱玛的幻想,人文的生活环境更不理解她的情怀。正是这种落后、闭塞、单调、狭隘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平庸人的生活,极大的限制了人的思想和活动。而作为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一名女性,作为这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爱玛的愿望谁人关心,爱玛的心声谁人倾听?其悲哀也就正在于此。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4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坚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透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她从小在修道院理解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感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能够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但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完美。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愉悦,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我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但是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我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我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最后选取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刻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生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一样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必须要把这个女生弄到手,他很自信自我能够成功,正因他有钱。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我最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但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职责。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取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杯具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感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感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杯具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我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杯具,或许能够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状况不一样时,咱们不就应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咱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咱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我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我拥有的,珍惜自我获得的,不好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5
在一个不显眼的日子,当我无意间翻到《包法利夫人》这个书名时,不禁怦然心动,似乎,心中某条隐秘的河流被牵引而出。这是讲述了一个平庸的人的一段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却可以把这段生活写成一两个人作为主角的浪漫主义故事,化腐朽为神奇。
包法利夫人艾玛,在我看来,她只是一个为追求爱情的女人, 我们正在上自习,忽然校长进来了,后面跟着一个没有穿学生装的新学生,还有一个小校工,却端着一张大书桌。正在打瞌睡的学生也醒过来了,个个站了起来,仿佛功课受到打扰似的。书中的开头这样写到。这是一种多么另人难以忘怀的节奏。我想想,我还能说什么呢,后来我想起自卡夫卡以降的小说家都奉福楼拜为祖师。这么说来,他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的源头的源头。当然,这对于福楼拜并不重要,对包法利夫人不重要,对《包法利夫人》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他改变了自巴尔扎克以来现实主义就是一切的小说的写法。为小说提供了另一种实际上的可能。小说技巧的革新为小说的重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存在这个词在程度上已经不是现实所能替代。一个好看的故事仅仅是小说的一件华丽的外衣。因此我在读到《包法利夫人》的时候,那是在一个天气阴沉的下午,五月,屋外的世界绿意汹涌。我想起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欢喜雀跃不知所谓的情形。其中除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悲叹,想必也包含着一种对奇异的语言之美的欢跃。
我现在似乎可以这样说:《包法利夫人》在小说的原本意义上,开拓了小说语言所能带来的更大的阅读空间和审美愉悦。它借助提炼语义、复述的手段让意义--小说本身的存在,始终保持充盈、在场,它以丧失小说本体为代价而获得语义和快感。这似乎让我在更大程度上获得了对小说阅读体验和写作的可能。因此,我想,如果第一次的阅读愉悦是一场经历。那现在,很明显的,是一场冒险。
对于艾玛,我并不认为她是哪里做得不好,或者对不起夏尔。她也只是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她有思想有欲望但似乎却得不到上帝的眷顾,其实她也是属于一个悲惨的可怜人物了。这也让人侧面看到了人情的冷漠和束缚,和当时的世界观、某些人的人生观。
或许我们很幸运,由于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我们没能象爱玛那样不幸地可以去随意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否则或许我们中许多人也。同样会经历、相类似的遭遇。
包法利夫人高中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