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友吧 > 读后感 > 名著读后感 >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

| 本烔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五篇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希望大家喜欢!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1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2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3

“事如春梦了无痕”。陈芸的一生,正可引用苏轼的诗句来概括。本书虽说是从沈复的角度来写,文章的主角,那位“点睛者”却只是陈芸。林语堂称她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而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时代,她生而聪慧,幼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对于诗歌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她的可爱之处还在于,她贤淑能干,懂插花、叠盆景、焚香,还能够自己设计出活花屏和梅花盒。他们的生活虽说简朴,却也知足常乐。而就在这简朴的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的追求美丽,看到了他们的穷困潦倒,看到了他们遭不如意事折磨,看到了他们为他人所讥讽。他们并没有特殊的建树,仅仅只是同知心友人过他们恬淡的生活,倒也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风范,同时不负良辰美景,不负时光。

那么,沈复笔下的陈芸是否仅仅只是陈芸而已?其实不然。陈芸,她所代表的也是那些不甘困于封建思想的枷锁之中、为取得自由平等而斗争的女子们的代表。陈芸见了一位歌妓而发痴,换上男装与丈夫出游观“花照”,一个女人打扮男装,抑或是倾情于一名歌妓是不道德的吗?她尽没有考虑到,她仅仅是思慕着去看,去看见人世间的美好景物。的确,陈芸看到了人世间的美好景物,但这也给她带来了祸。由于她道德上所犯的礼法的衷怀,她才想要游遍天下名山——愿意留待鬓斑之时去游历的名山。可那个时代是与现在不同的,封建的社会中,看见一位风流蕴藉的歌妓已十分犯礼法。这也足使让她的公公认为她是痴情少妇,足使将她逐出家门。

而换个角度想想,陈芸真的做错了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已经在中国流传了数千年,陈芸自然要招他人的讥讽。这来由沈复虽然没有明说,但定是与陈芸识文断字,而且追求精神生活有一定的关系。作为家庭的“异类”,陈芸难免鹤立鸡群,并被整个家庭所不容,最终受到排挤。而他们的遭父母放逐,也不能算他们的错,反而更值得我们同情。

的确,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在这美好的青春年华之中,我们理应做的就是发奋学习,为未来的生活打好基础,而不要虚度年华,给这短短的浮生留下遗憾。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4

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想找来看看,找了好几家书店,就是未买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顺便到新街口书店转转,偶然发现这本书,随手翻翻,便觉不错,于是就买了回来,一口气看完了,由于工作繁忙(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现在我已很少时候能静下心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了,除非书中内容特别吸引我,一本书全部看完后,到现在仍觉得里面有许多情节值得回味。

作者沈复(三白),是清朝一个生活较清贫的文人,虽然不是富贵之家,生活也遭遇诸多坎坷凄凉,但他又非常的幸运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个红颜知己相伴,他的发妻芸娘是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中国传统女性,聪颖、善良、可爱、活泼,有了她,清贫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离他而去,书中弥漫着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中,虽写乐事但始终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忧伤萦绕其中。

书中内容主要有:一是闺房记乐。主要回忆与芸娘从小青梅竹马,婚后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闲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闲情雅趣,中间穿插与芸娘的生活细节;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变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游快记。主要是描写曾经游玩过的山水风景。五是域外游记。主要是记到琉球国所见所闻;六是养生之道。

书中因主要是怀念发妻,故感情真挚,语言平淡朴实,但又深沉耐人寻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对芸娘的深切怀念,用简洁平淡的文字表达出来,寓浓情于简约,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可爱女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难忘,因了作者的记载,她的故事、她的形象,从古代活到了现在,直至将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5

书中最惹人喜爱的当属芸娘了,作者写书的本意也该是为了悼念亡妻吧。芸娘陈氏,名芸,字淑珍,是三白“舅氏心余先生女”,其表姐也。幼失怙,与母弟相依为命。此女聪颖可人,初嫁三白,贤惠守妇道,偶尔也会稍露其可爱任性的一面。

三白看“花照”归,“向芸艳称之”,芸娘便也想去看看,“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但三白是个我行我素不拘礼法的人,当即便怂恿她女扮男装,穿上自己的装束,再教她“男子拱手阔步”之行止,好不穿帮。装束好后,芸娘“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之后“遍游庙中,无识出为女子者”。但世事总不经意的有些小小的变故。芸娘见到一熟人,过去打声招呼,不自觉把手放在了她的肩上,招徕主婢责难,不得以“脱帽翅足以示之”,那人虽然惊讶,却也觉有趣,相谈甚欢。

芸娘不但可爱,更是个聪明贤惠的才女,她喜欢李太白诗,言“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她与三白聊天多涉文辞书画、园艺插花,她是三白的知己,三白也是她的知己。她二人看淡富贵名利追求天然自得的逸趣。在乡间避暑期间,面对一派田园风光,芸娘欣喜对丈夫说道:“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锈,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这样的女子,谁人不喜,谁人不爱呢,无怪乎历代文人均喜置书在侧,闲来品读,确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将其翻译成英文的林语堂曾对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当真是夫复何求!

再说沈三白,也是颇合余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岁时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芸娘,就跟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我不知古人娶妻妾有多少爱情的成分,礼教之下,爱情所处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厢红楼,梁祝孔雀,那个时代,十三岁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诺,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与礼教的叛逆与抗争。他在后文中多处提到二人“情痴”,于此亦可见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悯其情爱之切,母亲也喜欢自己这个“柔和”的侄女,便匀了两人婚事。十八岁那年,喜结连理。

成婚之后,二人如胶似漆,“耳鬓厮磨,亲同形影”,爱恋之甚,不可以言语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闺房之乐,毫不思进取功名。蜜月之后,三白去绍兴赵省斋受业,与芸娘暂别,“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三个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无心学业。后终得先生之力得返遣归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见更是“握手未通片语”,“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或有人责三白之不思进取,芸娘之不加劝勉。乾隆年间,太平盛世,理当考取个功名,光宗耀祖。然三白自有其超脱功名淡然处世的性格,他的所有爱好都与自然艺术相关(喜爱插花园艺),这样的人让他身处功名利场,岂非鸟困牢笼,鱼囚浅滩。再则,人生在世,功名利禄英雄伟业,也不过求一知心佳偶,以途阴阳和合之人生大道,既得,其余外物值鸟耳!是故,三白写《浮生六记》,言语性灵淡真,皆记夫妻平日生活琐事,却于此细碎事中方显其真性情。沧浪亭之闲居谐趣,萧爽楼之寄居雅乐,东高山之困顿潦倒,夫妻二人始终无怨无悔,相依相靠。


《浮生六记》读后感优秀书评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浮生六记》的读后感1000字

浮生六记读后感2000字左右范文5篇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简介】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高中范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感触及体会五篇

《浮生六记》读书笔记感想及体会五篇

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左右范文5篇

沈复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范文多篇

126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