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五篇
沈从文的《萧萧》,在清丽淡雅的湘西山村背景下,以平淡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童养媳女孩萧萧苍白愚昧的生命状态。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希望大家喜欢!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1
“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会有的事”——小说《萧萧》就从萧萧的出嫁开始,作者用这个平和的陈述句,定下了小说的基调。
小说写萧萧的成长,是一种原生的,自然的成长,她没念过书,所以对于身处其中的婚姻制度,礼法制度从来没有过自觉地反抗,但是成长中的自然的人性,却与制度不可避免的冲撞在一起。
沈从文这样写道:“几次霜降落雪,几次清明谷雨,一家人都说萧萧是大人了。天保佑,喝冷水,吃粗砺饭,四季无疾病,倒发育得这样快。”
于是男小女大的婚姻中存在的矛盾便暗暗地呈现出来——萧萧对花狗与丈夫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她有时觉得害怕,不许丈夫走开;有时又像有了花狗在身边,打发丈夫去反倒好一点”,这一句淡淡的点染,道出了这个迷迷糊糊的女孩子心里,隐隐的有了害怕与争执。
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萧萧,是近乎完全自然的,听从的是自然人性的召唤。于是,萧萧在花狗的歌声中变成了妇人,当她有了孩子,具体的身体变化让她害怕,于是她想逃走,“收拾一点东西预备跟了女学生走那条路上城。”可是没有动身,就已经被发现了。出了这样的事情,家里是“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不过沈从文添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各按本分地乱下去”。萧萧于是因为家人的消极执行,有惊无险地避了过去。
在人性与礼法制度的对抗中,沈从文写的是人性的胜利。对于婚姻,萧萧以天然的人性来对抗,对于礼法,家人以农人纯朴的天性来对抗。这样的对抗,都是不自觉的,甚至是自我抑制的,这样的力量看上去是弱小而偶然,但是却隐藏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在“这些种田的庄子”里,沈从文不动声色地在搭建他心中的爱与美。然而,即便沈从文是将矛盾尽量的淡化,但他还是不得不写进残酷的现实与制度。
萧萧的命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仿佛是幸运的,可她的一生却只能服从于外在力量的摆布。她的快乐里头,潜伏着无知与麻木。人性的力量是天然的,却带着蒙昧的面目,于是小说中还有另一个人群与萧萧完全不同,她们就是女学生。女学生,是她们引进了自觉地反省与反抗的力量。
小说中对女学生的叙述是虚写的,她们就像是小说的后景,不停地从庄子边“过身”,农人有着关于他们的种种荒诞不经的传闻,他们对女学生的感情是复杂而有趣的,夹杂着歆羡与轻蔑,而对于这群他们不了解的人,他们不了解的生活,保持着距离与好奇。对萧萧来说,女大学生完全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萧萧》作为小说是与众不同的,它的着重点不在于冲突矛盾以及应之而生的高潮,它描写是人性,而且态度宽和,笔致从容,情节舒缓,细节丰富而微妙,这里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突破固有思想的感受,带给人新的启示的决心。
《萧萧》可以说是沈从文的避风港,保留他乡下世界中一贯的完美与朴实,是他的理想世界的绘图。而萧萧的乡间是他心中永远的寂寞的风景。这就是沈从文向往的未受动乱世事染指的宁静、恬美的乡村世界,这就是他要努力揭示的优美、质朴、善良、宽容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这就是民族的精神!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2
有华丽的词藻堆砌,没有雄浑气魄的叙事场景,没有情节起伏跌宕的振荡感,《萧萧》给我的似乎一直是这样平坦的心境。闭上眼,静静地把它捧在手上,却仿佛又有一抹说不明深浅的淡淡的哀伤,道不清,剪不断,小心翼翼地在另一头牵动着心绪。
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总能感受到那流露出的淳朴的乡村气息,朴素勤劳的民风,小桥流水人家的生活仿佛是非常平静的姿态,而在这安宁的表象下总有那么几处汹涌澎湃,或许是泥沼,拉着你一直往下掉。
萧萧,故事的主人公,单纯而又善良,总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边城》里的翠翠,但不同的是,萧萧是一个更悲情的女子,集众多苦难于一身。她是个孤儿,从小寄养在伯父家。她十二岁的时候,糊里糊涂地做了童养媳,丈夫竟然比她小九岁,还只有拳头大。用当时的乡村说法“媳妇年纪大,才能诸事作帮手,对家中有帮助”,这种习俗对于现在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在肯定它对家中劳动力增加的部分意义的情况下,换种角度我觉得它荒诞的近乎可笑。
首先,萧萧和小丈夫之间,“丈夫有些时候对于萧萧的怕同爱,比对于父母还深切”这已然是一种类似于血浓于水的母子之情,若说是夫妻,怎么能连一点点的情爱都没有呢?其次,萧萧“像一株长在圆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叶大枝,日增茂盛”,而丈夫还是那么小,对于追求者有着强健体魄的花狗,她的心里总怀着对爱情朦胧的情愫,单独一人时,想让花狗留下,却又害怕他留下。在单纯的少女情怀下,天真的她以为赌了咒一切就都有了保障,糊里糊涂地变成了妇人。这不仅仅是萧萧的错,谁能说这样的习俗就不要负些责任呢?
一家人对于萧萧怀孕事件“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各按本分乱下去”好像是明文规定该这样做似的,这是不是就表明这些族长只是在表面做事给人看呢?在萧萧等待“发卖”的时候,她的小丈夫知道了这事,但不愿萧萧离去“大家全莫名其妙,只是照规矩像逼到要这样做,不得不做,究竟是谁定的规矩,是周公还是周婆。也没有人说的清楚”
由此可见,“乡下规矩”的条条框框,框住了这一代代淳朴无罪的乡民。他们只是机械地在自己说不清为什么要这样的情况下循规蹈矩卑微地生活。或许有人曾想过要反抗,比如,曾经年轻的人,那时的萧萧是年轻的。她想要挣脱出这个框,渴望像女学生一样,那么神气,那么自由。于是在花狗引诱她又狠心抛弃她之后,她决然地要出逃,去寻找自由的脚步,任自由带领她飞翔。但是这样的梦终究做得太美,不是说太美的东西连神都会因妒忌而从你手中夺走么?醒来的时候,梦到底碎了一地,这一地的玻璃渣子,戳得人眼生疼,心更疼,一瞬间的坍塌,早已寻不到自由的方向。该怎么弥补拼凑着重来?
在幸运地脱离“发卖”后,她被迫屈服,只留下曾用激烈的血气,挣扎在宿命深渊的美丽剪影。生命,自此寂寂。当多年后的萧萧抱着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牛儿娶亲,完全习惯了这样平庸的生活之后,也许连她自己也会忘记,她曾经仅有一次地,逐着自由的方向出逃过。
十几年前的唢呐声萦绕着,萦绕着,在耳际,挥之不去。又一回,倒带般吹唢呐接媳妇的喜事开始了,而我听到的绝非是唢呐无限膨胀的喜悦声,倒是一曲悠扬的牧歌,在欢悦的背后总有抹不去的淡淡的哀伤,一直一直单曲循环,像是生命褪去所有浮华繁盛后苍凉的底色。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3
《萧萧》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从中我们可以看见他作品中鲜明的艺术特色。沈从文喜欢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赋予温柔如水,恬淡自守的品格。小说中的萧萧也不例外。我们可以看到萧萧不仅拥有者美丽的面庞,更加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萧萧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完整的家庭,从萧萧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背景来看萧萧是不幸的。
但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强烈的乐观主义色彩,从小说开头萧萧被嫁当童养媳,到后来因萧萧爱情萌动而越界怀孕,花狗因不愿付负责任的出逃,萧萧因怀孕被囚禁,甚至可能会被沉塘而失去生命,这一连串的事件对于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女孩来说,无疑是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的,但我们从小说的从头到尾,都体会不到悲剧小说的味道,散文化的笔调和抒情化的叙述风格,纯朴的民风,善良朴实的人们,美丽的景色等等构成了一幅美丽湘西的风景画卷和一个有着美好人性的边城世界,这些正是沈成文作品中最具艺术特色之处。
正是萧萧没有受过教育和家庭关系的空白,赋予了萧萧不同于常人的乐观,自由,坚强,纯净,朴实的品格,她所有的品格都是这湘西世界所给予她的,她从小就只受到这美丽自然景色世界的滋养和熏陶,她的性格可以说是和这美丽的湘西世界互相呼应的。萧萧的生活完全顺从于自己的本能反应,这也是她之所以会越界怀孕的主要原因,她的生活是由她的心出发的,完全不受世俗道德的约束,致使她不顾后果的和花狗做了越轨的行为。
沈从文把萧萧描绘成追求自由,梦想爱情的女性。颇有农村女性人性解放的味道。萧萧幻想成为”女学生”,渴望“女学生”自由的生活从中可以看出。沈从文在小说给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和城里世界的冲突,湘西世界人们对城市女性因陌生距离而存在的偏见,也可以感到城市生活对湘西世界人们思想的影响。
萧萧戏剧性的逃过了被沉塘,发卖的命运,这和沈从文追求人性美,人情美,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和萧萧对于自身可怜生命有关。萧萧顺利的产下了私生子,意外的被夫家重新接受。但她的儿子毛毛也娶了童养媳,又有女孩和她相同的命运,似乎一切又回了原点,这是小说最显悲的地方,也是沈从文作品思想核心美丽总是让人忧愁的体现。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4
沈从文先生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沈从文先生的文学创作旨在“表现1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是典型的乡村文化小说,正如沈从文先生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因此在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中无不透露着人性美,人性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作品的表现中心,在小说《萧萧》中也深深的透露着1种淳朴、自由的人性美。
《萧萧》描述了1个农村少女萧萧作为童养媳的故事。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寓技巧于平实之中,小说通篇洋溢着浓重的民间乡土气味的同时,也透露着1种浓厚的人性美,这主要体现在小说塑造的几个人物形象和描写的乡风民俗上。
《萧萧》的主人公萧萧是在自然里长着的1个农村少女,在她的成长中无不彰显着1种人性美。萧萧是1个童养媳,在风气淳朴的乡村,“在这些小女人心中,做新娘子,从妈妈身边离开,且准备做他人的妈妈,从此将有许多新事情等待发生。像做梦一样,将同1个陌生男子汉在1个床上睡觉,做着承宗接组的事情,当然十分害怕,所以照例觉得要哭,就哭了”,在萧萧做新娘子时,“出嫁只是从这家转到那家。因此到那一天这女人还只是笑。她不害羞,又不怕。她是什么事也不知道,就做了人家的新媳妇了。”,面对着比自己小9岁的丈夫,她整天带着他玩,干杂货,倒也不觉得怎么苦;面对爷爷喊她“女学生”时,她是既排斥又向往;15岁发育成熟的萧萧在与长工花狗懵懵懂懂发生了关系后,她并没有害怕,只是在怀孕后身体发生变化时才产生了恐慌,并萌生了逃跑的念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萧萧有着优点的同时也是存在着缺点,这是1个有血有肉的灵魂。沈从文先生从这些点点滴滴向人们展示了萧萧纯真、善良、懵懂的天然之美,这种天然之美成长在偏僻的山村,正是人性美的最好诠释!
在《萧萧》中,除了萧萧展示了人性美之外,其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也展示了人性美。夕阳西下,爷爷叼着烟袋,和萧萧开着“女学生”的玩笑,这是祖孙的天伦之乐;伯父抚养萧萧,在萧萧意外怀孕时伯父并没有选择“沉潭”萧萧,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丈夫自幼与萧萧长大,当得知萧萧意外怀孕要被嫁到远处去时,他不愿意了,萧萧婆家最后也因为萧萧生了儿子而没有把萧萧再次嫁出去,这是对亲情的珍惜。人性美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可能爷爷、伯父、丈夫及婆家对萧萧的感情并不一定是至真至善的,但那也是发自内心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所以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人性美,除了在人物形象上有体现外,我觉得在乡风民俗上也有体现。如小说开头的“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描写了岁末年关山乡盛行抬花轿接媳妇之风,“到秋八月工人摘瓜,在瓜间玩,看硕大如盆、上面满是灰粉的大南瓜……”,这是乡下收获季节时喜悦的场景。虽说这些都是乡风民俗,但是在这些乡风民俗中深深透露着人性美:淳朴、至真。在萧萧意外怀孕时,虽然有损风俗,但是最后乡亲们还是没有让萧萧沉潭,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我们在痛心边地风俗落后的同时也听到了人物内心灵魂深处的人性的呼唤,乡亲们并没有受到大城市文明的影响而变得麻木冷漠,“沉潭”这种风俗是封建落后的,但是乡亲们的人性并没有“封建落后”,他们仍然有着1种隐藏在内心的人性美。这也是人性美的体现!
《萧萧》这是1个平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了平静的生活中寓有一丝躁动,看到了作品中的人物并不是为了伟大的事业而碌碌一生,牵动他们的还是身边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这就是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会充满着人性美。“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将生命形式和生活形式高度统一,所以我们在《萧萧》中看到啦人们的淳朴、善良的人性美!
《萧萧》读书笔记心得领悟5
“凤凰”这词于我的神圣感,仅次于西藏。因沈从文先生,因它的文化氛围,因湘西的淳朴,因古镇的厚重。《边城》《萧萧》《长河》一次又一次地讲凤凰推浮出水面,露出她娇羞欲滴的脸孔。
萧萧这样的女子,在湘西就如叹息一样轻微,沉入水底不会漾起过多的涟漪。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她“风里雨里过日子,像一株长在园角落不为人注意的蓖麻;大枝大叶,日增茂盛”。湘西女孩儿漂亮的不多,自给的不多,有智的不多,萧萧只是万千尘埃中平淡落定的一颗。作为童养媳,她过上了能吃饱饭的日子;害怕成为城里短头发,穿洋服的大学生;被长工花狗大把肚子睡大后却幻想和他一起去城里去自由;逃跑失败后等待着被“沉潭”还是“发卖”;生了儿子后却继续做小丈夫的大妻子………宿命与自由,落后与文明一次次地沉默碰撞。
沈从文先生就像是遥远故乡的使者,用文字絮絮地向世人传递着湘西的文化与印象。他不停叙说着底层平民的生活,丝毫不抹去人们透露着的愚昧和封建,用着他那扎根在故乡生活的土壤的语言。故事中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却刻刻都是小高潮。不用刻意去渲染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只消几处景,几处主人公的小动作,几处纠葛的心理活动。不要矫情的语言,日常对话更展示了湘西人民的“自在状态”。
然,乡下里的日子也如世界上的一般日子,时时有不同。有人把日子糟蹋,也有人把日子吝惜,各人皆有所得,各人皆为命定。在城市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美好事物上时,萧萧类的一家却要消耗在几斤细麻和担瓜上。沈老先生的文字里透着同情,透着无奈,透着哀怨,像电影一样忧伤,担在现实中一触即及。那是凤凰,那是湘西,那是底层人民尚不可更的命运!
而凤凰终究是要在这种内敛中舒张开来的。沈老先生赋予她的厚重文化,她会接纳;现代社会赋予她的先进文明,她会接纳;旅游开发赋予她的喧嚣人流,她会接纳。她是拥有多大的胸襟!
我知道她是有不被人涉足的角落,任凭月光再皎洁也无法将她照透。静默不是因为她软弱,而是因为她实在婉约得犹如深居简出的大家闺秀。她早已不会被生活裹挟着向前。我是如此期盼,期盼着与当地人民的笑脸,与长满青苔的石阶,布满隙痕的古墙来场华美的邂逅。
有什么理由,不去看看萧萧翠翠过后的,这位素朴坚韧的姑娘?